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让历史照进未来:一场主题展穿越70年,英雄气鼓荡天地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0-12-10 16:47:35


走进时光深处,总会发现岁月的印迹。

70年前的金秋,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光影无言,历史有声。10月1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540余张照片、1900余件文物集中展出,其中824件珍贵文物首次揭开神秘面纱。主题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引发持续参观热潮。气势磅礴的布展与神情专注的观众,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聆听,跨越时空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12月的北京,寒风凛冽,却抵挡不住观众的热情。每天开馆前,军博门前等候参观的人们都会排起长龙。人群中,白发苍苍的王敏引起记者的注意。和许多志愿军老兵的子女一样,前来观展的王敏,只为感受父辈崇高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力量。

1950年,三八线,昼和夜被炮火一次次撕裂,天空被血与火染红。一场战火猝不及防地烧到初生的共和国国境线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厅起始,以时间轴为序,清晰呈现着党中央从1950年10月1日至19日期间每天关于出兵援助朝鲜的部署安排,可见决策出兵之艰难。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战场环境艰险,敌我力量悬殊,武器装备落后,打赢战争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志愿军将士敢打必胜的信念!”在高高悬挂的100面印有志愿军部队番号的旗阵中,86岁的志愿军老兵张汉杰找到自己当年所在部队的旗帜,含泪讲述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

1950年11月27日,大雪纷飞,寒风彻骨,气温骤降至-30℃。叫嚣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美军主力部队闯入志愿军伏击地域,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就此打响。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志愿军战士宋阿毛留在长津湖阵地上的一首绝笔诗。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官兵衣着单薄,潜伏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最后全连125人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全部壮烈牺牲,成为永不后退的冰雕群像。

是役,志愿军全歼美军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如今,“北极熊团”团旗作为战利品收藏于军博,并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无数志愿军官兵以生命履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在经过鏖战长津湖的复原场景时,拄着拐杖的张汉杰立正敬礼,令人动容。周围的观众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向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一件件武器装备实物,一张张珍贵历史照片,一面面立功受奖旗帜,生动记录着志愿军将士英勇战斗、克敌制胜的艰难历程和不朽功勋。一股英雄气,升腾天地间,穿越70年时空,依然激荡人心。



铭记,闪耀在历史天空中最闪亮的坐标

“指导员同志,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0师599团3营8连战士杨渭清,向您报到!”11月16日上午,军博专门举办了一场文物捐赠仪式。马维华、杨渭清两名曾在同一连队出生入死的志愿军老兵在军博相聚,他们眼含泪水、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人泪目。

1951年,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马维华带领全连坚守阵地,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一直坚守到增援部队抵达。这场战斗,全连拼得仅剩21人。换防部队到达后,马维华奉命带领19人撤离,当时年仅17岁的战士杨渭清和另一位战友与兄弟部队进行交接。

一别69年,两位老兵今年不约而同向军博表达了捐赠文物意向。发现两位老人来自同一连队后,军博特意在展厅为他们安排了这次重逢。捐赠仪式上,两位老兵动情回忆了那段战斗经历,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共同向军博捐赠了珍藏多年的21件文物。

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此次展览,专门设置了“最可爱的人”专题展。表现英烈人物形象的白色浮雕,镌刻英烈姓名的红色玻璃幕墙及幕墙后陈列的200本英雄传记等,纪念着那些用鲜血染红金达莱的英雄们。

21岁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26岁的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28岁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入朝参战,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197653名官兵壮烈牺牲。“当年,他们怀着满腔热血保家卫国,生命却永远定格在那炮火连天的时刻。”在志愿军女战士解秀梅的画像前,今年20岁的女兵王丽驻足良久。她说,烈士的事迹让人沉思,也给人以力量,这次参观更激发了她建功军营的决心。

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处挖掘出来的爆破筒残体、被炸成50多段的电话线、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镶满弹片的枯树干、被炸成粉末的石头……大量实物展品,是当年艰苦卓绝战场的真实写照。在上甘岭战役展区,市民齐女士被眼前还原的战场场景和历史物证所震撼,上小学的女儿在黄继光堵枪口的油画前悄悄问她:“他就是课本上那个明星吗?”“是的。”齐女士回答,“这些最可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星。”



传承,英雄传人高擎战旗披荆斩棘

“我们向志愿军英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9月27日,搭载第7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运-20运输机飞行员与机场塔台的空中对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炽热情感。

离家犹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迎回7批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这次展览,从韩国归来的43件志愿军烈士遗物也相继亮相,其中4枚志愿军印章帮助烈士找到了亲人。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他们是国家的荣耀、民族的偶像。

17岁入朝作战时拍摄的老照片、火神山医院出具的出院证明、与医护人员互致军礼的照片……在展览中,展出了4件与志愿军老兵张兆堂有关的物品。

站在展柜前,张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样展示给记者。“确诊新冠肺炎后,我相当于又打了一仗,这一仗,我又打胜了。”老人说,志愿军将士敢打必胜的信念深深烙印在自己身上,他住院时给军队医护人员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和他们相互加油鼓劲。

今年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魔,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除夕夜逆行出征;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为打好武汉保卫战建起一条不中断的“钢铁运输线”;疫苗研发,军队科研人员忘我投入分秒必争……此次展览专门开辟抗疫相关展区,“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火神山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日记本等一一展出。

接过英雄的接力棒,无愧战旗的传人。和70年前一样,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无惧生死披上战袍、为国出征,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每个人都是一颗钉子,要牢牢钉在阵地上,天大的压力也要顶住。”每天晚点名,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松骨峰特功连”官兵都要齐声背诵时任指导员杨少成在朝鲜战场上做的最后战前动员。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早已融入“杨根思连”官兵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战斗宣言。

