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社会民俗,反映出港澳台地区不同的地域特色。相同的团圆期盼,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基因血脉和文化传承。中秋将至,港澳台同胞用不同的方式赏月抒怀,祈求幸福。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团圆的民族,几乎所有民俗文化的节日、传说、故事、仪典,大都寓意对团圆的美好向往,而中秋圆月,更是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团圆之夜的台北夜景。(资料图片)
台湾民众对月亮崇拜至极,习称其为“月娘妈”。中秋之夜,人们要在月光照泻到的阳台、庭院摆上桌几,陈上各式月饼、时令水果等敬奉“月娘妈”,以表达对月亮造福人类的感恩,并沐受“月娘妈”的祥辉。岛内赏月佳地,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日月潭。据说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便会相映成趣,尤其在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天空,映入潭内形成日月双影,清晰如画,幽美无与伦比。
台湾民众在中秋之夜点亮天灯,放飞平安祈福。(资料图片)
浪漫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则呈现一番不同美景。中秋之夜,周边高楼灯光多配合天上明月而降低亮度,港湾更显静谧优美。夜深时分,人潮渐渐散去,却有人仍在港湾旁流连忘返,随意躺下赏月,享受海风轻拂。
无论身处何方,抬头仰望,都可见天上美丽的月辉如泻,盈盈圆满,她不分天涯海角,抚慰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
“大坑舞火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中秋节期间会在香港大坑社区登场。(资料图片)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最富特色的传统习俗,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3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近70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长寿香。盛会之夜,大街小巷里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鼓音下欢腾起舞,共同祈求健康与繁荣。舞毕,火龙身上的线香将分派给围观者,据说取得线香的人会交好运。
澳门艺术家精心设计数只巨型兔仔花灯,迎接中秋到来。(澳门特区新闻局供图)
澳门的中秋之夜则被玉兔彩灯点亮,温馨美丽。据传,兔仔灯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仔灯所照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今年难得国庆与中秋同日,澳门将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大型民族舞剧《醒·狮》,邀请名家于澳门音乐节上演绎琵琶作品《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等,与市民游客喜迎国庆、共度中秋。“中秋白露味甜香。”在台湾,吃柚子已成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时恰逢柚子果熟,又有“佑子”谐音,蕴意吉祥,闽台地区都爱借此讨个好彩头。中秋节吃柚子,可不能简单一剖两半了事,柚子皮要剥成花瓣一样的形状,给小朋友做成帽子,因为要“佑子”嘛。手巧的人还会在柚子皮上作画,或是把柚子做成吉祥可爱的造型,祈盼阖家幸福平安。
台湾弘文中学学生创意彩绘柚子,迎接中秋节到来。林佩均摄
除了吃柚子,台湾民众中秋还爱吃烤肉。月饼、烤肉、柚子被称为台湾“中秋三宝”。不过近年来,放天灯也逐渐成为岛内民众祈福的形式之一。原本只能在每年元宵节看到的平溪天灯节温暖景象,这两年在中秋节也能看得到。灯光熄灭,屏住呼吸,一声令下,上百盏写满祝福的月亮天灯,冉冉升起,集体飞向天空,祈求平安幸福。
9月15日,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队员在香港特区政府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合影。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一场意外的疫情,给今年中秋带来了很多变化。香港刚刚摆脱第三波疫情,这其中少不了内地支援队的贡献。“感恩有您!”是日前香港市民在欢送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时打出的横幅。在欢送仪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向内地支援队总领队李大川颁授写有“不辞劳苦援港抗疫”字样的纪念银碟,在赠送队员的纪念品中,贴心地准备了香港生产的月饼和明信片。既是表达感恩,也是期盼家国昌顺、和和美美。
本地疫情清零超过4个月的澳门将全面重启旅业,本周恢复办理内地居民赴澳签注。由中秋节打头的“十一国庆黄金周”,成为旅游业界翘首以待的一道曙光。为迎接这个长达八日的小长假,澳门业界紧锣密鼓做足准备,希望届时丁旺财旺,让澳门重现生机。“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这是海峡两岸词曲作家共同创作的一首歌曲,游子怀念故乡,语言质朴、真挚、感人。今年受疫情影响,海峡两岸则是“视频这边一个月亮,视频那边一个月亮。”台湾民众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和大陆乡亲同庆中秋。日前,以“两岸客家亲中华心连心”为主题的2020年海峡客家中秋文艺晚会在两岸同时上演,300多位客家乡亲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联袂演出。
