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二阶段

抗美援朝第二阶段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战线相对稳定,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1953年7月,美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同意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随之胜利结束。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主要作战形式是阵地战。中朝人民军队依靠坚固阵地,曾先后粉碎了敌军多次局部进攻,并取得了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同时也主动地对敌军发动了多次战术性进攻,直至战役进攻。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在敌我相持的过程中,敌军愈来愈被动,我军愈战愈强:我军进行阵地进攻作战的规模也愈来愈大。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1953年7月,美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同意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随之胜利结束。

  以打促谈 战役与停战谈判密切关联

  △朝鲜停战谈判朝中方面代表团成员。左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将军、首席代表朝鲜人民军参谋长南日等。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在持续两年的谈谈打打中,美国不断向中朝方面施加军事压力,将其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近半数的海军投入朝鲜战场。中朝人民军队则针锋相对,以打促谈,使敌人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也同样得不到。停战谈判所取得的每一步进展,事实上都是中朝军队给予敌人沉重打击的结果。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谈判开始后,美方拒绝朝中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建议,要求将分界线划至朝中军队阵地的后方,以作为对美方海军、空军优势的“补偿”。这一无理要求被朝中方面拒绝后,美军即于1951年8月和9月向中朝军队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企图以军事压力获得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中朝军队坚决予以抗击,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大规模攻势,并发起多次局部反击,共歼灭敌军15.7万余人,取得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大胜利。其间,中朝军队粉碎了美军“绞杀战”,中朝军民粉碎了美军细菌战。中朝军队强有力的军事斗争,终使谈判双方于1951年11月27日初步就军事分界线问题达成协议,这条分界线与中朝方面原来主张的“三八线”相差不多。

  △中国空军进入朝鲜战场。英雄的“王海大队”来源:中国军网-中国空军

  1952年5月,双方又解决了停战监督和战后限制朝鲜境内军事设施等问题,但在战俘问题上陷入僵局。新任美国远东军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下令加强对朝鲜北部战备要地的轰炸,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并采取强行扣留中朝被俘人员、停止谈判等手段,企图迫使中朝方面屈服。中朝军队一面在谈判中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一面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和坚固的防御体系,以“零敲牛皮糖”的战法积少成多,开展战术反击,予敌以重大杀伤。10月14日,敌军在金化郡地区发动自1951年秋季以来规模最大的所谓“金化攻势”,对处于战略要冲的上甘岭实施猛烈进攻,志愿军顽强抗击,与敌反复争夺阵地,使敌军付出伤亡2.5万人的惨重代价,上甘岭依然牢牢控制在志愿军手里。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时承诺,将把尽早结束朝鲜战争作为他的首要任务。3月,朝鲜停战谈判出现转机。5月13日至6月15日,志愿军先后发动1953年夏季反攻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有力地促进了谈判。6月8日,谈判双方达成战俘遣返的协议。至此,关于停战的全部议案均已达成协议。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李承晚集团蓄意破坏停战协定,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2.7万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并声称要将战争“继续打下去”。中朝方面决定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从6月25日开始,相继展开夏季反攻第三阶段作战,并于7月13日至27日发动了金城战役,给韩国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从而保证停战协定能够切实得以实施。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终于在板门店得以签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此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将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从鸭绿江边重新打回到“三八线”。

  从防御到反击 我军愈战愈强

  1951年,“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时,志愿军在金城以南虽予“联合国军”以重大杀伤,但阵地被其突进6~9公里,战线再次形成了向北的突出部。到了1952年夏季以后,志愿军不但可以守住阵地,而且可以攻占“联合国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坚固阵地。到了1953年夏季又可以攻占“联合国军”营、团兵力防守的坚固阵地,而金城战役则一举攻占了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纵深10余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最远突进18公里,全部夺回了1951年秋季被美军和南朝鲜军突进的阵地,并予南朝鲜4个师以歼灭性打击。毛泽东在1953年9月说:“我们的军队是越战越强。今年夏天,我们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二十一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能够打进去十八公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

  ■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

  △志愿军第68军某部战士击毁文登里公路上敌军坦克。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美国妄图在谈判桌上得到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中朝代表针锋相对,严正拒绝。1951年8月和9月,“联合国军”向中朝军队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中朝军队英勇作战,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大规模攻势,并发起多次局部反击。共歼敌16.8万余人,取得了夏季防御战役与秋季防御战役的胜利,迫使敌人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向敌阵地开炮,配合步兵进攻。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突击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勇猛地向敌阵地冲击。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为了削弱敌人,锻炼部队,取得阵地攻坚战的经验,中朝部队于1952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对全线敌军发起有计划的战术性反击作战。这次反击作战,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思想,以及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的原则,经过充分准备,采取突然动作,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经过44天的作战,共歼敌2.7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经过反敌登陆作战准备,我军在战略上日趋主动。为促进朝鲜停战实现,中朝部队从1953年5月13日开始,发动了强大的夏季反击战役。这次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采取“稳扎稳打,由小到大”的方针,根据美国和南朝鲜对停战的不同态度,确定各阶段重点打击对象。到战役第三阶段金城地区反击战中,志愿军一举突破坚固设防的南朝鲜军四个师的阵地,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整个战役共进行了139次进攻,歼敌12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在战争的背面,看阵地的守与建 ■战洪水“反绞杀”建立“钢铁运输线”

