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地区爆发,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人民军队举起了自己的第一面军旗。秋收起义的部队经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武装起义。

  1927年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发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8月18日,毛泽东召开改组后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成立了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秋收起义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主力部队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5000余人,下辖三个团。官兵颈戴红领带,臂佩红袖章,高唱“红色领带系在颈、宁为死来不顾生”的起义军歌,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准备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合攻湖南省会长沙城。

  由于对敌人力量的估计不足,同时缺乏战斗经验,三路部队相继受挫。面对严重危机,毛泽东果断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组织部队在文家市会师,讨论下一步“全军进军的方向”。经过对革命形势的分析研究,毛泽东提出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他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继而向井冈山进发。秋收起义部队游击转战一个多月,行程四千多里,最终于10月27日将红旗插在了井冈山上,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的发动沉重打击了湘赣两省的反动势力,揭开了中国革命斗争由城市转向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宣传“主义”和组织工人上,虽然在国共合作中两党用政治训练和严明纪律打造出一支新军,但共产党一直未能真正掌握一支有力的武装,以致在蒋介石突然背叛革命时,因武装力量极其弱小而束手无策。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残忍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仅3月至8月数月间,就有31万先烈惨遭迫害。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危机和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面对中国革命异常险峻而复杂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毛泽东是较早注意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很早就意识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他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后, 毛泽东主动要求回湖南搞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第一面军旗诞生:“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图源:中国军网

  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号,在“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也提出了要联合国民党左派一起斗争,起义仍以国民党左派旗帜为号召。

  1927年,毛泽东8月12日从武汉秘密回到长沙准备起义,开展了多次社会调研以了解乡村群众对社会局势和对国共两党的看法。他发现,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工农,他们的旗帜已经成为白色恐怖的象征,失掉了群众的信任。据此,毛泽东认为秋收起义不应该再按“八七”会议规定的那样打国民党左派旗帜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赞成。

  “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我们要举起自己的旗帜,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才能号召群众。”9月初,毛泽东到达安源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确定了起义的军事计划、暴动路线、口号等,明确提出要在起义中打出工农革命军自己的军旗。

  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在修水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左边白色套管上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就此诞生。中国共产党在秋收起义中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一声暴动之后:潇湘直进?文家市转兵!

油画《秋收起义》 作者:何孔德 高泉 冀晓秋 陈玉先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长沙的铁路工人开始分头破坏长沙至岳阳、长沙至株洲段的铁路,秋收起义就此爆发。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约5000人,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师部驻修水,下辖三个团,驻修水的警卫团及平江工农义勇军一部、修水西乡农军被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醴陵农民自卫军,萍乡、安福、莲花农民自卫军被编为第二团,团长王兴亚;浏阳工农义勇军、警卫团一部(由伍中豪率领一营人自修水调至铜鼓)、平江工农义勇军一部被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骏;驻修水渣津等地的原国民党滇军邱国轩团被收编,编为第四团;罗荣桓率领的崇通农民义勇军被编入师属特务连。从起义部队的组成看,既有国民革命军,又有工人、农民,特别是农军所占比重较大,与南昌起义全部是国民革命军有着较大的区别。

  起义军由修水、铜鼓、安源三地出发,向湘东进击。战士们戴上印有镰刀、斧头图案的臂章,在脖子部位系上红领巾,高举工农革命军火红的旗帜冲锋陷阵,联合平江、株洲等地工农群众,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举行了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

  秋收起义原定目标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兵分三路进攻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但军阀政府迅速调遣军队大举进剿,以优势兵力围攻起义部队,加上起义军武装斗争经验不足,一二三团接连受挫,部队损失惨重。毛泽东清醒地对客观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他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单靠工农革命军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最终只会导致全军覆没。9月15日晚,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停止原准备在第二天发动的长沙暴动。毛泽东果断改变部署,下令各起义部队退到文家市集中。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一角。图源:新华社

  “情况变了,我们的计划也要变,不变就要吃亏。” 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出转兵的重大决策。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下一步“全军进军的方向”,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师长余洒度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在关乎革命成败的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他的意见,对于当时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终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

  “文家市转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照搬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城市暴动进行武装革命,屡遭失败。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做出了向农村撤退的决策,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道路。

