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一场“40后”与“00后”跨越时空对话在国防科技大学上演,74岁的卢锡城院士用了两个小时,为大一学员讲述银河人“筚路维艰、薪火相传”的创业史,将学员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艰辛而又辉煌的创业年代。
学员在朋友圈刷屏
卢院士是银河事业的实践者、创造者,他亲历并见证了银河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计算机学院的8年时光,卢院士带领团队“筚路维艰,薪火相传”,由此奠定了银河、天河事业的发展基础,才有了60年代为主的领军人才群体现象,才有了一流学科一流团队的精彩辉煌。
下面,让我们跟随院士的脚步,看看银河队是如何成为计算机领域“国家队”的吧!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专用计算机诞生
901型计算机为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第九专业 “一号任务”,旨在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完成鱼雷快艇指挥仪的研制任务。1958年9月28日,随着椭圆积分方程运算结果正确输出,标志着由中国人设计研制的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获得成功,这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开端,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系就是从这个小组逐步发展而来,彪炳史册的银河事业也从这里萌芽发端。
1965年,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问世
60年代初,慈云桂带领计算机研制组向国防科委领导做了汇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停止正在研制的电子管计算机项目,开始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965年1月22日,441B计算机研制成功并向国防科委报捷,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就此问世。441B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各领域,生产装机100多台,超过了当时我国计算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在“两弹一星”、歼六飞机、大庆油田等大项建设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成为20世纪中后期我国计算机的主流机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978年,二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问世
1970年4月,百万次级集成电路计算机718研制任务正式下达,卢锡城全程参与该机研制工作。该机研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南迁等因素干扰,1978年完成研制并装上了远望一号科学测量船。1980年5月,该机随远望一号科学测量船远赴太平洋,保障了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试验落点测量任务。
卢锡城随远望一号测量船赴南太平洋保障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发射任务(右二为卢锡城)
1983年,中国第一台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鉴定
1978年5月,邓小平亲自点将长沙工学院(一个月后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担负亿次机工程研制任务。1983年11月,由张爱萍将军命名为“银河”的亿次计算机系统在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顺利通过国家鉴定。银河亿次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巨型机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高性能计算机上对中国的封锁,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巨型机的研制行列,被誉为“争气机”。银河巨型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创了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时代。
1992年,“银河-Ⅱ”计算机鉴定正式揭幕
“银河-I”研制成功后,西方国家突然宣布向中国出口每秒亿次级巨型计算机,而且价格十分低廉。其意图就在于抢占中国巨型计算机市场,把刚刚问世的“银河-I”扼杀在摇篮里。银河人自讨“苦”吃,决定靠自己“争”来巨型计算机。1992年11月18日,“银河-Ⅱ”计算机鉴定正式揭幕,历时1个月。计算机运行1万多个小时后,没有发现一个点虚焊,一根线绕松。“银河-Ⅱ”研制成功,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又一次打破了国外在巨型计算机技术领域对我国的严密封锁,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1993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正式立项
1993年初,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就开始组织“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的可行性研究。1994年3月27日,“银河-Ⅲ”正式立项。老一辈“银河人”为新一代“银河人”大胆开展科技创新保驾护航,“银河-Ⅲ”研制攻关出现了“朝晖夕阳相辉映,群星璀璨耀银河”的壮观情景。“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连续推动了国家巨型计算机技术跨越式发展,最终把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推向世界之巅。
娓娓道来,脉脉深情,2个小时的课堂全面回顾了银河事业的发展历史,深情追忆了银河事业的开创者慈云桂的传奇事迹,把在场的听众都带入到了“十年磨一剑”、“八年跑一棒”的历史岁月中。
自计算机学院9月份开展“星汉灿烂”系列课程思政活动以来,“院士讲堂”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吸引了大批“真爱粉”,每每讲课,好评如潮。此次收官之战,更是点燃了学员们的奋斗热情,也让该院的学员和干部坚定了方向。
“我们要让学生传承银河精神,弘扬天河文化,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银河’传人。”该院大队政委在近期人才培养研讨会上说道。这是开展“院士讲堂”活动的初衷,也是未来的目标。(图片:何书远)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