近读台湾《联合报》,一则消息引起我的注意。有着60多年历史的台北市重庆南路书街,近年来在经济不景气及网络书店的夹击下,有80%关门。老字号的台湾书店、三民书店、台湾商务印书馆、东方出版社等,都是在重庆南路发迹。但这几年,书店一家家收了起来。书街从全盛时期的100多家书店到眼下仅存约20来家。下个月又有2家书店因撑不下去将歇业。在重庆南路经常了40多年的儒林书店,店内贴出9月9日歇业的告示,全店书籍以七折起出清。
台北重庆南路书街逐渐退出历史,被咖啡店、牛排店取代。
记得1996年我第一次到台北,到重庆南路逛了半天,留下深刻印象,回来后写了篇《我在台北逛书店》。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重庆南路在台北火车站附近,街道不宽,楼房不高,但非常热闹,几百米的街两侧,排列着几十家书店。从街口朝里望去,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众书局、金石文化广场……几乎隔不了几家就有书店的招牌。书店规模大小不一,大的书店有三四层楼,如书香林文化广场、金石文化广场,一至四楼,还有一层地下室,满满当当全是书架,各种各样的书都能找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书的海洋,书的世界之中。小的书店,只有一个临街的门面,营业面积大约只有一百来平方米,但书也不少。这些书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店内灯火通明,十分亮堂,一进门就给人明亮舒适之感。”
为什么台北书店都扎堆于重庆南路,我回来后作了些考证。
资料介绍,早在上世纪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时期,日本人便在这里设立台湾书籍株式会社,主要印制中小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新高堂书店和东方出版社。随后,大小型书局、出版社、文具行纷纷汇集,依街而建,渐成规模。
1949年,从大陆迁来的几家大书店,如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都不约而同地选在重庆南路复业。这几家大书店和出版商的加入,产生了极大的群聚效应。一时间,台北书店扎堆于这里,重庆南路呈现出书店林立、文人毕至的盛景。
除了扎堆效应外,个性化、专业化也是重庆南路众书店长盛不衰的法宝。如天珑专业计算机书局和儒林图书公司,专卖计算机方面的图书。前者中文计算机书的种类最多最齐,更有大量最新的计算机杂志供慢慢翻阅。后者最有特色的是计算机软件书,不仅品种齐全,且冷热门书种兼备,据说价格平均比香港便宜20%——30%。
世界书店店堂装修得古色古香,以出版新版古书为主,爱好中国古典图书的读者常常在这里可以找到想要的书籍。
位于重庆南路一段37号的台湾商务印书馆开业已百年,主要经营历史人文书籍,学术性较强,是古典线装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离商务印书馆不远的重庆南路一段49号的黎明书局,图书分类清楚,新书畅销书一应俱全。而设在2楼的亚典书局,经营设计、艺术、摄影相关书籍。
重庆南路一段61号的三民书局,四层的书店里每个书架都挤得满满当当,品种应有尽有,任何爱书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寻到心头所好。
随着近年来网络书店的低价冲击,和不断上涨的房价,重庆南路的这些书店红火不再,出现了关闭潮。据台北市重庆南路书街促进会理事长沈荣裕介绍,现存的业者抱着对书店经营的热情,都是在苦撑着。像他自己经营的天龙书局,每个月房租要50万,他只好空出部分空间改卖咖啡,支撑书店继续经营。三民书局的陈店长则表示,书局店面是自有房舍,不用付租金,状况还可以。近年来强调“客制化”,从消费者角度思考,提供其他书店没有的服务和浏览体验,也经营出一块自有市场。
重庆南路书街的式微,已引起台北市政当局的关注。台北市文化局长刘维公说,随着时代转变,实体书店业的确面临严峻考验。不过,他认为“逛书店”仍然具有深厚的人文特质,像重庆南路这样的书街,也是一个大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征,政府不该抱持让业者“适者生存、自生自灭”的态度,应该协助业者找出一条创新的路。
刘维公先生的这番话讲得很好,他给爱逛书店的台北读书人一个积极讯息。我将在海峡的这边,时刻关注台北市重庆南路书街的状况,下次访台时,我一定要去重庆南路的书街,重回当年在台北逛书店的感觉。(化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