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迁居民曾居住的小院过道仅一米多宽
“我在西沽南棚户区住了几十年,也憋屈了几十年,眼下总算盼到了就要真的搬迁这一天,实在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9月10日一大早,家住红桥区西沽南爱民东里7号的王汉英大娘,就跟儿媳妇赶到位于红桥北大街的红桥区西沽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办理上交房屋验收手续。
记者跟随王大娘婆媳二人七扭八拐穿过狭窄里巷,来到她们曾居住过的老房小院时,被眼前简陋、逼仄、破败、脏乱的环境所震惊。小院由于扩建,过道也就一米多宽,两边门对门原有六户人家。王大娘老屋藏在小院最里面,打开锈蚀的铁锁,潮湿阴暗的空屋里一股霉味立刻扑面而来。
“您看到了吧,我们一家七口老少三代在两间分别为十二三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就这样挤住了多年,别提生活多不方便了!前些年孩子大了,无奈之下只好先搬到外面借住。听说办理完交房手续就能签协议拿到拆迁补偿款了,我婆婆昨天夜里一直没睡个踏实觉,老想着搬迁这码事。”王大娘的儿媳感叹不已。
“其实,像王大娘家这种居住情况在整个西沽南片区来说,属于大多数。拿我负责的动迁二组二小组来说,居住有300多户,没有配套暖气、燃气和独立卫生间,那么多居民只能共用两个公共厕所。赶上下大雨,积水最高能到床沿。胡同窄得进不了汽车,碰上家里有病人急救,需要用担架抬着走二三百米,才能送到外围120救护车上。”动迁二组二小组组长李嘉宾说,西沽南片区居民住宅密度太大,就连跑动迁的干部到了纵横交错的小胡同里面,有时没有熟人带也会迷路出不来。
家住西沽大街32号院的皮景慧办完了交房手续,却守在老房跟前舍不得离去。她家的房子位于30多米细长院落深处,9户人家如今还有2户在住,尽管各家原先搭建的厨房等附属建筑将小院挤得没有多少空间,但是居民栽种的瓜果、花草等植物仍旧绿意盎然。“虽然这里生活条件差,居住不下去,我已经搬走好多年了,可是一听说西沽南要拆迁,老房就要没了,还是有点儿舍不得。毕竟我们姊妹几个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在旁边的北运河、西沽公园等地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皮景慧动情地诉说着,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她告诉记者,等最后拿到拆迁补偿款,将首先用于还房贷,剩下的就存起来养老用。临走前,皮景慧客气地请记者为她在老房子前拍张照片留念。
“为了把棚户区改造这项民心工程办得更好,让群众少等待、少跑腿,西沽南片搬迁改造工作提前建好搬迁信息数据库,启动做好预约登记准备工作,让居民提早办理审件、交房等手续。等明天也就是9月11日,设在西沽中学的安置大厅正式办理搬迁协议时,居民只需签字、盖章、按手印就行了。”西沽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副指挥张会群说,这样一来,每户正式签约也就需要十五分钟左右,相比以往棚改签约流程节省一到两个小时。
眼看快到中午了,西沽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各个办公室里还是人来人往,许多居民都想着把交房手续早一点儿办齐了,以便早封房,早签协议,早点儿拿到拆迁补偿款,早点儿买到心仪的新房。(何会文)
来源: 天津日报 转自: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