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
首页
中华
文化

《我在故宫六百年》:揭开紫禁城保养密码

《我在故宫六百年》:揭开紫禁城保养密码
作为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宫匠人与学者,细腻地呈现了古建筑修缮的过程和技术,将数百年新旧交替的时光凝练出一个隽永片段。从修文物到修房子,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了故宫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的崭新活力。

聚焦古建修缮保护

《我在故宫六百年》海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的奇妙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

发现养心殿隐藏数百年的秘密

视频截图(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养心殿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朝共10位皇帝曾先后在养心殿居住执政,是清代帝王使用时间最长的勤政燕寝之所。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开启了对养心殿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

    《我在故宫六百年》的第二集镜头对准了养心殿。片中提到,工程管理处是故宫博物院为古建修缮和研究而专门设立的管理部门。开工一年多,工程管理处的技术人员查看了养心殿的十多万块瓦片,将其中一万多块有铭文的都拓印和记载了下来。这些信息,为人们了解养心殿的前世今生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在养心殿大修的过程中,人们也不断有意外发现。比如,后殿是皇帝的卧室。随着修缮的进行,工人们发现后殿卷棚式硬山顶的木结构做法与常规法式相比,做了很大的简化,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工程标准。而这,恐怕当时连皇帝都不知情。

视频截图:透光的“明瓦”(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养心殿正殿后檐还掩藏着精巧无比的“明瓦”,这种贝壳做成的瓦片,打造出了独特的“阳光房”。长久以来,这种瓦片被误认为是普通的云母片做成,直到养心殿大修,专家们才发现这是极为罕见的贝壳“海月”。这种东南沿海城市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怎样走进了紫禁城的,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都说“故宫的房顶不落草”。其实,故宫的房顶也长草,不同的建筑屋顶会长出不同的草。可能连乾隆帝都不知道,他作为退休居所的“皇极殿”是地黄生长的沃土。而故宫房顶不落草的真正秘密在于:草刚冒出来,就被拴着安全绳的工作人员除掉了。

以个体故事呈现匠人精神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我在故宫六百年》,关注故宫人,讲述人和建筑、人和文物的故事,这是两部纪录片一以贯之的出发点。相比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择一事终一生”的文物修复师们,《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所呈现的故宫人群体更加扩大,既有专攻彩画绘制的画师,也有工程管理处专攻木活儿、瓦匠的大师傅,这些在历史记录中容易被遗忘的故宫匠人,这次成为故宫故事的主角,他们用六百年间的手艺传承守护着都城的风云变幻,也真正诠释着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的故宫匠人依然保持着一套传统的工作方式,他们不紧不慢地去对待文物,这样的修复状态和修补方式具有一种独特性,同时也体现了故宫不为人知的方面。匠人与建筑之间的气息相互感染,浑然天成,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故宫故事。

《我在故宫六百年》因何受年轻人热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视频截图(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我在故宫六百年》自上线以来深受B站用户的喜爱,B站评分高达9.9分。也正是年轻观众活跃的讨论和评价让这部纪录片再次出圈,让更多观众关注这样一部作品。

    近年来不少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都在B站走红,引发刷屏热潮。青年群体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文博的热爱,让传统也能活泼有趣,消解和弥合了古今文化之间的时代鸿沟。作为制作方,《我在故宫六百年》也积极吸收了前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经验。与其他讲述历史文物的纪录片不同,《我在故宫六百年》没有用严肃庄重的风格和台词去讲历史,而是牢牢把握年轻群体的口味,用轻松活泼的叙事吸引观众的目光,让故宫故事在厚重的历史与现代化的语言之间碰撞出文化火花,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解构了人们对考古和古建修缮工作的传统印象,拉近人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打破人们的固有认知,让活在历史中的人与物重新鲜活起来。

独特视角彰显中华文化传承

剧照。(来源:中新网)

视频截图:彩画。(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以故宫为题材创作的纪录片有很多,如《故宫》《故宫100》《故宫新事》等,作为2016年热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这部纪录片在不少人已经比较熟悉故宫的基础上,要打动观众并非易事。为此,《我在故宫六百年》将焦点落在了故宫修复者和古建筑的故事上,延续了小切口大情怀的风格,用古建筑修缮的日常点滴继续丰富和深化着故宫的文化内涵。

    更换屋顶上一副神兽的犄角,灵性的生命开始新的轮回;组装一部新做的榫卯,让彼此成为最稳定的依靠;替换一块破碎的青砖,脚下的路会更加牢靠……补一片瓦,修一间屋,在新老工匠的传承守护下,故宫在六百年的风霜雨雪下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故宫建筑的修复过程,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优秀文化。

    (资料综合光明日报、中新网、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军报、现代快报、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