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
首页
中华
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郭沫若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大标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时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1927年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郭沫若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1932年,完成论著《金文丛考》《创造十年》。1933年,完成论著《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1934年,完成论著《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

郭沫若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介石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11月27日,因上海失守而离开上海,到香港、广州活动 。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1944年春,完成论著《甲申三百年祭》,作品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同年,论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夏,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

    1947年,完成论著《少年时代》、自传《革命春秋》《天地玄黄》。1948年,完成长篇自传体散文《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年末,赴东北解放区出席新政协会议。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年末,赴东北解放区出席新政协会议。1949年3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郭沫若5

郭沫若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3年,完成论著《屈原赋今译》。1954年,完成论著《管子集校》。1957年,17卷本文集《沫若文集》开始出版。1961年8月,论著《文史论集》出版。1963年,诗集《东风集》《蜀道奇》出版。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7年,诗集《沫若诗词选》出版。1978年春,文集《沫若剧作选》出版;6月12日,因患大叶性肺炎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遵照生前意愿,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骨灰作为肥料撒在大寨肥田。


郭沫若作品

    诗歌代表作品:《天狗》、《笔立山头展望》、《凤凰涅槃》、《战声》、《罪恶的金字塔》、《天上的街市》、《骆驼》、《晨安》、《夜步十里松原》、《黄浦江口》、《血肉的长城》、《太阳礼赞》、《春莺曲》、《莺之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我是个偶像崇拜者》、《诗的宣言》、《炉中煤》、《霁月》、《郊原的青草》等

    诗集:《女神》、《瓶》、《前茅》、《恢复》、《蜩螗集》、《雨后集》、《潮汐集》、《骆驼集》、《雄鸡集》、《先锋歌》、《沫若诗词选》等

    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筑》等

    小说、散文集、戏剧集、杂文集:《牧羊哀话》、《水平线下》、《漂流三部曲》、《山中杂记及其他》、《黑猫与塔》、《后悔》、《黑猫与羔羊》、《今津纪游》、《桌子跳舞》、《地下的笑声》、《抱箭集》、《海涛》、《豕谛》、《北伐途次》、《羽书集》、《蒲剑集》、《波》、《苏联纪行》、《归去来》、《南京印象》、《沸羹集》、《天地玄黄》等

    回忆录:《洪波曲》、《我的幼年》、《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创造十年》、《沫若书信集》、《创造十年续编》等

    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学论集》、《石鼓文研究》、《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历史人物》、《文艺论集续集》、《青铜时代》、《先秦学说述林》、《今昔集》等

    译著:《茵梦湖》(与钱君胥合译)、《少年维特之烦恼》、《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新时代》、《雪莱诗选》、《浮士德》、《沫若译诗集》、《屠场》、《煤油》、《石炭王》、《政治经济学批判》、《战争与和平》、《生命之科学》、《艺术的真实》、《华伦斯太》、《赫曼与窦绿苔》等


郭沫若与周恩来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邓小平:他(郭沫若)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中国当代作家巴金:他(郭沫若)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

郭沫若3

郭沫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瞿林东: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

    历史学家余英时: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


郭沫若故居

    故居及纪念馆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坐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旧居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位于旧居墙后,占地3.35亩,为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1892~1978年)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15年。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 故居”金字匾额。院中最为抢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与牡丹。

    郭沫若奖学金

    1980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奖学金”,该奖学金为新中国第一个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院利用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的郭沫若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用以激励学子努力在科技领域有所成就。

    郭沫若文艺奖

    1987年,为纪念郭沫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贡献,经中国文联批准,设立“郭沫若文艺奖”奖项,特别奖励在中国文艺界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该奖项下设文学奖、书法奖、美术奖、摄影奖、舞蹈奖、音乐奖、民间文艺和戏剧八个类别,每五年评选一次。评选范围为全国及海外华人艺术界,以中青年艺术家为主要对象,该奖与山花奖、骏马奖并称中国三大专业艺术奖项。

    郭沫若纪念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专门为他建了纪念碑。

    郭沫若广场

郭沫若广场

    郭沫若广场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广场北面矗立着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大师的铜像,铜像西面是现代艺术中心。从郭沫若铜像往北面是一教,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学楼,也是物理实验的地点。东面是刻有“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校风纪念碑,东西面是枇杷林掩映中的钱临照铜像。沿广场东侧的道路向南,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郭沫若广场中心是一个喷泉广场,西面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科大东区图书馆就在广场前方。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360百科)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