三湾铸就军魂:“党支部建在连上”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三湾改编纪念馆。 图源:中国军网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从文家市出发,去寻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合适地点。然而,起义的挫败使得革命意志不坚定者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在队伍转移途中,动摇分子相继逃离。思想混乱、军心涣散,加之旧军阀习气严重,“那时,逃跑成了公开的事。”1927年9月29日,当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村,原有5000多人的队伍仅余不足千人。

  为了改变这一情形,毛泽东多次深入部队开展调研。他发现,在何挺颖任党代表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一连,党员人数众多,政治氛围浓厚,没有一个逃兵。这个发现犹如一个思维引信,燃爆了毛泽东为人民军队植入魂魄的探索灵感。

  一个人活着要有灵魂,一支队伍也要有军魂!毛泽东与何挺颖对谈交流,两个人的思想互相启发,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确定了“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在军队中发展党员、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等看法。从9月29日到10月3日,在不到一周的休整中,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整编:一是进行组织整顿,将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第一师第一团。二是支部建在连上,在军队中建立健全党组织,班有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设党委,全军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前敌委员会。三是建立民主制度。何挺颖协助毛泽东进行工作,被任命为第一团三营党代表,随部进军井冈山。

  “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初步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支部建在连上” 是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开端,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让起义部队重获了新生。

  曾在秋收起义队伍中的赖毅将军回忆:“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各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按照自愿革命的原则,三湾改编后,虽然部队编制从一个师缩编成仅有700余人的一个团,但在党组织的凝聚下却让“部队更精干了,战斗力大大地加强了”。

  曾在秋收起义队伍中的谭政将军回忆,此后,起义部队虽继续行军打仗,缺吃少穿,却“精神非常的愉快……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军魂一旦坚固,这支队伍便无坚不摧。支部建在连上”沿用至今,党的领导直达基层、直达士兵。从中外历史看,有些国家,军队指挥官甚至一个中下级军官就可以把队伍拉起来造反。但在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队伍被敌人拉过去,也没有任何人能利用部队来达到其个人目的。

人民军队首批士兵党员:誓词加入“永不叛党”

  毛泽东同志带领赖毅等6名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叶家祠的阁楼。 炎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1927年秋天,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三湾改编”,作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行进至井冈余脉的湖南省酃县水口村进行休整。残酷的革命斗争让共产党人意识到,必须尽快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把在一线战斗的优秀士兵吸收到党内,增强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0月15日,毛泽东在水口叶家祠堂主持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的首次连队建党活动。祠堂阁楼中摆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条长凳,桌子前沿贴着两张长方形红纸,一张写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字母“CCP”,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毛泽东亲自主持入党仪式,带领党员宣誓,并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义。党员们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随着毛泽东逐句诵读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宣誓的6个人分别是陈士榘、赖毅、刘炎、欧阳健、李恒、鄢辉。这是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批士兵党员,从此以后,他们勇敢站在斗争的第一线,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陈士榘将军曾这样回忆入党的那一刻:“这是我在革命生涯中的巨大转变,也使我从此有了新的政治生命,当时我心情十分激动。坚决革命,服从组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成为我终身的奋斗目标。”

  赖毅将军说:“从那天起,我像变了一个人。我告诫自己,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水口连队建党成为把“支部建在连上”付诸实践的开端,入党誓词中第一次加入了“永不叛党”四个字。毛泽东叮嘱各连党代表回去之后成立支部,抓紧发展工作,分批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他说:“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党支部就是连队的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地跳动起来,才能使党的血液流贯我们这支部队的全身。”

秋收起义:生与死的考验中解决三大问题

秋收起义纪念园。图源:浏阳网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共产党人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置于绝处而求生的奋力一搏。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高高地亮出共产党的旗帜,勇敢地与强大的反动势力斗争,即便是在起义部队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仍然坚持斗争,不言放弃。

  秋收起义是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誓言,更要经受住流血甚至牺牲的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担当,既是斗争方向的引领者,也是行军作战的先锋军。在进军井冈山途中,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1924年入党)为了掩护后续部队,亲率一个连阻击敌人,激战中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秋收起义创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数个第一,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开端,是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注重调研,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解决了举什么旗帜、走哪条道路、建什么样的军队三大问题,在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农村武装斗争的开始,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中国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番号,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彻底告别了旧军队;通过秋收起义,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革命的中心是在农村而非城市,继而建立了井冈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

  秋收起义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提供了实践检验,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到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崭新阶段。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文汇报、人民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浏阳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