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彩云之南” 共话“云台故事”

探寻“彩云之南” 共话“云台故事”
9月21日,“全国台联2020年两岸媒体人云南行”参访考察活动在昆明启动。本次活动由全国台联主办,云南省台联承办。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有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云南省台联会长、台盟云南省委主委杨晓红,全国台联巡视员武晓峰等,以及来自两岸10余家媒体近30名媒体人。

  2020两岸媒体人“云南行”参访考察活动启动仪式9月21日在昆明举行。未来一周内,两岸媒体人将深入探寻“彩云之南”,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脱贫攻坚等话题,共同讲述祖国大陆发展、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精彩故事。本次两岸媒体人“云南行”参访活动由全国台联主办,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李涛等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郑平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云南在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脱贫攻坚和对台交流等方面取得瞩目成绩,为讲好大陆发展故事、两岸一家亲故事提供了生动素材。他希望两岸媒体人在此次“云南行”中多观察、多挖掘、多感悟,不断激发创作灵感,为拉近两岸同胞心灵距离多出精品力作。据悉,全国台联自2016年起相继在海南、陕甘青、内蒙古、青海等地举办两岸记者大陆行活动,为宣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对台交流成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花腰傣’服装和台湾少数民族的装束打扮很像,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相隔千里不同民族的服饰居然会如此相似!”来到“花腰傣”聚居区,台湾媒体人林倩如不禁发出感叹。

  近日,由全国台联主办、云南省台联承办的“2020年两岸媒体人云南行”走进云南新平县戛洒镇平寨社区,感受“花腰傣”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貌。

  “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分支,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腰部彩带绚丽斑斓而得名,主要聚居在云南新平、元江等地。

  “花腰傣”绣娘正在刺绣。新华社记者 孟佳 摄

  新平县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副会长刀向梅介绍,“花腰傣”传统服饰有着美好的寓意:把“太阳”戴在头上,把“彩虹”系在腰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太阳”指的是头上的竹笠帽,“彩虹”则是腰间的花腰带。在青黑色布料的衬托下,色彩鲜艳的腰带显得更加绚丽夺目。

  在平寨社区,衣着华丽的绣娘们围坐一圈,手里的针线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灵动精美的图案就出现在她们手中的布面上。“虽然看起来和十字绣的手法相似,但实际上‘花腰傣’刺绣有独到之处。”刀向梅说,“‘花腰傣’刺绣没有特定的图腾,我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气,所以绣娘在刺绣时不用画图,凭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每一块绣品都是不同的。”

  林倩如连连称赞“花腰傣”服饰的华美精致,还购买了一条围巾留作纪念。“我很欣赏‘万物有灵’这一理念,她们心里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从中汲取养分,我能感受到她们把最原始的信仰化为了心中的力量。”

  林倩如购买的“花腰傣”围巾。受访者供图

  台湾视频博主刘乐妍看到“花腰傣”绣娘时直呼“好亲切”。她回忆起在台湾拜访一些少数民族时的情景:“我当时看到当地老奶奶也同样擅长织布,不仔细分辨我甚至看不出她们的区别!”

  参访过程中,刘乐妍不停地用手中的相机进行拍摄。“我会把我的所见所闻分享到网上,希望网民能看到我在这里生活的真实情况。”在她的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云南一直是我想要去的地方,疫情趋缓后一定要从台湾飞过去”“蛮喜欢傣族的,好想去看看”……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通过参访活动,台湾媒体人士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两岸一家亲,交流很重要。我很幸运,可以亲自用双脚去走去感受。”林倩如说。

  “回到厦门后我会去参加‘博饼庆中秋’活动,希望今年能够成为状元!”30日,正在云南进行“全国台联2020年两岸媒体人云南行”参访活动的吕绍园说。

  吕绍园来自台湾,2015年来到大陆工作,目前在厦门海沧担任社区主任助理,也是厦门海沧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他说:“据我所知,台湾高雄也有博饼传统,但我没有参加过,在大陆反而体验到了,这几年的中秋节我都很期待这个环节。”

  中秋博饼是福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一年一度的民间盛事,相传为郑成功手下大将洪旭发明。祖籍金门的洪旭为解士兵中秋思乡之苦,根据明朝科举体制,设计了掷骰子赢“状元饼”的游戏。饼为圆形,玩博饼游戏时众人围坐一起,取中秋团圆之意。

  “博饼庆中秋”活动奖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虽然没有回台湾和家人相聚,但吕绍园却依然感到充实又快乐。今年已经是他第五次在大陆过中秋了,每年他都会组织策划多姿多彩的活动,和社区居民共度佳节。

