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省长王宁24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0年闽台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闽台贸易额增长10.9%,实际使用台资增长77.3%。王宁说,2020年首家两岸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在福建揭牌开业。同时,福建向金门日均供水超万吨,向金马供气福建侧已基本具备条件。厦门、泉州、莆田等地设立了台胞医保服务中心。福建还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两岸企业家峰会等活动成功举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认为,去年一年,闽台融合发展克服疫情等困难,在产业、金融、民间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新进展,在两岸融合发展上作出了新的示范。展望新的一年,王宁表示,福建将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包括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促进两岸行业标准共通;促进厦金、福马率先融合发展,加大平潭对台先行先试力度;落实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加强闽台民间基层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大陆经济发展势不可当,一定会有台湾年轻人一拨又一拨地到大陆寻找工作机会和商机。台湾青年怎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我觉得职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家莹24日在福州说道。 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当天在福州开幕。福建省省长王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十四五”时期,福建要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列席福建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在闽台胞最为关注的话题。不久前,福建省公布了225条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这份清单表明,福建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为在闽台胞台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共建第一家园。吴家莹认为,“225条”涵盖了方方面面,未来台湾青年可以参与福建的各个领域发展。“会有很多台商陆续来福建投资,迎合‘十四五’发展机遇。”吴家莹建议,厦门、漳州、泉州、龙岩打造一个闽西南的产业园区,吸引前来投资的台商落地,同时加速人才的培养。在福州从医11年的福州市台协会医疗服务委员会主委陈柏叡也认为,大陆在产业、科技、医疗、经贸等方面,都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台湾青年应该要把握发展机遇。“大陆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这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会。”陈柏叡说,他所生活的福州市,滨海新城、汽车城、大学城建设突飞猛进,他一直建议在台湾的亲人、朋友多来走走,寻找发展机会。陈柏叡希望,吸引更多的台湾籍医生来福建就业,服务在福建生活的台胞,让他们感受到“第一家园”的温暖。福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成效明显,已引进了66支台湾建筑师团队、2000多名台湾乡创乡建人才,服务了112个村庄项目。已扎根福建6年的台湾建筑师张欣颐,自2014年起率团队与村民共同开发“耕读李家”景区,把三明市泰宁县默默无闻的际溪村打造成了闽台美丽乡村交流样板村。“‘十四五’对我们台湾青年来说会有更多发挥的机会,从乡村生活品质提升到环境改造、产业精致化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去参与的。”张欣颐说,闽台的乡创乡建合作,从起初的互不理解到不断磨合、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福建一直在扶持台青参与乡建乡创,开拓了许多创新的做法。在爱玩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智远看来,因为语言相通,福建是台湾年轻人落地的好舞台。他说,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提到“探索完善闽台合作乡建乡创的新模式,支持台湾同胞参与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这样的支持对于台湾青年落地到乡村有很大的帮助。2015年以来,在平潭、湄洲岛、东山岛,林智远的团队寻找在地特色,打造了多个旅游文创项目。“这些地方都有很多两岸交流的故事。”林智远在挖掘这些故事中发现,两岸的民间交流、文化交流是密不可分,哪怕是在疫情阻隔往来的当下,也在积极拓展线上交流的路径。林智远相信,“十四五”时期,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福建的乡村会不断提升发展空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的“舞台”。“找到自己专业能够落地的地方很重要,我觉得台湾青年都可以参与到福建‘十四五’的蓝图中去。”张欣颐说。
台湾“80后”姑娘陈燕亭(右)在福州市台江区的跆拳道馆为小学员讲解动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凡帅帅 摄
站在新教学场地,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的台湾“80后”姑娘陈燕亭说,为自己的跆拳道馆“招兵买马”,“是我2021年在大陆必须要做的事”。来大陆之前,陈燕亭在台湾边学边教跆拳道长达十多年。而她创业开道馆的第一站,就在福州。“我是2018年初在福州开道馆的。”陈燕亭回忆,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大陆市场广阔,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健身意识也越来越强,有学习跆拳道的庞大需求。谈起2020年,陈燕亭长叹一声:“不容易……”“疫情有几次反复,两岸情况也不一样,有时孩子们不能来上课,有时我困在台湾过不来。我干脆也‘赶潮流’,进行线上授课。”她说,“经营肯定受影响,一名教练就退出了。不过我是创始人,不愿放弃这60多名学生,坚持了下来。”2021年开年,陈燕亭的道馆挺过疫情冲击,入驻了新的教学场地,面积比老场地扩大了近一倍。“我们打算今年多招100多个学员,既要整理场地,也要做大宣传……事好多,缺人啊,要赶快再招一名教练!”
