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
首页
中华
文化

走进“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

走进“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
此次展览从国博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260余件(套)展品,按“鉴于止水”“湅治铜华”“莹质良工”等七个单元,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从铜镜的历史、制作与流通、功用、中外交流等各方面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

完整展示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

视频走进国博“镜里千秋”大展 一览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摄影:虞鹰)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260余件(套)展品是从国博馆藏中精选而出,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以馆藏文物举办的这一主题展览。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摄影:虞鹰)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摄影:虞鹰)

    展览分为“鉴于止水”“清质昭明”“湅治铜华”“清光宜远”“玉台影见”“刻镂文章”和“莹质良工”7个单元,通过历史脉络和专题展示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运用动画、多媒体互动等新技术手段,系统呈现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和铭文装饰,生动再现中国古代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摄影:虞鹰)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摄影:虞鹰)

    据介绍,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铜镜的使用延续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一面面铜镜,直观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铜铸造工艺、审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博馆藏精品铜镜首次系统展出

视频走进国博“镜里千秋”大展 欣赏那些精美绝伦的古代铜镜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西汉)(摄影:虞鹰)

    西汉时期的“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的展品是本次展览的“明星展品”,在展览中特别设计了互动触摸屏讲解这件文物与众不同之处。 该镜于1951-1952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镜背鎏金,圆钮,柿蒂纹钮座,间饰兽首纹。镜缘铸有五十二字铭文带一周,铭文表达了人民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愿望。

精品铜镜拼图

湅治铜华——铜镜的制作与流通

视频你知道古代铜镜是如何铸造的吗?

仿制古代铜镜铸镜场景和铜镜镜面的加工(摄影:虞鹰)

    除了介绍铜镜的历史,展览还辟出专门部分展示铜镜的制作与使用。一幅仿制古代铜镜铸镜场景图清晰再现了古代工匠镜范制作、合金熔炼和表面处理的全过程。难得一见的汉代铜镜陶范也一并展出,比对示意图可以清楚辨认出浇道、排气道、冒口的位置,回想古人用简单的模范创造出的鬼斧神工。

铜镜的制作图中展示了汉代铜镜陶范。(摄影:虞鹰)

    中国的金属铸造工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早就掌握了铜镜铸造和加工技术的基本流程,并在不同时期制作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特种工艺镜。铜镜最初由官方机构监督铸造,而民间手工作坊的陆续出现,则推动了铜镜作为一般商品在市场的广泛流通。铸镜中心和类似商标的镜铭的出现显示了铜镜流通的市场化程度。

    铜镜制作包括合金熔炼、镜范铸造、镜面处理等流程。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的铜、锡、铅含量多不稳定,且含锡量呈升高趋势;从战国至唐五代,铜镜基本上是含铅的高锡青铜;宋至明清时期,铜镜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锌和铜的比例明显升高。

特种工艺镜介绍(摄影:虞鹰)

    铜镜使用背范和面范扣合进行浇铸,其中泥质范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范和石范可多次使用,铸造完成后再对镜面进行加工。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们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透雕镜、彩绘镜、螺钿镜、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图左为唐代羽人花鸟纹金银平脱葵式铜镜,图右为唐代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摄影:虞鹰)

    在“特种工艺镜”单元中,唐代羽人花鸟纹葵式铜镜,采用了金银平脱工艺,镜背围绕钮座错落分布着银质蜂蝶花卉和金质鸟鹊,其外侧为银质飞仙和凤鸟间隔沿镜缘飞翔,金色祥云、鸟鹊和花叶点缀其间。飞仙、凤鸟与凤蝶等纹饰都是金银片剪切好粘贴在铜镜表面的。为了使金银片与镜背浑然一体,需要反复髹漆,直至覆盖住金银片,再打磨镜背,使饰片显露出来与漆面平齐。这样做出的铜镜银光闪闪,金光灿灿。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镜背嵌螺钿人物、树木等。钮上方一株花树,树两侧各一振翅翘尾的鹦鹉。钮左侧端坐一人,手弹琵琶;右侧坐一人,手持酒盅,背后立一侍女。钮下有仙鹤、水池,水池内外有嬉戏的鹦鹉。它采用的嵌螺钿工艺与金银平脱类似,只是用料换成了贝壳。铜镜上的人物五官、须发、衣纹,鸟的羽毛,书的枝叶等处都有精细的毛雕,整体既栩栩如生又流光溢彩。

铜镜中心的出现和铜镜的流通(摄影:虞鹰)

清光宜远——铜镜与中外文化交流

视频走进国博“镜里千秋”大展 看古代铜镜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汉代铜镜的文化交流(摄影:虞鹰)

    铜镜的对外交流可上溯到战国时期。除少量铜镜作为商品传播外,更多的铜镜可能通过馈赠、随身携带等途径流通到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铜镜的制作技术也传播出去,促进了当地铜镜的制作生产,具有鲜明中国艺术特色的铜镜图案和形制被模仿和改造。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中国铜镜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用于装饰,为原有的装饰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铜镜这一日常生活工具散发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光彩。

三国两晋时期铜镜的文化交流(摄影:虞鹰)

唐代铜镜的文化交流(摄影:虞鹰)

    三国两晋时期,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佛像开始与神仙图像共同出现在铜镜装饰中,反映了当时中国早期佛教依附于神仙道术传播的史实。以吴国工匠为代表的中国工匠东渡日本后,将当时流行的画像镜与神兽镜结合,制作出具有神兽镜主要特征的“仿制镜”。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包容并蓄的开放时代。一方面,外来文化汇入到中华文明中并使其更加勃兴,瑞兽葡萄纹铜镜就是吸收异域文化元素的典型物证。另一方面,各国派来的遣唐使、商人等将唐代的文明成果带回各地并落地生长,精美的铜镜成为当地重要的收藏,丰富了世界文化面貌。

瑞兽葡萄纹铜镜 唐景龙三年(709)(摄影:虞鹰)

清人绘《千秋绝艳图》长卷吸睛

视频近观古代著名仕女“千秋绝艳”之美

清人绘《千秋绝艳图》长卷(局部)(摄影:虞鹰)

    展览中,清人绘《千秋绝艳图》长卷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此画卷用工笔重彩绘写了从秦汉到明代近70位著名仕女形象,故名“千秋绝艳”图。画中人物服饰敷彩妍丽鲜明,衣纹多用铁线描钩勒。长卷中有览镜自视的聂胜琼和对镜写真的薛姬等古代美人。

图右二为览镜自视的聂胜琼。(摄影:虞鹰)

图左二为对镜写真的薛姬。(摄影:虞鹰)

    本次展览,画卷局部展出了莲花女、西施、杨贵妃、苏小小、聂胜琼等著名仕女的形象,并配诗做解,生动地描绘了仕女们的生平。比如:描写莲华女“朝来独自倚窗前,试看何时了此缘。每日殷勤思问卜,不知掷破几多钱。”描写西施“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一去苏台不复返,岸傍桃李为谁春。”描写苏小小“芳名籍籍满钱塘,词翰精工绝世双。冶色涓涓人莫及,水沉香起看新妆。”描写聂胜琼“双眸别泪越江边,待月东林月正圆。云鬓懒梳还对镜,恐惊憔悴入新年。”

清人绘《千秋绝艳图》长卷(局部)(摄影:虞鹰)

编辑策划:虞鹰  视频制作: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