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军,安徽省合肥市人。现为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社科院国际所研究员、南京市政府涉台咨询专家。曾长期受聘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
作者 杨泽军
近日岛内传出消息,蔡当局有意延长退休高官赴陆管制期为15年,绿营党团决定将限制退休高阶将领及政务官赴大陆管制由现3年延长至15年的“法案”列为优先“法案”。蔡当局为何要大幅延长对退休高官赴陆的管制期,其究竟在怕些什么?现实及历史地看,蔡当局并非真的那么在意卸任高官访问大陆,而是惧怕由此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促进与推动。
现时蔡当局有意延长退休高官赴陆管制期,绝非偶然,而是极具针对性,矛头所指十分明确。2018年因台湾县市“九合一”选举而中断的“国共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019年有望重新上场。尤其是去年底县市长选举的大胜,使得国民党重新认识到两岸关系对之重要性,推动发展两岸关系的积极性上涨,信心大增。有消息反映,到今年5月20日,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现任国民党主席、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吴敦义卸任官职将满3年,届时将不受现行法规对退休高官赴陆管制期的限制,且两人均有意赴陆参加“国共论坛”,这无疑捅了绿营马蜂窝。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八年,始终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卸任后,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还提出积极的新“三不”取代消极的“老三不”,大胆变原来的“不统”为“不怕统一”。国民党现任主席吴敦义也有意亲率15位本党籍县市长赴陆参加“国共论坛”。“国共论坛”的重新举办,尤其是马英九、吴敦义两位重量级人物可能的大陆行,对加强两岸关系具有重大正面、积极意义,必将有力增进两岸党际、特别是国、共间的交流,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深化发展。这才是蔡当局最为在意的,也是极为惧怕的。
蔡英文上台以来,坚拒“九二共识”,也不承认“两岸一中”的核心内涵,两岸关系政治基础荡然无存,马执政时期两岸形成的60年来“最佳时期”不复存在,两岸关系重趋紧张,不仅重创台湾经济,也使得蔡当局、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短板进一步暴露,面临改善、稳定两岸关系的压力山大。在马英九、吴敦义计划赴陆参加“国共论坛”之际,蔡当局有意大幅延长退休高官赴陆管制期,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无疑是设法阻止马、吴成行。当然,阻止成行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害怕马、吴出访大陆,掀起新一轮两岸关系的热潮,予蔡当局更大压力,在两岸关系上更加被动。尤其是2019系台湾选举年,围绕明年初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两大党必将展开殊死搏斗,两岸关系将是主战场之一。蔡当局设法阻挠马、吴大陆行,更是害怕此举导致民进党在未来的大选中失分过多,进而败选,重新沦为在野党。
其实,这种事几年前就已经发生过。2016年1月,马英九尚在任上,应台天下杂志集团创始人殷允芃女士面邀,转达亚洲出版业协会邀请,盼马能于6月15日赴港担任协会年度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的主讲贵宾。马经慎重考虑,同意出席,并按行之有年的相关规定,于15天前向“总统府”提出申请。考虑香港属于两岸三地较为敏感地区,马英九自我约束,当天来回、不过夜,仅在香港停留7小时,全程公开透明,除了主办单位邀请的出版业和媒体界贵宾外,没有任何私下行程,甚至放弃天伦之乐,未安排与旅居香港的女儿碰面,尽量使行程单纯化,避免节外生枝、徒添困扰。
即便如此,蔡当局依然没有放过马,于6月12日正式拍板决定,驳回马赴港出席“亚洲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申请,理由主要有:马经管接触台机密甚巨,且刚卸任不利保密;马经管台机密档案资料尚待更多时间清查确认;马造访香港风险难以管控等诸原因。这些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而最根本的是害怕此举增加当局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压力。当时,蔡当局大陆政策正处在盘整、摸索期,尚未成型,自是不希望出现大的意外,徒添困扰,加大压力。其实,蔡当局对马赴港参加出席“亚洲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并不太在意,最主要是香港已经回归大陆,马此行类似于大陆行,而最为紧张的是马在典礼上的演讲内容包括对两岸形势的看法,尤其是会大谈“九二共识”,阐述“九二共识”之于台湾的重要性,呼吁蔡当局予以接受。这会深深触及蔡当局、民进党痛处,给其增添困扰、加大压力。
毕竟两岸关系是民进党短板,过去其意识形态挂帅,大搞“去中国化”,竭力推动“法理台独”,惧怕、排斥、阻挠两岸关系发展;重新执政,仍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大陆政策模糊不定,原有的短板不仅没有克服,相反有所加重,两岸关系明显变冷趋紧。此时,马英九访港并就两岸形势发表演讲,必将形成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新压力,损伤其执政形象。所以,蔡当局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驳回马英九申请。如今,马英九、吴敦义已快满管制期,为继续阻挠两人大陆行,又有意大幅延长退休高官赴陆管制期,两种做法异曲同工。可见,蔡当局、民进党为阻挠两岸关系发展,是多么地不择手段!(作者 杨泽军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台研所兼职教授)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