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观察】福建多举措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

【两岸新观察】福建多举措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
为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路,助力福建乡村振兴,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努力打造建设领域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福建省住建厅等4部门日前出台《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该《措施》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闽政〔2015〕2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若干措施》(闽政办〔2017〕70号)、《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以下措施:

  一、拓展闽台合作领域

  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以下台湾建筑师(含文创)团队(以下简称“台湾团队”)规划设计咨询项目:

  (一)集镇环境整治、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建房(含示范房建设)和裸房整治技术指导、城市管理(如夜市招商管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文创等,支持县乡引入台湾建筑师团队作为城乡建设顾问开展陪护式指导。

  (二)鼓励台湾团队参与承接省市县政府购买的编制乡建乡创工作法、集镇环境整治和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指南、农民建房建筑立面图集等各类村镇建设技术指引(导则),以及建设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等服务。

  (三)其他村镇建设项目。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购买乡建乡创闽台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00万以下的,可采取竞争性磋商等合适方式邀请具备条件的台湾团队参与服务。省级财政每年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100个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对陪护式服务1年期以上、每月指导服务不少于10天或每年累计不少于100天、已开展陪护式服务3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个项目50万元补助。对委托台湾团队陪护式服务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优先列入省级扶持名单。市县根据各地实际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一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陪护式服务等有益经验,推动两地专业互鉴,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三、完善辅导对接服务

  省住建厅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以下简称“辅导服务单位”)开展台湾团队来闽参与乡建乡创的辅导对接服务。辅导服务单位建立健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的项目库、人才库、企业库,为台湾团队和县乡村提供对接辅导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海峡建筑师家园”覆盖面,引导台湾团队服务项目以市或县为单位在地域上相对集中,支持当地改造传统建筑做为台湾团队集中落脚点;省台港澳办结合各地对台工作资源,向辅导服务单位做好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项目推荐,并对符合台青创业就业条件的给以必要支持;省妇联发挥闽台交流联谊优势,对台湾女性人才参与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项目取得成效的,授予闽台妇女合作发展基地,并结合省级巾帼示范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基地给予一定经费支持。辅导服务单位每季度收集梳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存在的问题,省市县住建部门、台港澳办、妇联加强协调服务;充分发挥我省“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作用,助力我省探索两岸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常态化邀请两岸知名专家、高校和青年建筑师开展沙龙、论坛等活动,不断丰富交流合作内容。

  四、健全组织工作体系

  省住建厅、省台港澳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政策。市县住建部门、台港澳办要建立相应联席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乡建乡创项目和资金等要素保障。设区市住建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会同台港澳办(台工部),组织所属县市区每季度梳理并向辅导服务单位报送一批计划引进台湾团队陪伴式服务的乡建乡创项目,主动协调辅导服务单位和项目业主对接台湾团队;市县可举办项目对接会、辅导服务单位配合,也可由县镇村根据项目需要随时向辅导服务单位提出对接台湾团队需求,促进闽台合作乡建乡创项目落地落实。各地住建部门要加强对申报省级支持的乡建乡创项目合同审核把关,确保资金专项用于乡建乡创项目。

依托区位政策优势|“牵手”台商合作共赢

林成杰(右)和肖立武(左)查看兰花培育情况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17日,平潭一宗闽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十万株台湾兰花,培育在一宗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平潭一宗闽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成杰表示,再过些时日,这些兰花便可进入市场销售,让台湾兰花的香气飘入平潭人家。

  引苗培育获成功 填补进口种苗隔离苗圃空白

  日前,记者走进海坛片区莲花山附近的一宗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十万株台湾蝴蝶兰、文心兰、秋石斛种苗在隔离大棚内有序摆放。

  公司技术总监肖立武说:“平潭这边的气候和台湾很接近,很适合兰花生长。”

  林成杰介绍:“我们引进不同品种和不同时期的兰花,一来便于观察实验,二来可以延长公司兰花销售期,基本可以保障公司一年四季都有兰花可以销售。”

  据了解,台湾兰花的引入,得益于进口种苗隔离苗圃项目的建设。目前,隔离苗圃一期项目已建设完毕,一期大棚内建设包括智能温控隔离大棚10亩,检验检测室360平方米,配套物联网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施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可覆盖整体项目的设备设施用远程控制、中控控制、手机控制等多种操作功能。“我们有智能化多功能气象站,将采集汇总的风向风速、雨量、气温、湿度、光照等气象要素,传送到计算机中心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温室隔离苗圃内会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自动调节成大棚内预设好的采光、温度、湿度等,以达到培育各类植物的最佳环境。”林成杰说。

