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于1933年,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名义从事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生化武器研究生产等战争犯罪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将6.1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特别军事区域。1945年8月,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现在旧址的整体格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属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存年代为1936~194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旧址现有重点保护遗存27处,现有面积24.8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违背国际公约,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毒气实验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主权的重要罪证。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基地。遗址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这里建立了一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部队。
1933年东北沦陷时,日本侵略者首先在五常县背荫河建立以军医石井四郎为首的“细菌研究所”,称关东防疫给水部, 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日军在原本不大的研究所,逐渐扩大到3000人左右的秘密细菌部队。
1937年,研究所迁至哈尔滨平房区,改称东乡部队。后来又在海林、林口、孙吴、海拉尔等建立了分支队。
1941年改称为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对外称满洲第七三一部队。
截至1942年,侵华日军731部队共研制生产了至少10种用于携带细菌病原体的炸弹,合计2000余枚。
1945年日本战败后,731部队溃逃前自行炸毁了全部建筑,销毁了所有罪证。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划分为6个遗存分区。范围包括位于哈市平房区的平房营区旧址、城子沟野外实验场遗址以及位于南岗区的细菌弹壳制造厂遗址、吉林街联络处旧址、教化街营外宿舍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规划范围面积合计约168.0公顷。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82年。
1985年8月15日在原731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正式对外开放。
自1982年以来,哈尔滨市开始加强对“731遗址”的保护和利用。1999年到2001年,省及哈尔滨市各投入1100万元进行遗址保护开发,社会各界捐款700万元,实施了一期保护工程,开放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
2000年5月,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保护性开发开始。
截至2005年,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开发工程已投入2842万元,拆除遗址附近民房100多户,挖掘四方楼部分遗址和特设监狱遗址。已建成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15个展厅,陈列照片470余幅,陈列罪证实物70余件和大量见证人证言。200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黑龙江省成立了黑龙江省731部队遗址保护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731遗址”保护工作。
2009年,731陈列馆收回了本部大楼西侧遗址的所有权,拟举办侵华日军毒气战展览;编制完成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保护规划》,报请国家文物局论证审批。同时编制完成了《侵华日军细菌战资料集》、《731部队罪证遗址文物文献集》。
2014年11月1日。旨在保护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的《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14年11月,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修缮同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还推出了“七三一特别展览”,该展览是将展馆内原有的珍贵资料与实物重新整合,分3个展室集中布展,展品包括人体实验场景、冻伤实验场景、安达野外实验场景,细菌战中国地区分布图、实物和模型等。侵华日军731部队旧址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本部旧址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
地下通道旧址
锅炉房遗址
南门卫兵所旧址
结核菌实验室旧址
病毒实验室遗址
冻伤实验室旧址
动物繁育室旧址
黄鼠饲养室旧址
小动物地下饲养室旧址
航空指挥所旧址
细菌弹组装储存室旧址
瓦斯发生室旧址
瓦斯地下储藏室旧址
特殊武器研制厂旧址
动物焚烧炉旧址
焚尸炉旧址
铁路专用线旧址
宿舍区旧址
给水塔旧址
地下回水池旧址
细菌弹壳制造厂遗址
吉林街联络处旧址
教化街营外宿舍旧址
日本领事馆旧址
城子沟野外实验场遗址
七三一遗址是爱国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和平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记录历史、警示世人的重要阵地,更是落实中央确定的“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精神的重要历史遗址。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新华网、国家文物局、京华时报、东北网、西安晚报、中国台湾网)
编辑策划: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