  △源源不断的军用物资通过铁路运往前线 图源:凤凰网

  7月20日至8月末,朝鲜北方发生了数十年未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河水暴涨七至九米,冲毁铁路桥梁九十四座次,线路一百一十六处次,公路桥梁被毁坏百分之五十,给我军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困难。敌人趁我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极端困难之机,对志愿军后方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的“空中封锁战”——“绞杀战”。美军在横贯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划定一个阻滞地带,一次出动数十架甚至上百架飞机,对目标进行长时间的毁灭性轰炸,叫嚣要阻断“所有的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摧毁各条线路上的每一辆车、每一座桥梁”。

  △后勤运输部队通过敌机后投掷照明弹地区往前线抢运物资 图源:凤凰网

  面对这严峻的局势,志愿军全体后勤指战员,与志愿军空军、铁道兵、铁路运输部队、工程兵、高炮部队密切配合,在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采取抢运、抢修、防空三位一体的方针,展开了反“绞杀战”的斗争。其中“倒三江”和志愿军“全军修路”是粉碎“绞杀战”的两项主要举措。

  △身背肩扛向前线运给养 图源:凤凰网

  西清川江、东大同江和东沸流江铁路大桥被毁后,由于美机昼夜不停的轰炸,加上这些地方地势险要,一时难以修复,致使许多物资积压在江岸,无法满足前方的急需。后勤人员采取人扛、马驮、汽车拉的办法,把积压在江边的物资倒运出去,“铁路不通用人通,桥断路断运输不能断!” “三江”两千余火车皮的物资都顺利过江。

  △资料图:中国铁道兵 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这是朝鲜前线全军上下形成的共识。为了及时恢复被毁公路,保障前运物资、后送伤员的急需,志愿军组织全军修公路。1951年9月中旬,志愿军抽出二线11个军,加上9个工兵团、3个工程大队共数十万人,由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统一组织,在朝鲜人民的支援下,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抢修公路的热潮。只用了25天,就把被毁的道路全部修通,并且加宽了路基,新修若干条左右联结、前后贯通的迂回道路,加强了运输道路的网络化。这样就可以达到此断彼通、彼阻此畅,条条大路通前方。

  到1952年6月,美军发动的为期一年的“绞杀战”被志愿军彻底粉碎。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里特惊叹: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经过各军、兵种部队的共同努力,以无比的英勇和无穷的智慧,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阵地战阶段作战物资的补给运输问题。

  ■修筑坑道工事 建造防御体系的地下长城

  △修筑坑道 来源:中国军网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年6月开始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后,各部队重视工事的构筑,增强防御阵地的稳定性。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有部队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得到志愿军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立即向全军推广。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利用坑道工事实施坚守防御。

  △坑道作战 来源:中国军网

  随着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愿军的阵地日益巩固,为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4月间,“联合国军”以小部队向志愿军阵地攻击60余次,志愿军利用坑道进行防御,阵地无一丢失。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坚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依托该两阵地上48条长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1952年1~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战士们把自己修筑的坑道称为“无敌坑道”。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中朝部队在横跨朝鲜半岛250公里防御正面,逐步筑成一道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的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地下长城,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持久防御作战,与敌人进行了灵活多样的攻防作战,使阵地获得空前巩固,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地位。

  ■群众性防疫卫生运动粉碎细菌战阴谋

  △美军投掷在朝鲜北部地区的细菌弹,弹体里的苍蝇等散落在弹皮上、冰上 图源:彭城晚报

  △志愿军防疫人员正在为朝鲜儿童注射防疫疫苗 图源:彭城晚报

  △全国各地赴朝服务的医护人员约6000人,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救护伤员、防病灭菌中起重要作用。图源:凤凰网

  1952年初,侵朝美军不顾国际公法,在朝鲜北半部和我国东北地区,秘密进行了细菌战,在实施这项灭绝人性的任务过程中,至少有25名美国飞行员被中朝军击落活捉,留下了承认罪行的资料证据。美机撒下的大批用纸包纸筒装着的小虫子,随着这些带菌害虫的落地,朝鲜历史上早已绝迹的鼠疫、霍乱等传染病重新出现,回归热、天花、伤寒也开始流行。3月份,志愿军患鼠疫的有13人,脑炎脑膜炎患者44人,患其他急性病43人,其中36人死亡。

  △被俘的美军上尉驾驶员约翰•奎恩曾供认投掷细菌弹 图源:彭城晚报

  中朝人民和军队在全世界人民的声援下,团结战斗,在揭露敌人进行细菌战罪行的同时,展开了空前浩大的群众性防疫卫生运动。在朝鲜,邓华亲任“总防疫委员会”主任,全军上下一齐动员反细菌战,士兵们普遍接受了现代卫生防疫知识教育,连志愿军驻地附近都有130万朝鲜居民注射了疫苗。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美军秘密进行的细菌战被粉碎,其妄图以疫病流行来削弱中朝部队有生力量的目的彻底落空。

