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偶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康 通讯员 邹珺宇
“十颗红星炮班”二炮手樊树甲
志愿军炮手果断下令,将炮位周围的燃料点着,以吸引敌人火力,保护桥体安全。在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下,这位炮手和战友对着敌机射击,直至壮烈牺牲……
夜幕降临,一场反映抗美援朝英勇战斗故事的电影,在新疆军区某团五营一连驻地拉开帷幕。
台下官兵泪眼婆娑:影片中激烈的战斗场景,与老英雄樊树甲口述的连史是那么相似,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抗美援朝战场上,“十颗红星炮班”二炮手樊树甲,与战友们用一门单管37毫米高射炮,击落敌机10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
这段辉煌的历史,是连队官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如今老英雄樊树甲成为连队的编外教员。每逢担负大项任务、取得重大成绩,连队官兵都会向老英雄汇报喜讯。樊树甲也会时不时通过视频连线,给全连官兵加油鼓劲。
“我们还能找到连队当年参战的老英雄,这得源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偶遇。”连队指导员丁维昌说。
2019年8月,时任“十颗红星炮班”班长李刚强在河南老家休假期间,特意赶往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看那门“十颗红星炮”。
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板上,10颗红星在军绿色油漆的映衬下熠熠夺目,记载着击落10架敌机的赫赫功勋……
正当李刚强看得入神时,一位青年风尘仆仆向“十颗红星炮”快步走来,驻足停留,拍照、录像。
也许是共同的敬意引起了李刚强内心的共鸣:“难道他也和我们连的功臣炮有渊源?”带着疑问,李刚强主动走向前去询问。
“我是带着爷爷的嘱托来的,要把照片带回去给爷爷看看。”年轻人说,他的爷爷曾是这门功勋炮的二炮手。
“您爷爷叫什么名字?”李刚强震惊了。
“樊树甲!”
“什么?您再说一遍?”李刚强以为自己听错了。
“樊、树、甲!”年轻人一字一顿地回答。
樊树甲,多么熟悉的名字啊!几年来,李刚强曾经无数次给战友们讲述过樊树甲的故事——抗美援朝战场上,二炮手樊树甲用这门功勋炮三发炮弹打下敌人领航长机,手臂受伤仍坚持英勇作战。李刚强在前辈们的英雄故事中滋养成长,又成为讲述这个故事的人。
这些年,连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掀起挖掘连史故事、探寻连队老前辈的热潮。官兵们在一茬茬退伍老兵中寻根溯源,逐步修订完善连史。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部队多次整编移防,那些曾经亲历“十颗红星炮班”辉煌战绩的老英雄大多杳无音讯。
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李刚强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紧紧握住了年轻人的手:“太好了!太好了!我们终于找到了……”
自此,连队官兵与老英雄樊树甲建立起密切联系。两代军人,跨越近70年时空,成为亲密战友。
“十颗红星炮班”的红色寻根之旅——
寻访您,成为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康 通讯员 邹珺宇
原来,英雄离自己并不是那么远
“你的血压偏高,虽然没有超过规定的红线,但出于安全考虑,军医建议你留守……”最近一次赴高原驻训前,新疆军区某团五营一连指导员丁维昌找来士兵苏磊。
“我身体好好的,这点小问题算什么?我是班里二炮手,不去高原驻训,回头和樊老视频时可咋说……”苏磊坚持要和连队一起上高原。
又一次综合体检后,苏磊终于踏上了前往雪域高原的征途。
回忆起苏磊入伍一年多的变化,丁维昌颇为感慨——