  吕绍园厨艺精湛,擅长制作地道的台湾美食。他说,和大陆一样,在台湾过中秋,吃月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种相似的习俗,他萌发了与社区居民一起制作月饼的想法,与大家共享节日欢乐。

  2018年和2019年,吕绍园在海沧嵩屿街道多个社区举办了制作冰皮月饼和蛋黄酥的活动,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许多人参与其中,亲手制作糕点。“如果有小朋友参加,我需要简化操作流程,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我记得有一场活动我做了四百多个蛋黄酥。”对他来说,举办活动虽然辛苦,但能把欢乐带给社区居民令他十分欣慰。

  今年,吕绍园也策划了DIY蛋黄酥活动,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烘焙乐趣、品尝到来自台湾的中秋味道。

  吕绍园与社区居民一起制作的蛋黄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和吕绍园一同参加云南参访活动的苏子睿介绍,在台湾,中秋节一定要吃柚子,“因为柚子圆圆的,就好像月亮一样”。除此之外,在院子里架起烤炉,全家一起烤肉赏月也是中秋佳节的例行活动。“大陆没有吃柚子和烤肉的习俗,不过其中蕴含的团圆意义是相同的。”

  在这次云南参访活动中,苏子睿多次体会到两岸文化的相似之处。“我会把我的心得体会分享给我的家人朋友,希望他们以后有机会来大陆看看。”

  近十天的时间里,来自两岸10余家媒体20余位媒体人前往昆明、玉溪、红河、曲靖、昭通等地,就云台合作、民族团结、生态建设、开放发展、脱贫攻坚等主题进行了考察采访。

  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表示,两岸媒体人是两岸新闻舆论的传播者,是讲好两岸故事、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两岸媒体人记录时代变迁、传递两岸声音、守望海峡情怀,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拉近两岸同胞心灵距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里好像科幻大片中的场景!”台湾媒体人林倩如站在白鹤滩水电站左岸的834平台上赞叹道。

图为水电站施工现场。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 摄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中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近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2020年两岸媒体人云南行”一行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魅力。

  从平台上看,水电站施工状态尽收眼底。只见峡谷间一座拱形水坝已初具雏形,横跨在金沙江上;两岸山体被多条运输钢索连接在一起,载有建筑材料的箱体车穿梭其中。两岸媒体人纷纷掏出手机、相机,记录眼前景象。

  “这里被戏称为‘流浪地球’水电站。”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汪志林介绍,除大坝外,两旁山体内所建引水发电系统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洞室群。

  水电站工程规模决定其施工难度,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也为工程带来挑战。

  台湾媒体人李俞柔好奇于如此庞大的工程中有多少技术是自主研发。汪志林回答,“建造白鹤滩的所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他说,自三峡工程到乌东德工程再到白鹤滩工程,大陆的水电技术经历了从“跟跑”到与其他国家“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现阶段大陆水电建设的技术和质量均是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白鹤滩工程主体建设已完成90%,预计2022年所有机组安装完毕。届时,水电站年均发电量能够满足相当于60%北京人口全年用电。

  白鹤滩水电站也是构筑长江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汪志林介绍,为保护金沙江丰富的鱼类资源,三峡集团投资3.82亿元(人民币,下同)用于保护区能力建设、增殖放流、科研、监测等工作。由于水库建造会影响下游水生生物洄游产卵,白鹤滩水电站投资约1.1亿元规划了集运鱼系统,实现鱼类“人工洄流”。

  除发电、防洪、航运、拦沙等任务外,白鹤滩水电站还兼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益。

  “白鹤滩工程的施工为当地带来近万个就业岗位,大坝建成后,将带动上万亿元的GDP。”汪志林说。

  前往施工现场的路上,记者观察到,由三峡集团“顺手”修建的金沙江大桥就在距离水电站上游约30公里处,距江面足有100多米高。

  参访后,新浪微博公共事务总监李博在朋友圈写道:“唯有亲自见证这一切,才会懂得领先世界的‘中国制造’、‘基建狂魔’等所有称谓都实至名归。”

  两岸媒体人在建水文庙合影

  9月21日至30日,来自两岸10余家媒体近30名媒体人跟随“全国台联2020两岸媒体人云南行活动”的步伐,来到了云南,历时10天,踏遍昆明、玉溪、红河、曲靖、昭通等市,走入深山小寨中调研采访。本次活动由全国台联主办,云南省台联承办。通过实地考察,两岸媒体人对云南的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及国家在建白鹤滩水电站等大型工程都有了更加直观且深入的认识。

