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酱骨头
得莫利炖鱼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狭义的东北包括辽吉黑,而实际上东北菜的影响则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和河北东北部,因为历史上这些地方是隶属东北范围的,另外影响到的地方还包括原热河省,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外的地域。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曾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胡烩肉”、“胡羹法”、“胡饭法”等肴馔的烹调方法,说明其烹调技术很早就具有较高的水平。
东北菜的形成过程也融合了一些中国其他菜系和汉族饮食的特点。辽宁的沈阳又是清朝故都,宫廷菜、王府菜众多,东北菜受其影响,制作方法和用料更加考究,又兼收了京、鲁、川、苏等地烹调方法之精华,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东北菜。
一锅出
东北拉皮
猪肉炖粉条
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用料广泛、火候足、滋味浓郁、色鲜味浓、酥烂香脆,烹调方法长于熘、爆、扒、炸、烧、蒸、炖,以溜、炸、酱、炖为主要特点;讲究勺工,特别是大翻。
东北菜在做法上也融合了一些宫廷菜点和汉族饮食所长,利用东北特产原料和纯绿色食品原料,许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富又实惠。
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颇有东北人的气质。由于容易给人一种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高档的宾馆酒楼里很少做这种菜,这反而成全了东北菜“市民菜”、“百姓菜”的形象。
一般认为,东北菜的代表菜有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东北乱炖、小鸡炖榛蘑、溜肉段、地三鲜、扒三白、赛熊掌、拔丝地瓜、酱骨架,杀猪菜等等,东北人喜好吃的酸菜和用蔬菜蘸大酱的蘸酱菜也是东北饮食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一大特点。
白肉血肠
白肉血肠,是从古代帝王及族长祭祀所用祭品演变而来。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满族长期以来信仰萨满教,祭祀过程中,以猪为牺牲。每逢宫廷举行祭祀时“司俎太监等舁(即抬)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皇帝、皇后亲诣行礼……,神肉前叩头毕,撤下祭肉,不令出户,盛于盘内,于长桌前,按次陈列。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这种肉叫“福肉”即“白肉”。
所谓血肠,即“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肠,亦煮锅内”,这就是血肠,通称“白肉血肠”。清代沈阳和吉林地区开设的白肉馆,都兼营血肠,成为东北三省满族特有的传统名菜。
锅包肉
锅包肉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
飞龙汤
飞龙汤
“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
飞龙又名榛鸡,是黑龙江省的名菜之一,属于龙江菜系,产于兴安岭。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
兰花熊掌
兰花熊掌
“兰花熊掌”是在举世闻名的“红扒熊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它继承了传统菜的优点,并使之更加尽善尽美。兰花熊掌选用熊掌为主料,佐以青虾、 油菜心、火腿 、冬笋等辅料烹制而成。菜色金红,油亮光润,汁浓味醇,肉质酥烂,清淡素雅,造型别致,荤素兼有,实为名贵佳肴。具有补气养血、祛风除湿、健脾胃、补筋骨的功效。
我国熊掌菜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殷商末期的纣王就曾经用玉杯饮美酒,用象著食熊掌。周朝时,熊掌已作为宫中珍馐,号称八珍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中,也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记载。到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是宫廷宴席上珍食。从清康熙时期起,哈尔滨和沈阳许多菜馆,都挂牌经营“白扒熊掌”、“彩珠熊掌”等。
杀猪菜
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在东北许多地方常年开设杀猪菜,形成东北饮食一大特色。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血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酸菜,加水和调料制作而成。现在的“杀猪菜”在保持原风味的同时,其制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口味更鲜美内容更丰富,几乎把猪身上所有部位都做成了菜。
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
据传,外表无华的炖菜是皇帝的主要饮食。在乾隆、光绪、宣统,还有慈禧的御膳单子上都有“口蘑肥鸡”这道菜,它就是小鸡炖蘑菇。有一说,在东北炖菜排行榜中,始终高居榜首的就是小鸡炖蘑菇。早年沈阳,小鸡炖蘑菇是年三十儿的主菜,也是招待来宾的招牌菜。曾有句老话说:“姑爷进门,小鸡断魂。”就是说新姑爷陪媳妇回娘家,老丈人家一定做小鸡炖蘑菇。
东北乱炖
东北乱炖
东北乱炖,又名丰收菜。素有“大杂烩”之意,即将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排骨一同炖至熟即成。东北乱炖简单易煮,有荤有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香喷喷,是一道常见的东北家常菜。
东北的习俗大多和东北的民族有关,有人说炖菜就是东北游牧民族遗留的吃法,这里曾是蒙古、大金、大辽、满族的世居地,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马背上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口大铁锅驮在马背上,每到宿营,只好连荤带素扔到一个锅里烩,慢慢地形成了东北特色的炖。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