2019年9月,大学生苏磊怀揣着建功军营的英雄梦,走进火热军营。然而,兵之初并没有他想象得那样快意潇洒。几次摸底考核下来,苏磊的引体向上和三公里越野成绩都在连里垫底,一连串打击将他的优越感一点点削去。
一番努力过后,成绩还是没有明显起色,苏磊变得消沉起来——训练,能躲就躲;工作,敷衍了事。军装没穿几天,他开始觉得“此地不宜久留”。
下连后,苏磊被分到了五营一连。入连第一课,丁维昌就给新兵们讲述连队的辉煌战史。
“故事倒是很精彩!但这些陈年旧事,都离我们太远了。”苏磊小声嘀咕起来。“十颗红星炮班”班长康福鹏无意间听到这些后,感到很不是滋味。那些自己曾引以为傲、无比尊崇的英雄前辈和不朽精神,为什么会被新战友当成“过眼云烟”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一代军人正在扛起强军重任。但是,“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代官兵的“口味”。如何在新时代强基固本、铸牢军魂,让连史更鲜活,让故事更走心,成为摆在连队官兵面前的一道严肃命题。
康福鹏特意向连队申请,把新兵苏磊分到“十颗红星炮班”。作为连队荣誉室管理员,康福鹏每次整理荣誉室时,都特意将苏磊带在身边。
荣誉室里,陈列着连队先辈们在抗美援朝时期留下的赫赫功勋。擦拭整理“二等功臣连”连旗、纪念奖章、《战斗大记事》以及《好事集》等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耳濡目染之间,让刚入军营的苏磊对连队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连庆日这天,在营区“十颗红星炮”雕像前,连队官兵将军人誓言吼得震天响。苏磊发现,今天战友们的眼神有些不一般,里面有英雄传人的血性豪情,也有舍我其谁的寒光凛凛。
训练场上,本是急脾气的康福鹏总是耐着性子反复教苏磊操作。看着班里战友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动作娴熟,想到荣誉室里一座座奖杯、一面面锦旗,一个念头忽然涌上苏磊心头:“如果不练好,都对不起这个班”。日复一日,他发现,原来英雄离自己并不是那么远。
2020年10月,听闻樊老身体抱恙,手臂上还有战伤,连队官兵非常牵挂。为此,丁维昌向团党委申请,前往沈阳看望老英雄。
对此,该团政委李一飞十分赞同:“铭记历史才会有根,热爱英雄才会有魂。借助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契机,寻访参战老英雄,让连史更加饱满充盈,让每名官兵有亲身触摸到鲜活历史的机会。”
于是,怀揣激动崇敬之情,丁维昌带领苏磊和康福鹏组成寻访组,开启了寻根慰问之旅……
新疆军区某团五营一连官兵开展战备训练。
追寻英雄轨迹,寻找连史点滴
2020年10月18日,寻访组一行赶至沈阳。中午时分,在一处简洁明亮的住所里,寻访组终于见到了樊老英雄。
虽然常年卧病在床,但89岁的樊树甲双眼炯炯有神。他微笑着与官兵们一一握手:“想不到,这么多年了,我还能跟老部队的同志们见面!这是一种缘分呀!”老人简短有力的话语,瞬间让大家感受到革命前辈的亲切,也搭载起穿越时空长河的桥梁。
一个略有锈迹的铁盒里,一枚枚珍藏的立功奖章和一张张参战的老照片,见证着老人的传奇战斗生涯。
全连官兵写下的书信和精心订制的水晶奖杯,让樊老爱不释手。特别是连队汇编的《好事集》,唤醒了樊老曾经的战斗记忆。每翻动一页,老人的目光都会停留很久。
“我们是为了保家卫国,我们不卫国,家就保不了!没饭吃,也没关系,没子弹,我们缴获敌人的武器打敌人!敌人想把我们打垮,但他做不到。”樊老激动地回忆。
1950年,樊树甲进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服役。不久,他调入高炮营二连三班担任二炮手,并于1951年2月跟随连队奔赴朝鲜战场。
为粉碎敌人“绞杀战”攻势,避免暴露阵地,增加火炮射高,连队官兵自创战法:他们在摸准敌机航线、俯冲高度、投弹时机等规律后,分散建制,以班排为单位推炮上山,隐蔽在山顶,狙击敌机。
樊老对1951年7月21日那次战斗记忆犹新——
防空警报骤然响起,敌军B-26型和F-51型战机共计30多架穿过云层,从低空直向伊川江大桥猛扑过来。面对敌机的疯狂轰炸,他和三班战友快速瞄准领航长机,一咬牙,一跺脚,“给我下来吧!”