来自台湾的大漆工艺师傅黄守堃在福州市台江区的工作室给“鸟笛”上漆(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凡帅帅 摄
走进新的一年,与陈燕亭一样就“忙得很”的,还有她的“邻居”,来自台湾的大漆工艺师傅黄守堃。“今年换了这个面积更大的工作室,推出了往年没有的手工体验课。”黄守堃介绍,大漆工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学习的大漆技法就来源于福州,因此他2016年来到了福建。黄守堃将大漆工艺与文创产品相结合,还为企业开发伴手礼,“将大漆运用到笛子、笔记本等器物上,既实用又新颖,还能让传统工艺显得不那么呆板,更容易让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为在手工体验课中方便学员快速体验大漆工艺,黄守堃现在开足马力在制作半成品:“给这些物件上漆,一般是一天上一道漆,连着上20多天。之后学员对它们就可以直接打磨了。”黄守堃心中,福州是推动大漆文化传承的“重镇”。同样来自台湾的王量弘,则把这里看成实现大健康创业梦想的希望之地。“我们建立了可智能分析各种生理数据的云平台,目前还在试用阶段。”王量弘解释,比如,将心电图等数据传入手机App,数据就传到云平台进行智能分析,最后将结果回传给手机。“今年是我创业的重要节点,如果成功获得相关认证,就能大规模投入市场。大陆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更快,近年来民众更加注重防范健康风险,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大健康理念。”王量弘满怀信心地说。创业激励、帮办手续、房租减免……给予这些台胞信心的,不仅是大陆的市场潜力,更有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帮扶。“我们当年在办理资质、申请进入协会时就遇到不少问题,幸好当时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动帮我们打通了渠道。”陈燕亭常会记起创业初期的“暖心事”。“福建是台胞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他们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都有分布。”曾任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的黄星告诉记者,台胞来闽就业创业,看到他们开年就“忙得很”,“我们心里就高兴得很”。
连日来,在位于福建泉州的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内,总投资500亿元新台币的国乔泉港石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土地平整、测绘等工作。去年3月,该项目通过“云签约”落户泉州,在园区内设立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新建丙烷脱氢及聚丙烯项目。这是泉州市近三年来投资数额最大的台资项目。“选择落户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是看中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景福表示,项目一期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年产值100亿元人民币,将有力推动闽台石化产业融合发展。这只是闽台制造业领域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福建是大陆台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最密切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福建累计使用台资逾300亿美元,在闽台企有上万家。台湾百大企业半数以上在福建布局。“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秘诀。公司具备领先业界的触控技术,拥有数千项技术专利。”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立群说,公司致力于触控模组的研发、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的触摸屏。“虽受到疫情影响,但公司发展保持稳健,去年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保持稳定增长。”在谢立群看来,自从公司2004年落地福建以来,大陆市场广阔、供给链条完整,再加上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让他更加看好大陆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坚信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和发展前景光明。“今年公司将更多拥抱大陆市场,目前聚焦于开发大曲柔触控显示器,通过开发大型互动电子面板、3D曲面车载触控显示面板等‘网红’产品,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未能阻挡闽台产业融合的脚步。福建省工信厅投资处处长陈亮说,当前闽台产业对接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步步深化,闽台产业合作进入“深耕细作”阶段。近日发布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继续深化闽台优势产业融合,引导和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强链补链,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基地和闽台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园区。“目前台湾在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业上还具有明显优势,提升闽台产业融合将助力福建省产业现代化转型。”福建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苏美祥说。他建议,福建应拓展闽台产业全价值链合作,着力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等领域继续引进一批“补短板”的台资项目。同时,以福建自贸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为主要载体,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形成层次有序、优势互补的闽台产业合作布局。