图为9月21日晚,以“两岸客家亲中华心连心”为主题的2020年海峡客家中秋文艺晚会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紫金山体育公园举行。 张斌 摄
当客家童谣《月光光》响起,乡情亲情在海峡两岸浓聚,两岸亲人盼望祖国和谐统一的美好心愿,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节目中有拜月仪式,希望人团圆,相亲相爱,心连心。”一名晚会演职人员动情地说。
香港澳门台湾三地,既时尚,又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中秋佳节,当传统与现代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中秋佳节,香港举行彩灯会。图片来源于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
中秋期间,香港会举行中秋彩灯会,让游客与市民欢聚同庆佳节。维多利亚公园的中秋彩灯会规模最大,丰富节目包括彩灯展览、传统技艺表演、游戏摊位及灯谜竞猜等。今年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的彩灯展览,以“花随月影舞霓裳”为主题,展现花仙在中秋圆月下翩翩起舞、泛起漫天花瓣的景象。另外,新界的沙田公园、青衣公园也会举行彩灯会。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传统习俗之一。图片来源于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传统习俗之一,源于19世纪,传承已逾百年。最初为居民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成了香港独特的风俗。锣鼓声中,近300人舞动着长达67米的巨大火龙穿梭大街小巷,平日宁静的小巷变得火光闪烁。以往巡游结束后,村民会烹煮大锅粥慰劳健儿,时至今日,“龙粥”已变为简便的“龙饼”,即用纸袋装着的合桃酥、鸡仔饼、老婆饼和嚤啰酥,并附有祈求平安的“龙香”。
2011年,香港大坑舞火龙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来源于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
2011年,香港大坑舞火龙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中秋的舞火龙活动,从传统的三天延长到四天,让中秋气氛更加浓厚。
香港月饼花样繁多。图片来源于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
在香港过中秋,还可以尝尝新意不断的月饼。红白莲蓉的蛋黄月饼,是香港月饼的招牌产品。一盒双黄白莲蓉月饼从准备到上桌要花费近3个月的时间:神圣的拜神开炉、漫长的煮莲蓉、精细的手工包饼和适中的火候炙烤,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后,喷香可口的双黄白莲蓉月饼才正式亮相。
除了传统的莲蓉月饼,香港还有世界首创的冰皮月饼。港产月饼口味多多,还包括充满道地风味的芝麻豆花、香滑奶茶,名贵的黑松露菌、法国鹅肝,以及用上软心馅料的流心月饼。
资料图:市民和游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观看中秋节灯饰。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中秋节前,澳门大街小巷都会挂上色彩缤纷的灯笼,迎接佳节的到来。中秋节寓意团圆,澳门人很重视这个节日,亲朋好友之间会互赠月饼祝贺。
澳门人“闹中秋”,要从中秋前夜至中秋翌日热热闹闹地闹上3天。在澳门的民俗中,中秋前夜叫做“迎月夜”,中秋当日叫做“赏月夜”,中秋节翌日叫做“追月夜”。在中秋节的晚上,家人相聚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到户外赏月。大人拿着月饼水果,小孩提着灯笼,一家人扶老携幼地前往湖边、公园或海滩等地,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澳门特区政府会举办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世遗景点郑家大屋在国庆中秋假日期间设“中秋灯谜会”,猜中灯谜可获赠灯笼。中西药局旧址将举行多场“品茗活动”;叶挺将军故居将举行“自制月兔灯笼工作坊”。澳门博物馆于中秋节当天(十月四日)举行四场“留声话当年——讲故事活动”,向公众及游客讲述与澳门历史古迹相关的小故事。
博饼是极具闽台特色的中秋活动。图片来源于台湾观光部门网站。
“你一秀,我二举;你四进,我三红;你对堂,我状元啦!”热闹的博饼歌与清脆的骰子声一起,成为台湾很多地方农历八月的背景音。一个个团桌中间摆上大瓷碗,参与的人们相继投下骰子,期待自己能够掷出幸运的“状元插金花”组合。
“博状元饼”又称“博状元”或“博中秋”,俗称“博饼”,是闽台地区一种中秋佳节应景的民俗娱乐活动,属于民间盛行的“博戏”,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有些地方则称为“夺状元饼”或“抢状元”。状元饼则是由酥油面皮、豆沙馅作成薄薄的饼身,口感良好。
中秋时节,台湾民众喜爱吃烤肉。中秋前一周左右,台湾家庭会准备烧烤用品:烤肉架、烤肉夹、烤肉酱、刷子、煤炭、小瓦斯罐……成套成套堆成小山。中秋当晚,有人在商店骑楼下烧烤,有人在楼群或小区门前集体烧烤,有的则在自家客厅或空中阳台烧烤,处处飘烤肉香。
吃完烤肉再品尝解腻的柚子,柚子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欢庆佳节之余,讨了个“彩头”。
在台湾,中秋节吃柚子可不能简单地一剖两半了事。柚子皮要剥成花瓣一样的形状,好给小朋友做帽子。有的手工达人会在柚子皮上作画,或是把柚子做成小动物的造型,好看又有趣。中秋之夜,顶着柚子帽的小朋友与家中大人一起赏月,构成一幅温馨可爱的画面。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台湾观光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