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永安抗战旧址群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是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

永安抗战旧址群----大标题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是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永安抗战文化遗址群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挹秀楼、渡头宅(羊枣被捕处);羊枣等12位文化人士囚禁处;文龙村复兴堡(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春谷山庄防空洞旧址(当年省主席陈仪、刘建绪公馆);刘氏祖屋(《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材排厝(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职员居住地);上新厝(福建省高等法院旧址);团和厝(福建省高等检查署官员居住地)等20余处,其中12处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大夫第

    在下吉山村的后仔坑有一座大夫第(即为大夫的府第)。抗战时期,在大夫第屋后左上方的竹林中古墓旁有一块宅地遗址称“慈竹居”是留法博士黄曾樾先生的旧居。为省政府官员住地、古民居、市级文物保护点。

    渡头宅

    渡头宅与永安下吉山村子东岸的榕荫亭隔河相望,在古渡浮桥西岸的一头。只因它紧临渡口,村民们称它叫渡头宅。为古民居,永安市级文物保护点。    

    “羊枣事件”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永安吉山的重大历史事件。羊枣从湖南衡阳到永安后,住在永安东坡的省研究院,离美新处不到一里路。他在美新处被捕后,押送到永安吉山的省保安司令部囚禁。

    复兴堡

    永安复兴堡是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省党部驻地,坐落于永安城郊西南4公里的文龙村,始建于清代初期。1943年11月,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从福建漳州迁至永安,落户在永安市燕西街道(当时的吉山乡)文龙村的一个土堡内,取名“复兴堡”,寓意“光复台湾、振兴中华”。

    吉山村萃园

    位于燕西街道下吉山村河对岸南侧,清顺治四年(1647年)建,清雍正年间重修。该建筑座西朝东、主体建筑为二进五开间,面积219平方米,加上庭院、走廊、厢房以及水池(荷花池),总占地面积约891平方米。萃园建筑从族谱的图看,有两道围墙。走进第二道大门,有半亩的荷花池,池内有假山。萃园总体建筑造型别致,具有苏州园林风格。抗战期间,省防疫大队设于此处,屋后还存有防空洞。2000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是一处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这里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

    刘氏祖屋

    刘氏祖屋位于永安原吉山乡吉山村(今属燕西街道办事处管辖),吉山村所有刘姓都出自这里。该屋为刘氏始祖刘贵三于明末所建,木质结构,坐北朝南,单进三合院,大门开在左前侧,由上堂及前院左右各一间厢房组成。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福建省新生活运动会及后任台湾公产公务整理委员会专员、台湾新竹商业职业学校校长林鋆等人的办公居住处。

    团和厝

    永安吉山村的团和厝是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民居,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省高等法院检察署就设于此处, 2013年5月与永安文庙、复兴堡、萃园等12处抗战旧址以“永安抗战旧址群”的名义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挹秀楼

    挹秀楼建筑占地面积539.88平方米,是永安吉山村现今唯一的一座具有西欧风格的小洋楼。洋楼建于1945年,由曾任永安县参议会参议员的刘韵韶所建,永安留法博士黄曾樾先生设计。“挹”为汲取,主人取名挹秀,正是希望把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汲取在这里。2005年8月,永安市文体局对其进行了重修,于10月正式完工,总投资20多万元。修缮后的挹秀楼不仅恢复了原貌,而且开辟成了永安抗战文化名人馆。

    永安文庙

    永安文庙位于永安市中心,是永安市内仅存的明代木建筑。永安文庙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清代以前的四百多年间,始终是祭拜孔子的圣殿,也是全县唯一的官办儒学。民国初期,永安县第一座新式国民教育学校诞生在这里。抗战期间,省政府办公厅、省立永安师范相继在此落户。建国以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庙一直是永安专署、永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

    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在洪田镇马洪村廖家祠堂——逢源堂内。1934年8月,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曾在此驻扎,并作为临时指挥部,指挥参与小陶战役,留下了200多条红军标语。是福建省首个实体性红军标语博物馆。

    日机投弹处

吉山村紧邻教育厅职员宿舍旧址材排厝旁的菜地里立着一颗炸弹模型

    地处福建东南山城的永安,和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西南边陲桂林齐名,成为抗战文化名城,是福建抗战中的“第二战场”。1938年5月,随着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和地下党的团结影响下,一批爱国知识分子、进步青年,相继从祖国各地云集到永安,形成了一支以永安为中心、广泛的抗战文化统一战线队伍。他们以笔作武器,以刊物为阵地,忘我工作,追求进步,把自己的全部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毫不吝啬地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促成了永安抗日文化的高涨与繁荣。

    据统计,战时的永安有39个出版社、19家印刷所、15家书店,先后出版了13种报纸、129种期刊、700多种图书。

    永安成为抗战文化名城,永安抗战文化遗址历史底蕴深厚、具有重大意义及独特的价值。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国防教育处和厦门广电集团,联合主办了《军情全球眼》栏目,将制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节目——《福建抗战记忆》,其中一集为《永安之秋》。在这次拍摄中,摄制组采访了当年日军对永安多次轰炸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拍摄讲述了抗战时福建省临时政府留下的抗战遗址和吉山、文庙、复兴堡以及多个办刊地点、印刷所,最后讲述了中共发起的抗日运动,拍摄了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及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标语。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福建永安电视台、中新网、人民网)

编辑策划: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