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岁故宫2020年首开直播。(来源:中新网)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4月5日、6日,故宫博物院联手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对闭馆期间的故宫进行直播,与观众共赴一场“云上”之约,感受故宫春意之美、建筑之美、空灵之美。这也是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第一次网上直播。故宫以这种特殊形式揭开了600年庆生的序幕。>>>[进入策划]
6月21日,献礼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景泰蓝新品《盛世吉祥·大龙缸》在北京云首发。这件作品以故宫储水灭火的吉祥缸为原型,寄语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7月1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其中,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也是首次被邮票选用,完整细腻地呈现了故宫恢弘的建筑布局。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备受瞩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3日下午,该套纪念币发行仪式在故宫博物院启幕。
8月23日,2021年《故宫日历》在线上发布。全书选取故宫馆藏的历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与中国农耕文化相关的文物藏品,其中三套不同朝代的“耕织图”更反映出古时对农事的充分重视。此次线上发布也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600年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开始。
9月10日,故宫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大展由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以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动展现紫禁城六百年走过的风雨历程。>>>[进入策划]
10月12日,“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参会专家学者近200人,收集论文160余篇,涵盖了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学术盛会。
布达拉宫“云展览”网络直播,展示馆藏文物青玉制金刚杵(来源:新华网)
回望不平凡的2020年,“云展览”是文化生活中一个新兴的关键词。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线上展览、博物馆直播掀起热潮;到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云展览”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乃至今年下半年举办的博物馆大展中,“云导览”“云课程”“云互动”也为展览增色不少。“云展览”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互联网+文博”能让观众更广泛、更便捷地走近文明现场,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详文]
《在一起》海报
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 官方图
2020年的荧屏上,涌现一批以抗疫期间真实故事为基础的影视作品,抗疫剧《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中国医生战疫版》等;而普通老百姓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疫情对日常生活点滴的影响,如武汉小哥拍摄的vlog《武汉日记2020》,还有弥漫人间烟火气的《温暖的一餐》《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余生一日》……透过一帧一帧的文字和光影记录,我们如此回忆和疫情有关的2020年。
故宫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
观众体验虚拟偶像VR剧场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4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在八大专题展区之一的文化服务专题展区,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交相辉映,尖端科技与文化元素共谋发展,工艺之美与实用价值深度融合,文化展区也成为本届服贸会的一大亮点。
体验式观展和高科技助力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间的距离。5G+8K等高科技,让观众在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营造技艺和宏伟的建筑景群。>>>[进入策划]
从英国回归的部分文物。新华社发(来源:新华网)
铅釉乐舞佣。国家文物局供图 首都博物馆罗征摄(来源:人民网)
国家文物局11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我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历时10个月,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近期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这批文物的回归,为我国政府持续25年的跨国文物追索行动画上圆满句号,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进入策划]
重庆市黔江区,洪水漫灌濯水古镇。(来源:新华网)
受主汛期强降雨影响,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坦言:“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针对洪涝灾害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日前,国家文物局已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持高度预警状态,密切关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对于受到洪水灾害威胁的文物采取遮盖、加固、支顶、围挡、排水、防渗等排险措施,防止或减少文物受损。
在此次洪水灾害中,长江流域省份降水量大,洪水迅猛,文物受损情况较为严重。为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国家文物局已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进入策划]
12月1日,马首铜像在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陈列展出。(来源:新华网)
12月1日,马首铜像在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陈列展出。(来源:新华网)
时隔160年,“万园之园”圆明园迎来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马首铜像的回归。12月1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马首铜像终回故土,百年梦圆。>>>[详文]
郭敬明、于正(图源于网络)
12月21日晚,中国内地编剧余飞、宋方金等人在微博上发布了111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的联名信,联名信呼吁立即停止对有抄袭劣迹的影视从业者郭敬明、于正的宣传炒作,对其目前参与的相关综艺节目进行修改调整。这份联名信的签署者包括琼瑶、赵冬苓、董润年、束焕、汪海林、王立扶、白一骢、冯元良、高群书、何秀琼、刘沛、王小平等知名影视从业者。联名信发布后,郭敬明和于正又一次受到众多网友的质疑,几日来,陆续有业内人士持续加入签名行列。
2020年的最后一天,被指有抄袭劣迹的郭敬明、于正先后通过微博向原作者庄羽、琼瑶道歉,这迟来的“歉意”于此间引发关注。此间网友态度颇为冷静,由于郭敬明导演的新片《晴雅集》正在放映,不少人认为,此番道歉是这位善于炒作的影视人的又一次趋利避害的营销,而不管是对于郭敬明还是于正,多年来的拒不道歉并未影响其事业名利,此时“被抵制”后的道歉亦不足以证明二人的诚意。>>>[详文]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图源:诺贝尔奖官网)
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著有多本诗集和诗歌随笔集,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获奖者时说,格吕克用她“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她从神话和古典图案中汲取灵感,呈现在她大部分的作品中”。>>>[详文]
《新华字典》(第12版)书封 主办方供图(来源:中新网)
《新华字典》(第12版)8月10日正式在北京图书大厦亮相。在跟进时代方面,除了增补“初心”“点赞”“二维码”等新词之外,最新版的《新华字典》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
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八方面:一是根据国家规范和教学需求,增补字头;二是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三是贴近生活,增补新义新用法;四是与时俱进,完善字词释义;五是满足需求,增补实用字音;六是体现规范实用,完善《部首检字表》;七是依据权威资料,更新附录信息;八是正文每页附二维码,扫码享有增值服务,借助纸书+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让文字有了声音、让笔画有了动态,看听结合,动静相伴。>>>[进入策划]
《辞海》(第七版)。(来源:人民日报)
8月12日,上海书展首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辞海》(第七版)首发,给了读者一个惊喜——总字数约2350万字,总条目近13万条,图片18000余幅;新增条目(含义项)11000余条,75%以上的条目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订或更新。
《辞海》(第七版)系统收录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条目;在各相关学科的收词和释文中,新版《辞海》通过对条目的增删及释义的修订,充分反映了近十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中国实践,表达中国话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进入策划]
《我们在行动》剧照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除了诸多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综艺市场也兴起了“综艺+扶贫”荧屏新风向。除了传统扶贫纪录片以外,老牌综N代节目以“娱乐为壳、扶贫为核”设置扶贫专场,在发挥综艺内容责任担当的同时,也通过公益属性为节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此外,一些扶贫综艺还将主播请到当地进行直播助农,以最直接的方式助力精准扶贫,也实现了传统电视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强强联手。>>>[详文]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