  活动期间,两岸媒体人不仅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用双眼见证脱贫、环保、水利建设等宏伟工程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更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人民日报海外版港台部记者金晨表示,整趟云南行,两岸媒体人用亲身经历证明“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正成为云南群众日常出行的真实写照,他们还积极参与扶贫、宣传所见所闻,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两岸一家亲。希望类似两岸媒体人的交流活动能越来越多,让更多两岸同胞齐聚祖国大陆,在领略壮美河山的同时,一起学习、交流、收获、进步。 

  两岸媒体人是讲好两岸故事的重要力量

  启动仪式现场

  9月21日,“全国台联2020年两岸媒体人云南行”活动在昆明启动。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有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云南省台联会长、台盟云南省委主委杨晓红,全国台联巡视员武晓峰等人。启动仪式由杨晓红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郑平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并宣布“全国台联2020年两岸媒体人云南行”正式启动。他指出,两岸媒体人是讲好两岸故事、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为邀请台湾记者参加活动带来困难,但也为我们通过台胞自媒体宣传、探索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契机。希望两岸媒体人通过考察了解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对台交流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绩,激发创作灵感,多出精品力作,为宣传云南的改革与发展,为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多感悟、多挖掘、多报道。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张国华在会后接见两岸媒体人,并向全国台联长期以来对云南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两岸媒体记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近年来,云南依托区位、气候、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高度重视云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连续举办8届“云台会”,为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在滇发展提供系列优惠政策。希望两岸媒体记者利用此行的机会深入了解云南,客观真实地反映云南发展成就,吸引更多台湾同胞前来投资兴业、体验考察、旅游观光。

  参与启动仪式的海沧台青媒体人谭皓旻,平日最关注的是环境保护议题。她说,“本次活动,我最期待去云南的大海草山与邛海湿地公园,了解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情况并汲取一些关于环保的有用经验回海沧或台湾沿用。”

  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两岸媒体人在马房村

  走在玉溪市澄江县马房村的道路上,两岸媒体人不时停下脚步,拍一拍那碧水澄波、莲叶千倾的美丽乡村景象。该村因元末梁王泽水草丰美屯马而得名,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美丽村庄,目前是澄江市为保护抚仙湖而实施的生态移民搬迁中,离抚仙湖北岸最近、受益较大的自然村,也是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走出的幸福村、示范村。

  两岸媒体人逐一参访村中的史展馆、人才驿站、马房议事厅、图书借阅室、组织生活馆、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等功能室,了解马房村的前生今世及发展农旅融合的最新概况。

  海沧台青媒体人合影

  “马房村2014年成为搬迁居民安置村,从它走上一条以民俗餐饮为主,农业观光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后,全村2019年人均纯收入即可达1.69万元(人民币)”, 海沧台青媒体人胡育宁边走边赞叹地说,“一路走来,处处可见奶橘色的民居和餐饮民宿合一的建筑物,从他们的壁画与建筑风貌来看,就能知道当地政府曾协助该村统一风格,所以我们走进村庄时,感觉相当地舒服。”

  在了解马房村乡村振兴的现况后,海沧台青媒体人高硕亨好奇地问,“抚仙湖究竟有何重要性,为什么政府能为了保护一个淡水湖泊而搬迁3万余人?”

  “保护好抚仙湖相当于为全国每人储备了15吨1类水”,云南玉溪市台办主任柳卫国仔细地向两岸媒体人介绍说,抚仙湖蓄水量为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滇池、7个太湖、6个洱海,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一旦抚仙湖水质严重退化后,中国将从此告别拥有优质大型湖泊水资源的时代。因此,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备用水资源意义,还能在保护好地球生态的同时,为当地乡村振兴、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所以从稀缺性、独特性、不可逆性而言,保护抚仙湖的意义堪比保护“大熊猫”。

  人人脱贫有希望 国强民富奔小康

  海沧台青媒体人送点心给村民

  本次云南行中,两岸媒体人走访了位于曲靖市会泽县的三家塘村,以及位于戛洒镇的曼哈社区与平寨社区,聚焦当地脱贫攻坚、旅游资源、产业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等话题,进行广泛且深入的交流探讨。

  云南会泽金钟街道三家塘村,地处高寒山区,属于毛家村水库库区村,一进入丰水期许多地都会被淹,因此没有形成主导种植产业,劳力基本外出务工。2017年,云南省台联对口三家塘村开展脱贫攻坚“挂乡包村”工作,2018年全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摘帽,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走出一条种植草莓致富的新道路。