  ■反敌登陆作战准备:准备万全,不战而屈人之兵

  1952年冬,朝鲜战局继续处于对峙状态,停战谈判因美方的破坏而长期中断。美国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宣称“不能容忍朝鲜冲突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认为小规模进攻是不可能结束这场战争的,要以‘行动’而不是‘言语’来打破僵局。”他策划在我军侧后方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以结束朝鲜战争。

  △志愿军部队积极构筑工事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1952年12月上旬接见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强调应从“肯定敌人登陆,肯定要从西海岸登陆,肯定在清川江至汉江间登陆”这一判断出发,来确定志愿军的行动方针。志愿军总部于12月23日下达了《粉碎敌登陆进攻部署》的命令,在全军展开以思想动员、部署调整、构筑工事、囤积物资以及战备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反登陆作战准备。

  △志愿军某部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向海防阵地前进。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1953年4月底,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各项反登陆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我军东西两翼海防和正面防御更加稳定和完善,不仅兵力雄厚,实力增强,阵地更为巩固,而且后方供应和交通运输也远胜于入朝作战以来任何一个时期,已完全处于主动地位。志愿军在朝部队由原来的17个军增加到20个军,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总兵力达130万,空军部队完成作战准备,海军在西朝鲜湾航道布设水雷,另有2个海岸炮兵连进入阵地;在东西海岸设置了纵深达10公里的两道防御地带,构筑防空降和反坦克阵地,共挖掘坑道8090多条,总长达720余公里,挖堑壕、交通壕总长3100多公里,构筑永备工事605个及大量的火器掩体;后方交通运输网建成龟城—价川—殷山铁路,整修和加宽公路560公里。弹药总囤积量达12.3万余吨,粮食总囤积量更达24.8万余吨,可供全军食用8个半月;担任海岸防御的部队进行了战前训练和实兵演习,熟悉了作战预案,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

  △海岸炮兵连进入阵地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朝人民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一次战役准备。反登陆作战的完善准备,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放弃其登陆进攻的企图,转而同朝中方面恢复停战谈判。

  第二阶段中的经典战役 ■抗美援朝中最惨烈战役:上甘岭战役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1952年10月,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即将开幕,美国第34届总统竞选亦即将开始,为捞取政治资本,美方决定以军事压力增加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妄想以战场上的胜利迫使我同意其在谈判中的无理要求。10月8日,美方代表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叫嚣:“让大炮和炸弹和你们辩论吧!”14日,美国纠集的“联合国军”对我军防御战线中部的上甘岭两个连据守的只有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发起强大攻势,即所谓的“金化攻势”。

  △上甘岭战役 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经过43天惨烈的战斗,敌军共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虽付出25000余人伤亡的代价,仍然寸土未得。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达每秒6发,已超过二次大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岩石被炸成30多公分厚的粉末,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敌人虽使用世界战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愿军的钢铁防线。

  △21岁的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枪眼为身边的战友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图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 图源:中青在线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结果却出人意料,我军依托坚固的坑道工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守阵地,以伤亡1.15万人的代价,歼敌2.5万余人,彻底击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并取胜的美梦,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攻不破的防线”的奇迹,并将战略对峙有效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打掉了美军“从战场上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的妄想,让美军乃至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

  ■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

  △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其实若没有李承晚集团破坏战俘遣返协议,阻挠朝鲜停战实现,1953年6月底即可实现朝鲜停战。停战签字需推迟至月底,中朝军队根据当时情况,发起夏季战役第三阶段作战,作战目标改为专打南朝鲜军,并更加扩大了打击的规模,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直至打得李承晚集团也不得不同意停战。这次战役是抗美援朝中军事服从政治,作战与谈判紧密配合,以打促谈的典型杰作。

  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火炮和炮火的密度达到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水平,在金城以南25公里的正面上,第20兵团和第24军集中82毫米口径以上各种火炮共1000余门,平均每公里45门,在1个小时内全部突破了南朝鲜军4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7月13日晚的一次火力急袭即消耗炮弹1900余吨,整个金城战役消耗炮弹1.9万吨,相当于志愿军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消耗弹药综合的2.2倍,达到了志愿军的最高水平。在突破的炮火准备,破坏敌军工事达30%~40%,在打敌反扑中,敌军冲锋的40%是志愿军炮火击退的。

  △第68军第203师第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带领侦察班插入敌后,摧毁了南朝鲜军首都师“白虎团”团部,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不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攻坚战役的宝贵经验。

  △志愿军在金城前线俘虏大批南朝鲜军官兵。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金城战役连同正面其它各军和人民军各军团作战,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1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支7400余支,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余人,敌我伤亡比2.3:1.这次战役给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加深了美国和南朝鲜当局的矛盾,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对停战后维护朝鲜局势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综合整理自: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新华社、人民网、中国军网、凤凰网、《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