“不立战功,不下战场!”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空降兵某部军史馆里响起铿锵誓言,那是英雄传人的又一次热血出征。

70载岁月洗礼,战争的硝烟没入历史尘埃,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温志愿军将士建立的不朽功勋,致敬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最可爱的人”,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激发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风雨无阻向前进。

仰望崇高,让历史照进未来

■中国军网记者 朱伯燕

总有一个时间节点,能够唤醒久远的记忆,让人们在历史中仰望崇高、砥砺精神。

志愿军老兵朱述元微微抬头,看着前方高悬的部队番号旗帜,像是怔住了。他想起血战的最后一刻,想起战友们冲锋的背影。

他从沉思中收回目光看着我们,似乎不确定我们能否感受当年的壮怀激烈。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是铁心跟党走的真实写照。

与岁月对望,光影触动了尘封的记忆。现年9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说:“人总会遗忘,但往事自己会爬上心头。”

1950年11月27日夜,长津湖,嘹亮的军号声突然间响彻长空。继而,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30℃的天气里,志愿军第9兵团的将士们身穿单薄军装,从埋伏处一跃而起杀向敌阵,气吞万里如虎。

你是否也有过不解,这样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人,为何心甘情愿献出宝贵生命?

“打仗不是为他人,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英勇的志愿军将士知道为谁而战,无惧生死。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所谓“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其实就是信仰。

理解了这一信仰,我们也就能读懂那一个个冲锋的背影—

极寒天气中,整整一个连的志愿军官兵被冻成冰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依然手持武器,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注视着发起进攻的方向。

松骨峰阻击战中,敌军将炸弹、汽油弹、燃烧弹一股脑儿地倾泻到山头。阵地变成火海,黄土变成黑土,石头炸成粉末,重机枪的枪管被烧弯……整整一个连,只剩下7名官兵。这份战地记录,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谁是最可爱的人》。

20岁的黄继光,跟随部队来到朝鲜前线。他在给母亲的信中立下了一个军令状,“不立功不下战场”。6个多月后的上甘岭战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为战友赢得了宝贵的冲锋时间。他兑现了诺言,却也将自己的生命一同留在了战场。

他们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哪怕爬冰卧雪,哪怕野火焚烧,哪怕忍饥挨饿,依然冲锋不止、信念不变,坚持战斗到最后一秒。

这场起于三八线,止于三八线的战争,一开始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断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因为这是一场血肉之躯同飞机大炮坦克的斗争,一场新生的共和国同世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斗争。

两水洞、云山城、清川江、长津湖、上甘岭……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将士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刻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距离三八线不到6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志愿军墓群,所有墓碑正面都朝向北方—那是祖国的方向。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停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起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1958年12月,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战士黄继恕,专程来到上甘岭597.9高地,放下一束花,捧起一抔土,那里安葬着他的哥哥黄继光。

“我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志愿军战士喃喃道。

此刻,老兵朝我们走来的路途温柔了万般光景。

70年历史浩荡,伴随着金达莱摇曳的影影绰绰,流过北纬38度线,流经鸭绿江弯弯的河畔,流向静默的英华山。

循着先烈的足迹,朝着梦想的方向,让我们向前,向前,向前……

观众留言簿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以来,展厅的留言台前每天都有许多参展观众自发在留言簿上书写感言,抒发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热爱,对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决心。

永远铭记在朝鲜战场战斗生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那是风华正茂的岁月,那是战火中的青春,那是熊熊战火的洗礼,那是艰难困苦的锤炼。铁道兵在朝鲜战场创建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事迹,永垂史册。

——志愿军老战士 李春旺

我是志愿军第39军老兵,看了展览眼泪直流。许多战友牺牲了,我还幸存。永远感谢他们,永远怀念他们。

——志愿军老战士 罗桂良

我们那时候武器装备不如人,步兵有一支旧枪就不错了,但就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大国地位,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我们的毅力、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志愿军老战士 刘 健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将士匍匐在雪地里,至死都保持着冲锋姿态,让我感受到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缅怀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苦练杀敌本领,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砥砺我们前行的动力,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武警江西总队 罗里威

展览中,我所在单位前身志愿军第38军113师在三所里急行的照片让我深受感动。先辈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向着胜利冲锋,我们要弘扬抗美援朝伟大精神,传承先辈血脉,练就过硬本领,续写“飞虎”美誉,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第83集团军某旅 程致远

100面鲜血染红的战旗静静悬挂在展厅里,如同整齐的战阵,威严肃穆、气吞山河。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历史,苦练本领,以钢多气盈骨更硬的精神状态迎难而上,在强军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先辈的答卷。

——71217部队 赵 威

向抗美援朝志愿军致敬!参观时偶遇志愿军老兵,肃然起敬。几名现役军人和老人合影后,一句“爷爷,您保重身体,放心,现在有我们”让我泪目了……向新时代的军人致敬!我体会到了作为军属的使命和光荣!

——军属 雷俊霞

外公腿脚不方便,我专程替他来参观,每一个细节我都用手机录下来,感觉很受教育。愿志愿军老兵身体健康,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外孙女 李 丽

看完这些英雄事迹,很难不热泪盈眶。很多英雄都是和我一样大的年纪。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要继承他们的精神,如果我们二十几岁的人整日暮气沉沉,沉迷于物质世界,那国家要靠谁去建设呢?

——学生 高 原

今天我认识了好多课本里没见过的英雄。志愿军将士太勇敢了,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参军入伍、保卫国家。

——广东汕头学生 林子恒



作者: 单慧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