  香港中评社记者李娜在三家塘村采访时,发现一件格外暖心的事迹,她说,“我看见几位台湾青年带了糕点给当地的贫困户。”而发起这项倡议的正是来自海沧的台青媒体人林倩如,她回想萌生此意的经过时说,“住在大山里的村民一生要到城市的机会不多,更别说吃上精致的糕点,而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想吃到任何食物都很便利,所以我就想将郑平副会长给我们的糕点与村民分享,没想到小伙伴们很快就响应提议了。”

  采访刀向梅

  与三家塘村一样曾为贫困村的戛洒镇平寨社区,而不一样的是平寨还是个“花腰傣”聚居的村落,“花腰傣”因其服饰古朴典雅,特别是女子腰间那条绣有精美图案的花腰带而得名。走进寨子,看到的是几十位花腰傣绣娘们在空地上围坐一圈安然刺绣的模样。

  “我们寨子2010年已全部实现脱贫”,新平县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副会长刀向梅向大家介绍平寨村脱贫攻坚情况时说,“2008年协会成立前,绣娘只绣自用,协会成立后则将传统绣品市场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十几年下来,加上政府扶持,协会统一订制的部分绣品已远销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协会合作的绣娘已经辐射到周边7个村寨,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海沧台青媒体人周威辰正在参与西部驻点扶贫工作,他听完平寨脱贫的经过后,有感而发地表示,“国之根本在民,民不富则国难强。倘若我待在台湾,是没有机会参与到如此充满意义的脱贫攻坚计划,去为缩减贫富差距、让弱势群体过上好生活而尽自己心力的,我相信大陆的扶贫经验将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之一。今年就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了,希望年底时,人人都能像花腰傣人民一样,把太阳戴在头上,把彩虹系在腰间,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大国重器需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现场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中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两岸媒体人一行来到白鹤滩水电站,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魅力。

  站在最佳观测点834平台上,两岸媒体人远眺施工现场,只见两岸山体形成的峡谷间,一座拱形水坝雏形已经建成,横跨在金沙江上,两边山头架起的运输铁索也正在运送建设所需物资,施工现场一派繁忙。“这简直就是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场景再现啊!”中新社记者刘大炜赞叹道。“台湾已经很久没盖这样大的工程了”,海沧台青媒体人吕绍园则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我目前见过最大的工程,没有之一,令我震惊万分!

  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汪志林一路引领并介绍各项工程进展。他说,水电站工程规模决定其施工难度,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也为工程带来挑战。目前,电站施工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主体工程完成90%,预计2021年开始发电,2022年所有机组安装完毕。届时,水电站年均发电量能够满足相当于60%北京人口全年用电。

  座谈会现场

  在实地走访过大坝、引水发电系统、机电、泄洪洞等施工现场后,两岸媒体人与白鹤滩水电站有关技术人员及专家学者们一同座谈,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白鹤滩水电站为何选址在此?”“生态环保与技术人员培育上有何规划?”“移民搬迁人口如何安置?”等问题不断地涌现。

  有台青媒体人好奇如此庞大的工程中有多少技术是自主研发。对于此提问,汪志林从技术角度给予解答,郑平则从水利行业发展历史给予回应。他们表示,建造白鹤滩的所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自三峡工程到乌东德工程再到白鹤滩工程,大陆的水电技术经历了从“跟跑”到与其他国家“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现阶段大陆水电建设的技术和质量均是世界一流水平。

  回顾本次云南行走过的每一站,海沧台青媒体人苏子睿表示,“唯有亲自走过,才能体会感受。我很幸运能亲眼目睹全球在建最大的水利工程、深入傣族聚居村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活氛围,走近马房村了解村落关于环保的整体规划,我想将这些宝贵的见闻传递给更多台湾青年知道,期盼能够提起他们的向往。”  

  作为第三次参与全国台联举办的两岸媒体行的老团员,海峡之声记者曹婷表示,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一次和台湾媒体人走完全程,眼见耳听祖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吃住一起,相识相知,感受到彼此的善意和贴心,也对看到的人事物产生共鸣,给我感觉我们真的是一家人。对我来说这就是两岸媒体行特别有意义的地方,它能给我“打鸡血”,不仅仅在于看到祖国的各种发展,更在于看到两岸之间的希望!