  21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卉研究中心主任钟淮钦一行来岚,调研考察隔离基地新引进的台湾兰花,为基地作技术指导并建立战略合作。钟淮钦说:“我们用技术带动企业发展,通过基地也能接触到更多境外种苗,进行实验观察,达到共赢互利。以前全省隔离苗圃均发布在漳州以南,在平潭建立进口种苗隔离苗圃,填补了闽东北区域的空白。”

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

引进的文心兰种苗

  隔检优势助发展 “牵手”台胞合作共赢

  随着实验区开放开发,越来越多的岚商回归。在榕经商的林成杰父子也加入回归大潮,返乡建设岚岛。林成杰的父亲林辉宏在榕从事贸易行业多年,因此结实不少台湾朋友。在得知他想要回岚创业,却没有合适的项目时,台籍朋友钟岳山向他抛出橄榄枝。2018年6月,平潭港获批成为进境种苗指定口岸,钟岳山认为,应抓紧口岸优势,发挥平潭“闽台合作”和“对外开放”两个窗口作用,筹备隔离苗圃基地。久经商场多年的林辉宏瞄准商机,和钟岳山携手成立平潭一宗闽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12月29日,公司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注册。

  林辉宏说:“我们的台湾种苗资源,大部分是通过钟老为我们提供。岚台合作,我们才能把基地做起来。同时,我们也得到实验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平潭一宗闽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建设两座隔离苗圃大棚,引进台湾休闲智慧型农业观光模式、建设一座农业类博物馆,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科普;另建设一座6000平方米的玻璃结构设施房,用于开展对台以及全球农业类的产品来岚展销、推广。

  “平潭是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惠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若能发挥平潭的对台优势,我们在全国的隔离苗圃基地中也能走在前列,推动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林辉宏说。

  “平潭岛四面环海,易于控制植物疫情风险,在进境隔离检疫方面具有‘天然隔离’的地理优势,我们想打造一条距离台湾最近的农业种苗进出口主通道,助力实现两岸农业产业深度合作与对接,进一步构筑两岸交流合作。”林成杰说,未来,公司将围绕引进台湾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优良珍稀物种资源,开展物种资源引进、保护、繁育等研究工作,作为国家优惠政策和先行先试创新措施的承接平台,助推闽东北现代农业、商业贸易、旅游观光、港口物流等产业发展,致力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一张新名片。

引入“台湾经验”|投身社区治理

帅和美展示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平潭“石头宝”

设计文创产品 共建特色社区

  “你看,这是我设计的平潭特色文创产品——平潭‘石头宝’,呆萌呆萌的。”近日,在平潭辕门社区,台胞帅和美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一款圆形的编织小玩偶,谈起设计这款文创产品的初衷,她说,想让更多游客了解平潭风物,体验在岚游玩的闲适和放松。从2019年来岚至今,在辕门社区担任社区营造师的帅和美参与社区学苑授课、联合社区党支部组建社区志工队,深挖本地人文资源,改善社区环境,引导居民参与共建和谐社区。“平潭很美,这里有我的新生活。”帅和美说。平潭“石头宝”的编织玩偶身体呈现灰蓝色,褐色的眼睛如绿豆般大小,四肢耷拉着。“‘石头宝’的灵感来源是平潭的花生和鹅卵石,现在已注册了商标。”帅和美说。

  为何会设计这样一款文创产品?帅和美有一份初心和愿景。在台湾工作时,旅游和手工文创产品制作就是帅和美的爱好。来岚后,她一直想发挥所长,设计一款让游客喜爱的平潭特色文创产品。“平潭是国际旅游岛,这个‘石头宝’的形象代表着一种慵懒、放松的旅游心态,我想正符合来岚游客的旅游心态。”帅和美说。

  2019年,帅和美通过考试成为平潭的第二批社区营造师。来岚后,平潭这座美丽的海岛让帅和美很快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位于辕门社区中心地带的平潭公交总站是社区的“门面担当”,因年久失修,外围墙面斑驳脱落,常遭受附近居民“吐槽”。秉持环保理念,辕门社区支持帅和美对公交总站外围墙进行创意改造。因此,帅和美号召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清理街道垃圾,回收海蛎壳、贝壳等废品装扮墙面。经过立面彩绘改造,一条40米的社区形象墙诞生了。路过的行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墙面五颜六色焕然一新,变得美多了。”“辕门社区位于平潭南北老街,这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特色人文资源。”帅和美说,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融入一些创意,旧物也能换新颜。

社区学苑成员的文创手工作品

  在刚刚结束的第一期辕门社区综合学苑上,大部分学员表示,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书法、编织等课程,收获很大。学员们口中的社区综合学苑是由辕门社区组建的“辕来是一家”社区综合学苑,集就近教育、交友分享、活动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开设书法、碟古巴特、编织培训班。课程一推出,就广受居民欢迎,首期吸引超40人报名参加。