“咚!咚!咚!”敌机带着熊熊烈火一头撞向山谷随即爆炸。
战斗岁月在樊老身上留下太多印记。康福鹏发现,讲到激动之处,老英雄会不自觉地蹬一下左腿,手臂在胸前画上几圈,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战场。
伊川江大桥是志愿军兵力输送和后勤补给的必经之地。全连官兵守桥一年多,被兄弟部队称为“露天的防空洞”。
樊树甲最难忘的一次战斗,发生在1953年大年初一。那天,祖国为前方志愿军送去牛肉和韭菜。当时,官兵们已经很久没有尝过新鲜蔬菜的味道。他们在战斗间隙围坐一起剁韭菜、包饺子。
然而,敌人并不打算让他们过个好年。战斗中,一发子弹从高炮的瞄准具中穿过。也许是身经百战后形成的自然反应,樊树甲好像提前预感到危险,他猛地向左侧身。
“子弹从我右臂穿过,差一点,我就牺牲了。”樊老抬起右臂,苏磊上前小心地替老英雄卷起衣袖。一道十几厘米长的伤疤赫然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那次战斗中,四班二炮手罗永胜牺牲了,二排长王兆祥接过火炮猛烈射击。对射中,王兆祥肠子被打出来,仍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想起逝去的战友,老人红着眼圈,强忍着泪水,一时沉默起来。
此时,寻访组的官兵早已热泪盈眶。他们仿佛进入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找到了连队历史的脉络。
抗美援朝战场上,全连官兵英勇奋战,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共击落敌机30架、击伤敌机27架,荣立集体二等功。其中,三班创下了单炮击落敌机10架、击伤敌机5架的辉煌战果,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5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十颗红星炮班”荣誉称号。
谈起战友们一起荣立的战功,樊老声调缓了下来,坚定地说:“为什么我们立这么多集体的功呢?归根到底,是全班齐心协力。当时我们心里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敌机打下来。尽管我们的武器和敌人相差悬殊,但志愿军就是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坚持下来,奋勇杀敌,把敌军赶回三八线。”
追寻您,成为您
“老班长,我是‘十颗红星炮班’现在的二炮手苏磊。我想问问您,怎样才能当一名好兵,做好您的传人?”苏磊问。
“当一名好兵的前提,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咱当兵干啥来了?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脑子得围着打仗转。”樊老对苏磊说,“每次在电视中看到你们辛苦练兵备战,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能打败敌人,现在国家强大了,武器装备也更先进,无论敌人从哪边来,我们都能够打赢他们!”
苏磊记得,新兵下连那天的入连仪式上,在“十颗红星炮”雕像前,他从老兵们手中接过连旗。当时,苏磊并没有理解其中深意。这一刻,望着樊老坚定的目光,他终于明白——接过连旗,就是接过打赢的信仰!