23日,福建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福州开幕。中国民主建国会福建省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福建省委”)聚焦福建森林康养产业,提交相关提案,建议推动闽台森林康养合作发展。近年来,福建省积发展索森林康养产业,并实现了较大突破,但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层次不高,缺乏龙头企业,行业标准有待完善,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优化等问题。提案指出,台湾是发展森林康养较早的地区,自1965年以来已建设森林游乐园30余处和森林浴场40余处,在森林康养方面积累了较多发展经验,人均预期寿命也位居全国前列。为此,提案提出,可以在福建省林业局等五个单位出台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闽台森林康养合作思路,制定出台《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还可把森林康养纳入海峡论坛议题和福建省旅游宣传推介内容,将福建打造成台胞登陆体验森林康养的第一站,并以此促进闽台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此外,引进台湾人才,提升康养服务品质也是提案的建议之一。可在福建农林大学设立林学专业森林康养班的基础上,推动福建省非涉林类高校开设森林康养专业或课程,邀请台湾森林康养方面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着力培养一支懂康养、爱康养、会经营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福建省森林康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建立健全森林康养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和培训制度,依托闽台人才交流计划,邀请台湾专家学者来闽开展培训、担任评审,提高行业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提案指出,福建还可以推动资本合作,打造康养龙头企业,邀请台商来闽考察,组织福建森林康养基地赴台推介,全力吸引健康理念先进、运营经验丰富、资本实力雄厚、科技创新力强的台企投资,共同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两岸合作示范森林康养龙头企业,并建立标准体系,推动康养规范化发展。基于“数字福建”的蓬勃发展,提案认为,可构建两岸森林康养医养共建共促共享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闽台森林康养网络营销体系,着力提升森林康养基地的智慧体验、网络康养方案、实时信息推送等智能化服务能力,打造智慧森林康养产业引导和推动具有福建特色加台湾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闽台森林康养创意产品开发,着力开发康养消费市场,将森林康养产业打造成森林休闲养生的升级版。
厦门、漳州、泉州与金门一衣带水,涉及厦门、泉州、漳州和金门的厦门湾在两岸交流与融合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厦门湾面临着众多的生态环境及用海冲突问题,其中珍稀海洋生物的保护是最为迫切、最受关注的问题。”民建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薛雄志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两岸结合双方科研资料进行珍稀动物资源研究,并在厦门湾建立一体化的海洋保护区,探索两岸基层融合海洋模式。薛雄志在24日举行的福建省“两会”上提交了与此相关的提案,并指出厦门湾有着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等珍稀动物资源,然而厦门、漳州、泉州和金门对其保护级别设定及保护区划定都有所不同。鉴于海水的流动性及生物的空间移动,厦门湾现有的保护模式无法达到共同保护的目的。“因此,两岸结合双方科研资料进行珍稀动物资源研究,并在厦门湾建立一体化的海洋保护区可行性高。共建保护区是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可选方案和重要契机。”薛雄志表示,“我建议由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协调厦门、漳州、泉州相关部门,尽快开展共商保护区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工作。”薛雄志指出,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两岸各相关主体共同商议,结合资源分布、用海需求等,征集民间意见、利用民间智慧,形成完善的建设方案。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协同推进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将厦门湾保护区建设纳入厦漳泉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中。薛雄志建议,保护区的建设应由厦门、漳州、泉州与金门四地政府牵头,探索民间合作为主要形式、两岸民间资本参与保护区的建设与运营机制。在保护区的建设中,要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提高合作质量和水平。争取形成海洋保护区建设与运营的“厦门湾模式”,为解决两岸生态问题提供示范。“当该模式的探索有所成果,那那么共享保护区建设经验与成果也十分重要。”薛雄志认为,一方面,两岸要分享在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新保护区的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保护区建设的成果应由两岸人民共享。