  在第一期课程中,帅和美教授的碟古巴特课程颇受学员们欢迎。刚开始时,大家并不了解“蝶古巴特”的含义。帅和美向大家耐心讲解,“蝶古巴特”是将美丽图形剪裁,拼贴装饰于家饰物品或家具上,展现出创意设计的装饰艺术。经过帅和美的耐心教学,学员们进步很快,一幅幅精美的创意作品在手中诞生。“手工制作有很多乐趣,让社区民们体验动手操作的能力,了解贴纸文化,增进了社区邻里间的情谊,居民参与度很高。”帅和美说。

  为了丰富学苑课程,帅和美还挖掘有特长的社区居民参与授课,比如老党员教授的书法课、幼儿家长教授的滴胶课程,都成了“网红课”。从最初开始授课,到第二期课程即将结束,“辕来是一家”社区综合学苑越来越受学员欢迎,参与成员数量也越来越多。“下一步将改造完善辕门社区的办公旧址,打造成为居民活动中心,拓展场地和教室,让更多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帅和美说。

办“老年大学” 让老旧小区焕新貌

    图为吴旭平正在培训“乐龄老师”。 连辉 摄

  住在福州晋安区象园街道连辉社区的赵萍阿姨,最近一段时间“乐得忙碌”。上了7节培训课程并结业后,擅长拉丁舞的她,成为社区一名“准乐龄老师”。“台湾的吴教授,专门培训大家怎么授课。”今年70岁的赵萍阿姨,自退休后开始学习拉丁舞,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社区里的老师。“过段时间我会在‘乐龄学习中心’给老伙伴们上课。”赵萍阿姨开心地告诉记者。

图为吴旭平(右一)与“乐龄老师”合照。 连辉 摄

  赵萍阿姨口中的“吴教授”,是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籍副教授吴旭平。去年5月以来,被评为福州首批“闽都英才”的社工林钦燕带领福悦社工入驻连辉社区,在吴旭平的指导下参与社区改造,进行“一门一院一墙”治理,创设了“辉同繁响”三社联动品牌项目。社区里常常出现吴教授和穿着蓝色马甲的福悦社工的身影,老旧社区开始焕发新生机。“脏乱差”的局面一天天改变;垃圾被分好类,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花花草草多了起来……这些,社区里的老人们都看在眼里。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感觉到社区变得越来越文明,治安越来越好,老人、小孩受到更多关心和照顾。“社区微议事”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与自治能力;“邻家妈妈”开辟了社区公益市场,实现居民能力展示、社区服务、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爱心敲门队”发掘社区困难群体,把关怀送进家门,创造社区邻里友好的空间。

图为连辉社区内,老人们报名参加各类社区活动。 闫旭 摄

  过去,两岸社区治理经验交流多展现在论坛互访层面,交流载体不多。晋安区深耕社区家园理念,近年来借鉴台湾社区治理的先进做法,探索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新路径。“闽台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该研究院畅通台湾“专才”对接,按照一专家团队、一社会组织、一社区的总体思路,打造16个资源禀赋各异的城乡精品示范村(社区)。赵萍阿姨在连辉社区住了30多年,自行车曾丢了十几辆。在她的印象中,过去社区没有物业,治安不好,杂草遍地,蚊虫滋生。“现在各方面都规范了很多,社区的变化太大了。”赵萍阿姨欣喜说道。

  吴旭平2010年进入台湾高校工作,专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业余时间,他常常到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协会合作建立社工机构。“我们通常采用共学、共餐、共伴的‘三共’服务模式,让社区的老人一起学习、一起吃午餐、互相陪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吴旭平说道。2015年,吴旭平辞去台湾高校的工作“跨海”来到福建发展。在台湾“深耕”社区营造多年的经验,也被他带到了福建,并探索出融合两岸经验的新的社区营造模式。“大陆的社区治理,过去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而台湾则是自下而上。”吴旭平说,因此,在晋安区这个两岸社区治理经验融合先行区,他把这两种模式融合起来,更多地关注居民的需求。“我们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希望在‘近邻’们心灵契合的情况之下,再让大家有服务奉献的精神。”吴旭平解释道。

  吴旭平和福悦社工通过调研发现,连辉社区大部分家庭属双职工父母,缺乏对子女看护,孩子们经常在小区内追逐打闹。于是,社工团队成立“连辉小私塾”,链接高校、多家社会组织,免费开设国学、科学实验、小记者培训,并组织孩子们参与社区环境美化。走在社区里,福悦社工带着孩子们搭建的“蚯蚓之家”“茉莉花园”“爱心菜园”,成为一抹亮色。养蚯蚓消耗厨余,蚯蚓粪转化为有机肥养花种菜,孩子们分工明确,忙得不亦乐乎。随着队伍日益壮大,社工们开始带领孩子组建“小公民”协会,培养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福悦社工带着孩子们搭建的“蚯蚓之家”“茉莉花园”“爱心菜园”,成为一抹亮色。 闫旭 摄

