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豆腐
阳春白雪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的秦至唐代,其间历时1200多年,河北饮食文化在前期形成初步文化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河北饮食文化承上启下,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财富,为后来河北饮食文化迈向成熟开辟了道路。
西汉时期,冀菜烹饪原料大量引进。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许多西域的烹饪原料传入了中原地区,如苜蓿、胡瓜、胡豆、胡椒、胡麻、胡桃、胡萝等。胡瓜引进后率先种植的是河北一带,黄瓜这种蔬菜登上宫廷菜,河北为最。黄瓜入馔,在河北由来以久。河北现有黄瓜宴,即整桌的菜均用黄瓜为主要原料制成。
这一时期,调味品和传热媒介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动物油的基础上,开始使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黄酱等登上了灶台。相传河北古菜霸王肉,即是用植物油炸制而成的。植物油的使用,使菜肴的味道、色泽、质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冀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当时做菜已开始使用糊和浆,是使菜质外焦里嫩的初级阶段。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饮食业也迅速繁荣起来。在河北,众多的大城镇,如:赵州、定州等,为冀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真定县志》载: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极为繁丽。”这是对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河北传统菜“崩肝”、“热切丸子”、“敬德访白袍”等就是当时有名的菜肴,流传发展至今。“崩肝”一菜以黄牛肝为主要原料,经煮制切丝、煸炒、装盆切制而成的一道热制凉吃的菜肴,其工艺在当时看已颇为复杂;“敬德访白袍”一菜是以海参、玉兰片为原料烧制而成,不仅原料高档,而且工艺复杂。这两个菜代表了河北当时的烹饪技术水平。
唐朝时的冀菜原料的使用上非常广泛。在配菜、菜肴的营养及调味上也颇为讲究。这一时期,筵席的进餐形式也有了改革,席面从席地而坐发展为凭案而食。而上菜程序上讲究“凡点索食次,大要及时,如欲速饱,则前重后轻。如欲迟饱,则前轻后重。”这种上菜的程序至今还在酒席上沿用。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冀菜,烹调方法更加多样,刀工技术又有了发展、烹饪原料丰富多彩,菜肴的味、质地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筵席形式有了改进。
扒熊掌
直隶海参
冀菜有三大主要流派,即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为代表的冀中南菜;以承德为代表的宫廷塞外菜;以唐山秦皇岛为代表的冀东沿海菜。
冀中南派:以保定为代表,包括石家庄、邯郸等地方菜,特点是选料广泛,以山货和白洋淀的鱼、虾、蟹为主,重色、香,重套汤。
宫廷塞外派:以承德为代表,特点是选用当地原料入馔,善烹宫廷菜及山珍野味,它似北京宫廷菜,但禁忌牛、兔,刀工精细,重火功,讲究造型与装菜器皿,口味香酥咸鲜。
冀东沿海派:以唐山为主,因濒临渤海,盛产海鲜,所以以烹制鲜活海产见长。特点是原料丰富,刀工细腻,讲究明油亮芡。
直隶官府菜流派(冀中南菜的重要一种)的炸烹虾段、荷包里脊、炒代蟹、锅包肘子,宫廷塞外菜流派的金银燕菜、扒熊掌、烤全鹿,冀东流派的芙蓉燕菜、水晶鸡片、酱汁瓦块鱼等菜品,都极具河北独特的风味。
2018年9月10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了《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主题名宴名录》。目录囊括了来自全国的34个地域菜系、340道地域经典名菜以及273席主题名宴。其中,河北共有十大经典名菜、十大主题名宴上榜。
河北十大经典名菜拼图(制图:虞鹰)
白玉鸡脯:一款风味独特的河北传统名菜。白玉鸡脯始于清末,源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由清末保定府衙内名厨所创制,后流入菜馆。此菜具有造型美观、色白如玉、质地细嫩、清香适口的风味特色,故一直深受广大食客青睐。
白洋淀炖杂鱼:白洋淀的特色美食之一。这道菜的食材是白洋淀里的种类不一的新鲜活鱼,吃白洋淀的炖鱼,一定要配上玉米饼子,那味道简直是妙不可言。
金毛狮子鱼:石家庄传统名菜。这道菜以鲤鱼为主要材料,经加工修饰后炸制而成。菜品酸甜适口、色泽金黄、鱼丝蓬松形似狮子,故得名“金毛狮子鱼”。此菜始于民国初期,由石家庄某饭店名厨创制。
皇家御品锅:属于宫廷塞外菜,是宫廷菜与塞外菜的融合。口味香酥鲜咸、讲究造型和器皿是这类菜肴的重要特征。
脆皮虾:外观呈金黄色,富有弹性的肉质让味道鲜美可口。一口咬下去,外皮微酥,内里鲜嫩清爽,十分开胃。