“小三通”中断后的厦门五通客运码头。(摄于2021年1月6日)
“‘小三通’对金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年来已成金门经济重要命脉。”在福州列席福建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家莹25日向记者表示,“‘小三通’尽快复航是许多台胞的期望。” 今年是两岸“小三通”(即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海上直接往来)开通20周年。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岸“小三通”自去年2月起停航已近一年,给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领域交流,尤其是台湾同胞往返两岸,带来许多不便。吴家莹说,“下个月将迎来春节,‘小三通’暂停已将近一年,对金门民众而言,现在要从大陆回到金门,需先到台湾本岛隔离,绕好大一圈。”在此次福建省政协会议上,福建省政协台联界别委员、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林润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尽快恢复“小三通”航线,并解决现有“台北快轮”和“小三通”船舶不能满足运力需求问题。过去,“海峡号”“丽娜轮”“台北快轮”三船齐开、客货并行,平潭在大陆率先实现至台湾本岛北、中、南海上航线“全覆盖”,为两岸人货往来搭起“黄金通道”。去年2月以来,“海峡号”“丽娜轮”也被叫停。林润说,这给两岸人员往来,尤其是台湾同胞往返平潭和台湾本岛,造成诸多不便,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交通成本。“台北快轮”是平潭首艘往返台北港的高速滚装货轮,总吨位1.8万吨,去年10月起由原来一周三个航次加密为四个航次。“即使在每趟都满载的情况下,运力还是不能满足目前两岸贸易的需求。”林润说,很多台湾居民习惯从大陆购买日用品,希望“海峡号”“丽娜轮”能先恢复货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除了恢复“小三通”航线,也有福建省政协委员建议增开对台海上直航。福建省政协特邀(一)界别委员、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林韶雯建议,利用湄洲岛现有码头,推动对台海上直航。湄洲岛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和祖庙所在地,每年前来谒祖朝圣、观光旅游的台湾乡亲超30万人次。“台湾信众进香有规模化、团队性、传统阵头多的特点,推动湄洲岛对台海上直航,可以便利台湾乡亲常态化直航湄洲谒祖进香。”林韶雯说。福建省政协特邀(一)界别委员、莆田市政协主席周青松也建议,支持湄洲岛利用现有码头对台常态化直航,并加强对湄洲岛妈祖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在福建,两岸信俗文化交流活跃,成为闽台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相通。”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临水宫祖庙住持黄光辉15日对记者说,该宫今年将邀请台湾青年来交流走访,了解大陆发展环境和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感、深化情感交流。古田是陈靖姑文化的发祥地,古田临水宫是全球奉祀“顺天圣母”“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的宫庙的祖庙。目前,全球陈靖姑信众达1.2亿人,尤以福建与台湾为多。其中,台湾主祀陈靖姑的宫庙有500多座,配祀的宫庙有3000多座,信众逾千万人。古田临水宫已先后被列为大陆首批国家级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黄光辉认为,这将进一步弘扬陈靖姑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同胞情谊。近年来,宁德市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陈靖姑文化节、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闽台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增进两岸交流交往。2020年6月,在古田县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网络直播活动中,台湾100多家宫庙代表在台中龙井区监修宫举办祭典,并通过直播连线方式,同步参与古田祖庙祭祀活动,信众进香祈福,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两岸和平。黄光辉表示,将通过持续举办陈靖姑文化节等系列信俗文化活动,密切两岸信众往来和文化交流。妈祖,也是海峡两岸共同信奉的“海上和平女神”。作为妈祖信俗的重要传播地,宁德市霞浦县松山天后行宫是大陆古建筑中现存历史悠久、规格较高的祭祀海神庙宇,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考证,这是继湄洲祖庙之后的第一个天后行宫,有“妈祖行宫之尊”的美誉。霞浦县松山天后行宫董事会秘书长陈杰称,妈祖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在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松山天后行宫持续与台湾宫庙“云端”联络联谊,和台湾台中乐成宫联合举办“天佑中华、祈福武汉”——两岸宫庙携手抗疫线上祈福等活动,与台湾新港奉天宫、北港朝天宫连线,“云端”共祭妈祖。当前,松山天后行宫已与台湾妈祖联谊会、北港朝天宫、新港奉天宫、大甲镇澜宫等百余家台湾妈祖宫庙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并正准备申报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陈杰说,将充分运用松山天后行宫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建设具有两岸特色的妈祖文化的对台交流基地,扩大闽台交流合作,进一步增进同胞的文化认同,密切同胞情谊与联系。
(根据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