  “社区改造就是在这里开展‘一老一小’的活动。”吴旭平说,社区营造很普遍的一项工作是让老年人参与学习,而连辉社区的乐龄学习中心相当于社区里的“老年大学”,它最大特色在于培育社区里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当乐龄老师。连日来,乐龄学习中心的“健康小课堂”、长者音乐班、“智享银龄”长者智能手机班相继开班,一座难求。

  59岁的翁美榕,去年疫情发生以来,在福悦社工的指导下常在社区做义工。近几日,她也忙着参加乐龄学习中心的各项课程。“以前我对这些不感兴趣,现在社区里环境好了,活动多了,我们都很喜欢参与进来。如今我种花、画画、钢琴、广播,样样都学起来了。”翁美榕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8岁的小孙子就在旁边的‘连辉小私塾’参加活动,我们都觉得社区的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

获颁五一劳动奖章|教书育人做学问 乡创乡建带头人

    图为台籍教师马彦彬(前排左三)获颁2021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受访者供图 摄

  “来到福州四年,我自己觉得实际上做出的成绩是非常有限的。”获颁2021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台籍教师马彦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说,“但我相信这个奖项,是肯定台胞对这片土地的付出,会鼓舞和我一样,希望在这里生活更长时间、有更多发展的台胞。”

  2017年,曾任台湾逢甲大学校长特别助理、秘书长、进修暨推广教育处处长、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的马彦彬,跨海来到福州“试水”,应邀到希望引进台湾经验的阳光学院任教。在阳光学院,马彦彬承担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课程设计、师资培育和创业孵化,主持成立了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并帮助来到学校的台湾老师安心生活和工作。

图为马彦彬介绍尾林村、西安村、岚口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受访者供图 摄

  最初约定的半年实习很快期满,马彦彬发现,该做的事还没做完,也确定了福州是可以长期发展的地方,于是“几乎结束了在台湾的一切”,留在阳光学院长期任教。马彦彬创建的“创四方园”,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辅导服务,被福建省人社厅授予“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科技厅与福州市科技局评为省级与市级“众创空间”,并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等。

  同样在2017年,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人才委员会,马彦彬担任主委。该委员会一直探索让台湾人才投入到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而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图为马彦彬与在榕台籍教师、医师分享参与乡村振兴经验。 闫旭 摄

  马彦彬自2020年初起,邀请大陆高校的台籍教师和台湾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进驻福州永泰县同安镇,开始参与尾林村、西安村、岚口村美丽乡村建设。在这个设计团队的参与下,旧村部、旧小学提升改造,裸房整治,垃圾分类,观光农业发展,于这几个乡村如火如荼进行着。破败的旧村部焕然一新,旧宅老屋的外立面和庭院得到美化,山坡上建起小小的健身休闲公园,污臭的旱厕被拆除,洁净的公厕拔地而起,还有垃圾分类亭散落村中。不仅如此,有了台湾专家“支招”和大学生的参与,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民宿业也在这几个村子“量体裁衣”发展起来。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马彦彬辞去阳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职务,只承担教学工作。“这样就可以省下开会的时间往村子里跑。”马彦彬笑言。虽然“跑村子”耗时耗力,但马彦彬乐在其中。他认为,在学校教学与参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

  “我的一些改造村庄的理念,在课堂上经过梳理精炼之后,可以更有效地在村子里面说服村民们接受。”马彦彬对记者解释道,“而我在村子里推动一些改变的实际结果,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成为我在课堂上的案例。所以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马彦彬感觉到,参与永泰县同安镇三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后,在课堂上讲课时,学生听得比以前更专注了。

  “为什么?因为我讲的都是真实案例,而不是课本上的。我的学生里面就有永泰人,我在讲的就是他的家乡,所以他们更被吸引,甚至会主动地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让我觉得跟同学之间的互动比以前更好。”马彦彬说,“所以我鼓励台湾老师做这件事情,这与教学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可以互补。”暑假里,马彦彬也会把学生带到村庄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村情村史,实践创新创业。

  在马彦彬看来,乡村振兴,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正如中国大陆刚开始改革开放时,台湾积累的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现在大陆更积极、更深刻地要做乡村振兴,台湾经验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大陆各地也出台了很多精准的政策,鼓励、支持台湾人才来参与乡村振兴,开放了非常广的领域,所以我认为正当其时。”马彦彬说。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平潭时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