烩南北:张家口的特色名肴。所谓烩南北,就是以塞北口蘑和江南竹笋为主料,将它们切成薄片,入旺火油锅煸炒,加上一些调料和鲜汤,烧开勾芡,淋上鸡油即成。此菜鲜美爽口,香味浓烈。
锅包肘子:保定地区的传统名菜。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香而不腻,便于携带,如配上大葱、面酱吃,更是别有风味。这道菜已有140年的历史。因此菜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传入宫廷后倍受青睐,深得慈禧太后喜欢。
滋补羊脖:羊脖肉肉质细嫩,几乎没有脂肪层,且味道鲜美。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中被视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
煨肘子:唐山的传统菜肴,以猪肘做原料,经过焯水、过油、煮、蒸、收汁、整形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色泽红润、质感软糯、味道醇香、肥而不腻等特点。
熘腰花:将猪腰子切开,片去腰臊,打上麦穗花刀,红水氽、油冲,采用爆炒法制成,但荧汁较熘菜略浓。此菜历史悠久,后经不断完善,成为现在的熘腰花。
一品直隶官府宴
河北十大主题名宴,包括:一品直隶官府宴、口蘑宴、天然居一品福寿宴、白洋淀全鱼宴、花好月圆宴、金圆八珍宴、河北满汉全席、磁州宴、凤凰宴、平安富贵宴。
康熙与鸡里蹦
鸡里蹦
据记载,康熙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御舟停泊在保定府安州白洋淀郭里口行宫。大学士张廷玉、直隶巡抚赵宏燮等人侍驾。时近黄昏,皇帝决定用御膳。保定官府名厨,用家养雏鸡宰杀,加白洋淀新鲜虾仁,佐以槐茂甜面酱,炒制一道菜献上,康熙食此菜后,感觉既有鸡肉之鲜香,又有虾仁之脆嫩,更觉酱味唇齿留香,便唤上厨师,问是何菜,厨师情急之中,想到做菜时的鲜虾蹦跃之形,便随口答道:回皇上,此菜本名鸡里蹦。康熙一听,龙颜大悦。夸奖道:“好一个鸡里蹦!鸡、虾为水陆两鲜集萃,此菜有情有景,菜名栩栩如生。”
李鸿章烩菜
李鸿章烩菜
据说,清朝辅国重臣李鸿章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直隶任上近三十年。1896年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欧美各国,在外数月,因不习惯西餐,很是思念家乡饮食。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署后,曾给膳食总管董茂山谈及此事,董茂山心领神会,便与师弟长春园掌柜王喜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据保定府自古擅做烩菜的传统,精选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以安肃的贡白菜,豆腐、宽粉等,加入保定府三宝之一的槐茂甜面酱精心烩制而成,在总督署东花厅的宴席中奉上此菜,李鸿章品尝后翘指称赞。后来直隶官府官厨便逐步将此定名为“李鸿章烩菜”。
曾国藩与炒代蟹
炒代蟹
相传曾国藩特别爱吃螃蟹,同治七年,他到保定任直隶总督,正值寒冬。当时的华北冬日无蟹。直隶各级官员在张家作坊为新任总督接风洗尘。张家作坊的掌柜,一代名厨葛洛秀为了弥补无蟹的缺憾,投曾国藩所好,绞尽脑汁,根据蟹肉的色泽、味道,用鸡蛋和鱼肉为主要原料,精工秘制,研究出一道“吃蟹不见蟹”的菜肴——炒代蟹。直隶总督曾国藩食后大为赞赏,作为直隶官府筵席的特别菜品,每逢宴请重要之时,都要将此菜推荐给大家,广受好评。清末民初,保定名厨任云章擅做此菜,并在此基础上从色泽、口味逐步完善,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荣禄桂花鱼翅
荣禄桂花鱼翅
据史册记载,慈禧太后酷爱桂花,在颐和园中广为种植,花开之时,满园飘香、景色怡人。直隶总督荣禄命官厨仿桂花之形之色创制出桂花鱼翅、桂花干贝等菜以示对朝廷效忠。桂花鱼翅色泽淡黄、形似桂花、鲜咸醇香、松软可口。此菜在直隶总督署东花厅中秋佳节团圆盛宴上受到了总督荣禄及家眷的好评。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两次过保定据说曾品尝此菜,也是满齿留香、盛赞不绝。
黄瓜之名的由来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王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颁布法令禁说“胡”字。一次在御赐午膳上,石勒为了考验汉族官员是否忠诚于他,就指着一盘用胡瓜制成的菜肴问郡守樊坦:“知此物何名乎。”樊坦是个老儒生,对胡瓜当然不陌生,但又不敢直言“胡”字,他灵机一动,以诗代答:“柴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黄瓜之名由此而来。至今,河北还有黄瓜宴之说。即整桌的菜均用黄瓜为主要原料制成。可见,黄瓜入馔,在河北由来以久。
荷包里脊的由来
荷包里脊
荷包里脊,始于清末,为清宫御膳房所创制。在清代,王公大臣皆随身佩带用金黄锦缎做成的小囊,名曰“荷包”,用以装钱装物或作为衣外的装饰物。上面用金丝花线绣有花鸟虫鱼图案,形象美观,色彩鲜艳。御膳厨师便模拟荷包的样子,创制了此菜,后成为宫中名馔。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