1953年,是樊树甲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年——他代表全连参加志愿军表彰大会,当时彭德怀总司令也在场。
当年,樊树甲参与并见证了全连官兵创造的辉煌荣誉。如今,他望着连线屏幕上那一张张生龙活虎的青春脸庞,心中涌动着回家的感觉。
视频连线中,年轻官兵们那声“老班长”,更是让樊老热泪盈眶。他一边挥动手臂,一边反复叮嘱:“你们要保持原有的光荣传统,继续训练,继续战斗,为祖国的平安保驾护航。”
老班长对全连战友的嘱托和希望,令官兵们无不动容。大家向樊老致以庄严的军礼,老英雄颤抖地抬起右臂回礼。
“希望老英雄保重身体,也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发扬‘十颗红星炮班’的精神,像英雄先辈们一样敢打必胜。”当连长武万斌代表全连官兵表决心后,樊老的眼睛湿润了,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样的”!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会面,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使命的传承。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官兵们依依不舍与樊老告别。尽管身体不便,老英雄还是探起身子送别战友,目光中饱含深情。
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到车水马龙的街景,置身热闹祥和的夜市,寻访组官兵陷入沉思——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英雄,仍时刻牵挂着老连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我们这一代军人,不仅要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更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寻访活动结束后,连队官兵根据樊树甲的描述,完善修订连史,制作出《寻访英雄》视频,并在全团播出。
连队在荣誉室里专门开辟出一个场地,展放樊树甲等老英雄提供的物品,播放老英雄们的口述连史视频。该团还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寻访·传承”的报告会,让参与寻访的官兵谈经历、讲体会。
学习“十颗红星炮班”精神、接续传承老英雄本色,成为全团官兵的共识。该团根据各连上报的名录,邀请9名老英雄、老前辈做单位编外教员。他们组织就近休假官兵前往老英雄家中探望慰问,邀请前辈回老部队为全团官兵授课。
“自己携笔从戎,不就是要成为像樊树甲一样英勇的战士吗?”寻访归来,苏磊说:“在老英雄用鲜血铸就的岗位上,我要向老英雄学习,用‘十颗红星炮班’精神激励自己,在边疆军营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
高原风沙滚滚,气温低至-28℃。缺氧和强烈的紫外线,给驻训官兵的脸庞涂上一抹抹高原红,他们干裂的嘴唇渗出缕缕血丝。这群年轻士兵斗志昂扬,叫响“像英雄先辈们一样战斗”的口号,迎风沙,斗严寒,连续奋战,在一次次战备考核中圆满完成任务。
炮场上,苏磊主动向连长申请转岗训练:“当年,前辈们在战友牺牲、自己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操作火炮,打下敌机,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每一个炮位的操作。现在,我们也要向英雄们看齐。”
训练时主动向教练班长请教,休息时独自反复加练……一周后,苏磊参加上级考核,他的一、二炮手操作成绩全部优秀。战位上,新时代的“樊树甲们”正向着新的高地发起冲锋!
抗美援朝战场上,“十颗红星炮班”(左二为樊树甲)在战斗间隙研究战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崇尚英雄 学习英雄 争做英雄
■李一飞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90多年来,我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
这些英雄模范身上集中体现的英雄精神,是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次次战胜强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他们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激励鼓舞我们不断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英雄精神,让英雄的种子根植于官兵心灵深处,形成人人崇尚英雄、人人学习英雄、人人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
我们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更需要有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怕牺牲、默默奉献的英雄。广大官兵争做英雄,才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敌人面前不怕牺牲,在困难面前直面挑战,从而积聚起磅礴的强军力量。
新冠疫情来袭,人民军队受命出征,果敢逆行;长江中下游洪水暴涨,子弟兵不顾安危,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洪大堤,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的英雄壮举在军营内外广泛传颂,激发了我军官兵和更多的人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壮志豪情。
在一支军队的精神图谱上,英雄是最醒目的标识。那些恶搞英雄、歪曲历史的事件,犹如精神世界的雾霾,扰乱了人们的认知和判断,挑战着正义与良知的底线。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决予以反击,大张旗鼓地维护英雄的光辉形象。
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就是要让英雄走到官兵身边,走进官兵心里。用好网络宣传力量,发挥我军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让英雄活在官兵心中,让官兵在学习英雄的过程中产生心灵的碰撞,以英雄人物为榜样,自觉用英雄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英雄并不遥远,英雄就在身边,就在你我中间。只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敢于超越,我们每一名追梦者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每名官兵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 康 邹珺宇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