  两岸媒体人在白鹤滩水电站机房合影

  由全国台联主办的“2020两岸媒体人云南行”联合采访活动近日于白鹤滩水电站圆满落下帷幕。在10天的行程里,来自两岸10余家媒体的近30名媒体人深入彩云之南,走访深山小寨,在用脚丈量壮美山河的同时,亲身领略祖国大陆在乡村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这里能安心发展事业”

  走进玉溪市研和工业园区,台资企业专晶精密钣金(玉溪)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迅速吸引了两岸媒体人的注意。尽管是正午时分,宽敞的厂房内依旧忙得热火朝天。

  “今年疫情发生后,收到的订单数量激增,工人基本没有怎么休息。”专晶精密钣金公司负责人、台商李志明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导轨安全防护罩、激光切割加工件、机械外壳钣金等产品,这些都是维护口罩模具机正常运转的重要零部件。

  从4月份至今,李志明的工厂月均要为超过400台口罩模具机供应零部件,总出货量大概在3000台左右。疫情期间,工厂为无法外出的本地工人提供了额外的工作机会,同时还对有意留下的工人提供技能培训,为“保就业”出了一份力。

  2010年,李志明从台湾来到大陆发展,此后他带着技术和管理经验一路“西进”来到云南玉溪,不仅成为当时工业园区内的第一名台商,还在这里落地生根,当上了云南的“台湾女婿”。

  谈起自己成功“单骑闯滇”的经历,李志明总是会提到玉溪给过他的帮助。在工厂落地伊始,园区方面不仅为厂房提供了3年免租的补助,同时还积极对接上下游企业,为原料“找来路”、给产品“拓销路”,帮助企业度过最初的困难期。

  “只要提出困难都会得到及时反馈,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也都完全不用操心,我们可以在这里安心发展事业。”李志明说,随着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台商将在大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环境好了,日子富了”

  “看着这眼前崭新繁荣的新农村,很难想象曾经落后的马房村道路只容一辆马车通过,下雨天裤腿上都是泥巴的场景。”行走在连片荷塘围绕的村庄中,台青、媒体人高硕亨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道路硬化、“厕所革命”、房屋装饰装修……作为云南乡村振兴的示范建设点和搬迁居民安置村,位于澄江市抚仙湖畔的马房村在几年时间里一改脏乱旧貌,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并配合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在村内外种植近千亩荷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

  环境变好了,日子就富了。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马房村走上了一条以民宿餐饮为主,农业观光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凭借优美的环境资源,马房村不仅早早摘了“贫困帽”,2019年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1.69万元。

  正如村民们所言,如今的马房村“吃饭喝茶斗地主巴适,住店观湖晒太阳安逸”。闲暇之余,村民们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开展马房人才沙龙、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等活动,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平台,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在曲靖市会泽县金钟街道三家塘村,村民的日子也如这里种植的草莓一样,愈发红火。三家塘村地处高海拔山区,适宜的光照和气温令这里的草莓丰产期长达8个多月。

  “‘草莓致富’靠的不仅是山好水好,技术和经营同样重要。”金钟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德山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充分发挥草莓产期长的优势打“时间差”,通过冷链技术将草莓进行保鲜储存,待到反季时再经电商销售,同时将采摘后剩下的茎叶加工为饲料和有机肥,全面提升作物整体收益。

  看到山区村民日子越来越好,曾在台湾从事偏乡教育工作的台青、媒体人苏子睿倍感振奋。今年10月,他将和其他几名台青一起奔赴甘肃、宁夏等地驻点扶贫工作。“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乡村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帮助。”苏子睿说。

  “我们将有6个世界第一”

  “这是我目前见过最大的在建工程,没有之一。”站在白鹤滩水电站834平台上,台青、媒体人吕绍园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数百米高的大坝巍然耸立在湍急的金沙江之上;自动化缆机在高空穿梭自如,为坝顶工人精准投放建材和物资……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境内,为在建规模最大、建成后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超过600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六成人口的全年用电量。

  “我们的水电站将拥有6个世界第一。”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汪志林介绍,白鹤滩水电站的主要特性指标均位居世界水电工程前列,并将在地下洞室群规模、百万级单机容量、300米级高坝抗震参数等6方面创下世界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白鹤滩工程不仅技术领先,相关技术指标更是依托自主研发。汪志林表示,在历经三峡工程和乌东德工程后,我国水电技术已经完成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水电建设技术和质量均是世界一流水平。

  在配合“西电东送”之外,白鹤滩工程还兼顾防洪、航运、拦沙等综合效益,并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宝贵机遇。目前白鹤滩工程已为当地带来近1万个就业岗位,建成后还将带动当地上万亿元的GDP。

  高硕亨表示,非常有幸能够亲眼见识白鹤滩水电站的“大与美”,希望未来有更多台湾青年来到这里,感受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根据新华网、全国台联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