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中国历法上的春节之变:武则天登基那年过俩春节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华夏黄历 > 文史知识      2017-01-25 13:50:41

  春节,孕育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庆典、仪式、信仰、禁忌,勾勒出一条文化迷境。

  迷境追溯,天数在蜀,缔造出中国第一个春节的“春节老人”落下闳功不可没。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参加改制历法。元封七年,《太初历》颁行,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把正月定为岁首(这以前是以十月为岁首),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因为落下闳,中国才有了统一的春节。

  古代历史上,春节发生过数次历法改变,新皇登基,必改元年,历法相应发生改变。遇到讲理的皇帝,还要遵循历法,不讲理的就是“金口玉言,我说了算”。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那年竟然出现了“两个正月初一”,也就是说,老百姓因为新皇登基,享受福泽,过了两次年。

  历法・孕

  《太初历》出世

  拨乱归正恒定岁首

  中国春节拉开两千年序幕

  公元前279年,秦赵之地,一骑绝尘,快马传讯。秦昭襄王派人传书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某月某日,双方可在渑池会盟。

  诸侯会盟,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都要翻《颛顼历》,以确定会盟时间,如果日历不统一,那就是孤马戏诸侯。诸侯会盟,史官记载,也是遵循《颛顼历》的时间格式。

  中国历法的分水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的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

  天数在蜀。春秋时期,天文历算学家苌弘入蜀,其魂三年化为碧血,藏于蜀。阆中人落下闳为汉武帝造《太初历》,李淳风、袁天罡都居阆中。

  由于落下闳在中国历法上的重大贡献,如今的阆中古城,依然保持了纪念落下闳的诸多仪式。今年正月初一,阆中会举行落下闳祭祀大典,古天文学家王笑冬将担当主祭。

  阆中市文联原主席李文明对汉代以前的历法颇有研究,夏之前的伏羲时代相当注重观天察地,设立观象台以察天体运行,并结合地理空间和大气变化、冷暖温差而置元。自夏以来,至商、周时,诸侯皆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有自己的地方历法。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即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即十一月)为正月。由于岁首不同,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义也就不同。秦始皇时期,“改正朔”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把一年的第一天定为十月初一。

  西汉初,沿用颛顼历,袭秦正朔,采用传统历日制度,以冬季十月为岁首,而颛顼历创立于公元前四世纪,至汉武帝元封年间,误差积累明显。结果导致农事失序,灾害频频,五谷欠收,最终致使饥荒和动乱的发生,并从根本上危及当时的统治。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于此,汉武帝便下诏广征延揽人才,进行历法改革。

  阆中人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入京师任侍诏太史。在改历过程中,落下闳从十七家历法中脱颖而出,新的历法于元封七年颁行,又称《太初历》。《后汉书・律历志中》:“孝武皇帝摅发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诏太史令司马迁,治历邓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

  《太初历》明确认定并恢复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其后各朝各代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包括春节等年节也就相沿而得以固定。

  历法・斗

  司马迁小气

  落下闳辞官归隐

  或秘密服务汉武帝

  《太初历》的创造,并没有让落下闳功成名就,反而成为他仕途的终点。

  车辚辚,马萧萧,一别归去不复来。

  落下闳,望着背后深深的宫廷,惆怅地登上马车。以司马迁为首的旧贵族,对新贵崛起大为不满,落下闳总是被各种传言中伤。

  厌倦了宫廷中的斗争,落下闳选择辞官归故里,公元前103年左右,落下闳又回到隐居的阆中桥楼。

  古天文学家王笑冬推测,按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思想,天官是很重要的人物,不可能轻易接受“辞官还乡”。汉武帝是非常重视人才的,落下闳回到阆中后,仍在研究天文星象,可能秘密为汉武帝服务。

  汉武帝改历过程中,因为落下闳的方案优胜于司马迁,让司马迁“脸上无光”。太初历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孰优孰劣,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王笑冬认为,司马迁小气,落下闳在天文学中所作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记》却只是一笔带过,“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

  阆中市文联原主席李文明说,落下闳作为浑天说的一代宗师,是无愧于世界科技史的。而作为汉元封改历首倡者之一的太史令司马迁,信奉盖天说,却在自己编制的新历法中,把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定为甲寅年。

