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足下”乃言行走。“悲乎!足下。”此“足下”所指春秋时晋人介子推,以“足下”指代人称,由此而始。
“足下”,接地气者也。人类生存、文明创始,靠的是行行复行行,不离水与草木,及至地理大发现。足下故事总是与草木相缠结。读晋人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实在有趣得紧。其为草木状也,却有哲思,比如水松,“叶如桧而细长,出南海。土产众香而此木不大香。”“岭北人极爱之,然其香殊胜在南方时。”何以故?嵇含论曰:“植物无情者也,不香于彼而香于此,岂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者欤?物理之难穷如此!”木为知己者香?晋人已经在探讨物理之深邃了。人类文明正是随着对植物的认知和利用渐渐积累的,若编织麻草蔽体,若不再光脚而着木屐等。
《南方草木状》记抱香履,“抱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极柔弱不胜刀锯,乘湿时刳而为履,易如削瓜。既干,则韧不可理也。”抱香履“出扶南大秦诸国”,扶南何地?待考,其为朝贡之国无疑。“泰康六年,扶南贡百双,帝深叹异,然哂其制作之陋,但置诸外府,以备方物而已。”接着,“按东方朔《琐语》曰:木履起于晋文公时,介子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履。每怀从亡之功,辄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亦自此始也。”
推究起来,“木履起于晋文公时”,似不确。南屐北履,屐履之初应为相类之物?中国考古实物中的木屐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文明的曙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人已经从光脚穿木屐,步入了文明的门槛。木屐,古称屐,木头鞋,华夏先人有鞋之始也。木屐留迹于历史,造器其一也,还有故事:吴王夫差得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后,命工匠在今苏州灵岩山造“响屐廊”,工匠们先凿石挖坑若干,再埋置陶缸若干,又在陶缸上铺梓木地板,架构长廊。由西施着木屐于梓木地板上翩翩起舞,舞步随木屐而作响,是为“响屐廊”(《文明的曙光》)。屐有艺术功能也。史书无载而可以推论的是,从良渚时期到吴越相争,长江以南先民着木屐已相当普遍,其所以发生在南方,因潮湿多雨故,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等东南亚族群。如同越南的蜜香树传到中国一样,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与碰撞,首先是物质的,蕴含着对陌生和新鲜之事物的好奇和讶异。
我偶然有“足下”的遐想,除去对这一词语的眷恋,还因为少小时很想得到一双木屐。崇明岛冬春多雨,小路泥泞。雨后,东宅上的才元好公总是第一个着木屐走在横路上,他甩动双臂,左右摆动的幅度要比平时大一些。然后是昌囝阿哥等一众壮劳力,一律着木屐走将过来,议论农事。七八个人,七八双甩动的手臂,七八双木屐,在田埂路上晃来晃去,煞是好看。记得20世纪50年代,蓑衣、木屐――乡人称“木踏底”,农家必备之雨具也。我自幼丧父,便央求品元伯给我做一双木屐。“有啥用呢?”“我就要上学了,雨天好穿着走路。”品元伯笑着告诉我:“着木屐只能走东邻西舍,哪有学生子拖着木屐上学的?”“那雨天怎么办?”“做赤脚大仙!”到小学四年级暑假的一天,三哥把他穿过的一双木屐整修一新后送给了我。傍晚下雨,我穿着木屐去东宅上找生民,学着大人的样子风吹杨柳般晃动双臂时,摔了个泥头土脸,娘惊呼一声,从雨中把我抱回家里……
木屐有两种,行走于泥地的,木踏板下需钉上前后两个木块,方正厚实,使屐有高度,否则不能跋涉。还有一种在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诸国更普遍――木拖鞋是也。五年前访马来西亚,吉隆坡小街人行道上踢踏有声,二十年前的广州亦然,不禁想入非非,以为身在响屐廊中也。
近几年因写《大森林》,再读《南方草木状》,其所称之木履,在扶南而不在中国,“刳而为履”之抱香履也。“哂其制作之陋”,可想而知后来又有制作之改进,此另论。东方朔略说介子推(《蒙学经典》,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春秋时晋人介子推随公主重耳流亡,忠诚其事。流亡结束重耳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帝,论功行赏时,介子推逃进绵山,并命随从放火,此即东方朔所言之“逃禄自隐”,且“抱树而死”。介子推的故事典籍有载,东方朔说“履”却语焉不详,“木履起于晋文公时”,此履为抱香履乎?若不是,嵇含又因何将东方朔《琐语》记在“抱香履”条目下?东方朔写介子推抱树而死后,晋文帝“抚木哀叹,遂以为履”,应是取介子推抱树而死之木,制为履。“每怀从亡之功,辄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晋文公怀想当年,自视其履,其中有介子推生命精魄,足下情深也。“足下”一语亦得以流传,可以想见古人称彼为“足下”时,与“来者何人”的语气是大不相同的,声轻柔且怀敬重意。
多年前曾去绵山,高岩深谷,草木森然,正是秋深叶红时节,为介子推的“逃禄自隐”感动,也为其抱树而死长叹!耕种绵山自食可也,何必求死?再细想,因介子推,始有晋文公之履,始有“足下”这一古汉语中极美妙的词语,灿烂于华夏文化,介子推其功阙伟矣!
何言灿烂、阙伟?
良渚木屐辗转传到北方,孔子喜之,孔子屐也(《文明的曙光》)。晋文公之后,“足下”一词多见于书册。一种古老文化需有多少字、词连绵而成,然后有诗有文有哲思?字词之发明,可以惊天地者也。屐、履或稍有差别而指向一也:先人所制器物。何以造此物?为走路。《易》有“履卦”,《易传》说履:“是故,履,德之基也。”履,德之基础,人的立足点,行走人生之始也。故“足下”一语,有仁义之重,有致远之意。如今,“足下”及汉语――华夏民族母语中的多少词语已经飘逝,悲乎哀哉!
飘逝的或能于梦中拾得。今年清明前一夜,梦见亡友韩作荣飘然而至,惊喜之余脱口而出:“足下今在何方?”
(徐刚,作者为诗人、散文家,曾获中国图书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中国环境文学奖等奖项,其代表作《伐木者,醒来》为中国自然文学的开创性作品)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