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立夏祭“火神”:一场如火如荼的歌舞盛宴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华夏黄历 > 文史知识      2019-05-07 10:20:22

燧皇陵

炎帝神农氏

明蒋应镐绘图本《山海经》中的祝融

    今年5月6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礼记・月令》云:“立,建始也。”“夏”,除了指夏季,还有“大”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所以“立夏”有两重含义:一是时令上的概念,表示从即日起进入夏天,夏季从这天正式开始。二是物候概念,表示万物经过春季的萌生阶段后,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对于现代人来讲,立夏只是一个“小节”,不像立春、清明、冬至等那么重要,甚至可以忽略过去。但对于古人来讲,立夏是“四时八节”中的重大节日。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且三公九卿等重要臣僚不得缺席,因为主祭者是天子。

    什么祭祀那么重要?祭天吗?不是。祭地吗?不是。祭祖吗?也不是。在古代,王者所祭,必须是有功德于民的神圣之人。夏天属火,因而立夏祭祀的对象,也是与火有关的人物。

    传说中与火有关的三位祖先

    传说中与火有关的“大神”有三个。远古时期的燧人氏,最早发明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在中国素有“火祖”之名。后来神农氏“作火”,进一步更新了火种的保留和使用方法,史称“以火德王天下”,被奉为“炎帝”。黄帝时,设“六相”分管天、地、春、夏、秋、冬之事,其中夏官即“火正”,为掌火之官。帝喾高辛氏时,重黎为火正,因重黎掌火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又命其名为“祝融”。这三个大神中的炎帝和祝融,就是立夏日要祭祀的“火神”。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立夏这天祭祀炎帝和祝融?原来,在古代有“迎时气”的习俗,每年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都要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时气”仪式,称之为“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并祭祀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历史人物,以示感恩和纪念。炎帝和祝融在火的运用方面居功至伟,祝融又是夏官,故在“迎夏”时一并祭祀他们。

    “迎夏”和祭祀“火神”的活动,先秦时期已有。据《礼记・月令》记载,在立夏前三天,太史官要向天子报告立夏节气的到来,因为天子要提前三天进行斋戒。到了立夏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在汉代,“迎夏”仪式更为隆重:“立夏之日,(皇帝)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且安排大型的歌舞表演,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迎接夏天的到来和告祭“火神”。这场“迎夏”歌舞表演,连同其他“迎春”“迎秋”“迎冬”三场表演,正是我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精华所在。

    如火如荼的歌舞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古代迎夏“歌舞告祭”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如下:

    主色调:车骑服饰皆赤。《吕氏春秋・孟夏纪》云:“(天子)乘朱辂,驾赤骝,载赤�纾�衣赤衣,服赤玉。”群臣及表演者皆衣赤,整个场面是一片火红色。之所以用红色,是因“夏色赤”,即夏天的代表色为红色。选择红色为主色,是顺应时色。

    歌名:《朱明》。《史记・乐书》云:“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怠罚�冬歌《玄冥》。”“朱明”既代表“火神”,又象征夏天。

    歌词:“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作词:一说司马相如,一说邹子乐,后者的可能性大。

    作曲:李延年

    《史记・乐书》称:“至今上(汉武帝)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廷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十九章”指乐府歌曲《郊祀歌》,《朱明》是《郊祀歌》其中一章。

    歌唱者:70童男童女

    舞蹈名:《云翘》

    舞蹈者:32男,32女,共64人,列队而舞,纵横都是8人,名为“八佾舞”。“八佾舞”是我国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只有天子可用。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表示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外,有关史籍还记载了歌舞表演所用的音律、乐器、道具等。倘若音乐歌舞界人士能将其整理还原,将是一件恢复古代歌舞文化的盛事。(钟葵)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