  事实上,司马迁所编制的历法与当时的实际干支顺序相差二十二年。他的历法,在当时就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但他还是缺乏史家气度,竟没有在《史记》中把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这场科学论争记录下来,更没有实事求是地把太初历编进《史记・历书》,他那被否定了的《历本・甲子篇》却堂而皇之地附录其后。此举,一直受到后人诟病。

  历法・改

  武则天改历

  登基那年两个正月

  全然不顾之前历法

  王笑冬认为,古代历法,基本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每个皇帝改朝历代,都要遵循新的历法,“每个皇帝各有各的玩法,这样玩下去怎么得了。”

  武则天登基时间为690年九月初九(10月16日),当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一个建寅、一个建子,夏历建寅(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武则天国号为“周”,所以她采用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帝擅自改历。

  相比农历,公历的改变就更混乱了。今日的公历沿用的是格里历。

  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第227任教宗,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历。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王笑冬认为,这种改变是非常荒唐的,错上加错。

  历法・变

  农历几变迁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崇祯历书献给多尔衮

  如今的农历,在历史上也有诸多错漏。经过唐宋、元代改历,历法开始走样。明代大统历与太初历相比,误差达到了一天。

  明朝末年,行用多年的“大统历”误差渐大,钦天监所预报的天象,尤其是日月食屡屡失验。在用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方方法预报日月食,几经校验比较之后,皇家确定由徐光启主持历局,修改历法。徐光启则聘请了邓玉函、龙华民等传教士参与改历。

  163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奉诏从陕西调往北京进历局供职。在中西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而其中由汤若望撰写编译的就有包括“交食历指”、“恒星出没表”、“南北高弧表”、“五纬诸表”等共43卷。

  王笑冬认为,《崇祯历书》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文明,同时也毁掉了中国历法成果,汤若望推翻了中国历法的推算方式,直接否定了传承数代的历法文明。中国农历,在黄帝时期就是阴阳历,是一种比现代公历更高级的历法,也是汉文明的象征,能够智能型调级。

  满清入关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换了包装,献给了多尔衮,这就是“时宪历”,也是中国沿用至今的农历。

  因地域不同,农历节气也会在各地出现偏差。以成都、阆中为例,为什么“霜降无霜、小雪无雪”,因为成都、阆中处在北纬31度,而采用了北纬35度的物候特征。陕西的西安、洛阳、山东的曲阜,才是典型的“霜降有霜、小雪下雪”的物候特征。

  一种争议春晚敲钟改为11点?

  春晚12点敲钟,是历年一项重要仪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栋洁则提出,中国春节应该在11点敲钟,春晚误导了全国人民,“中国文化中最深层次的要素是一切以‘子’为始。中国春节应该在11点敲钟,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

  古天文学家王笑冬表示,春晚敲钟时间定在12点,没有必要改成11点。“中国各地的经线不同,太阳照在子午线上的时间也不同,各地的子时也不相同。我国幅员辽阔,横跨几个时区,春晚要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午夜12点在北京敲钟,是中西部协调的一个时间,没必要改动。”

  人物简介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桥楼人,世界杰出天文历算学家。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征召到长安改制历法,经他创制的《太初历》因优于其他十七种历法而被汉武帝所采纳。《太初历》施行于汉太初元年夏正五月初一辛酉,儒略历公元前104年6月20日。《太初历》是汉王朝制定的第一部历法,也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第一部历法。《太初历》为阴阳合历,规定以寅月为正月,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无中气月置闰是一部体系完备、阴阳调和的智能型历法,反映了汉民族的智慧,两千多年来对世界文明和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落下闳创“浑天说”,改“赤道浑仪”,制“浑象”,发明“通其率”,测“赤道二十八宿”,奠定了中华天地综合科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天文历算发展。为表彰落下闳对中国和世界天文、历算的巨大贡献,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农历由来

  自夏以降,至商、周,出现多轨制历法。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即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即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时期,“改正朔”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把一年的第一天定为十月初一。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取阆中人落下闳所创历法,定为《太初历》,恢复夏历以正月为岁首。

  163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奉诏从陕西调往北京进历局供职,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满清入关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换了包装,献给了多尔衮,这就是《时宪历》,也是中国沿用至今的农历。

  公历由来

  今日的公历沿用的是格里历。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第227任教宗,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历。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仲伟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