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领红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维埃区域,简称中央苏区),进行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到了1930年的夏天,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人,在10个省建立了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
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1930年8月5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把各省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会剿”改为中央统筹领导下的“围剿”,以应对工农红军 “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的游击战争。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示意图 图源:新华社
1930年10月,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之后,即刻开始部署对中央苏区 “围剿”,先后调集11个师另3个旅共10万兵力,任命驻江西的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作战方针,向南方各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重点针对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先是取得龙冈大捷,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紧接着又取得东韶战斗的胜利。红军五天之内两战两胜,国民党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在苏区人民支援下,第一次反“围剿”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这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大。
罗坊会议纪念馆 新余日报 记者赵春亮摄
1930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新余罗坊陈家闹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此时蒋介石已调集十万大军逐步对红军形成包围。面对蒋介石调兵“围剿”,红军该如何应对?
出席会议的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红一方面军总政部主任杨岳彬、总参谋长朱云卿,总前委秘书长古柏、中共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等十余人。
会议总结了两次攻打长沙和攻取吉安的经验教训,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确定了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地方党的当前任务是争取江西的首先胜利;在对待如何粉碎敌人的进攻上,会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把战场放在峡江一带,在赣江东西两路夹攻敌人,是“夹江而阵”的主张;另一种是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意见,主张红军主力后撤,东渡赣江,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部来打。这两种意见争论很激烈。
最终会议统一了意见,于30日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即先战略性退却,把敌人引到苏区内,依靠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的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将强敌歼于运动之中。罗坊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面对“围剿”的行动方向问题。
11月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命令规定:主力移到赣江东岸筹措给养,训练部队。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只留少数兵力配合赤卫军、少先队,阻止、迷惑敌军。敌军以为红军怯战,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更加肆无忌惮,长驱直入。
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旧址 图源:中国江西网-赣州频道
1930年12月1日,红军到达战略退却终点——苏区腹地宁都县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敌“围剿”战线在“诱敌深入”策略的影响下,越拖越长,东西相距已达400公里。敌军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顾,再加上红军和地方武装的不断袭扰,士气低迷、饥饿疲惫。
痛击敌人的时机到来了!第一次反“围剿”开战在即,为了鼓舞士气,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了数万人参加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朱云卿等红军领导人参加了大会。
毛泽东亲自为会场拟就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对联上这关键46字,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提出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破敌的观点和运动战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和朱德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详细分析了我军能够战胜敌人的六大有利条件,号召军民团结一致,夺取反“围剿”的胜利。他带领大家高呼“勇敢冲锋、拼命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 “活捉鲁胖子、打到蒋介石”等口号。全军将士斗志高昂,同仇敌忾,决心誓死歼敌。
《反“围剿”的胜利》(作者:郑洪流 崔开玺 张文源 艾轩)
龙冈大捷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战略思想付诸实践的生动体现,亦是毛泽东自1927年10月上井冈山以来,与国民党反动派近百次交战中,打得最理想、最完美、政治军事影响最大的一次战斗。全歼敌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共9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无线电台一部,敌副旅长洪汉杰、团长朱志先被当场击毙。旅长王捷俊、代参谋长周纬黄、团长李月锋被俘。师长张辉瓒在逃匿中,被打扫战场的红军活捉。“围剿军”总司令鲁涤平伤心地向蒋介石报告:“龙冈一役,18师片甲未还。”
△引敌军入瓮“只许打败,不许打胜”
据参加过这次战役的谭政将军回忆,狂妄自大的“围剿”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根本不把红军放在眼里,带着他的总指挥部一下就突出冒进到红军的战略纵深。总前委决定诱敌深入,搞掉张辉瓒,并把任务交给了由谭政担任政治部主任的红十二军。朱德、毛泽东命令他们务必将张辉瓒由东固引向龙冈,并特别交代“只许打败,不许打胜”。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的指挥下立即张开了一张大网,而谭政则带领政治部的人员进入最前沿,与先头部队赶到东固同张辉瓒部接上火,他的主要任务是约束部队不能打得太猛,以免将敌军吓退。红军部队且战且退,将敌引进了龙冈,张辉瓒的总指挥部和他的第18军成了瓮中之鳖。各路红军从龙冈背面的高山上猛冲下来,红十二军部队也从敌人后背攻入龙冈。激战三个小时,围歼战胜利结束。
△活捉“围剿”前线总指挥张辉瓒
张辉瓒和蒋介石同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又一同东征北战。出兵“围剿”之前,他向蒋介石放言要“将朱、毛首级献于主席座前。”更希望凭借此役功成,从中将师长晋升上将副军长衔。
18师素有“铁军”之称,全师13000多人,装配的都是来自汉阳兵工厂和德国的新式武器。张辉瓒自恃兵力武器占优势,率部队向中央苏区发起向心攻击,无奈一直没能找到红军的主力,还在东固闹出一场乌龙:在大雾中将友军误作敌军,和公秉藩所率28师激战四小时。
张辉瓒率部在东固烧杀抢掠,他命令部下:“东固已匪化,石头要过刀,板凳要火烧。40里内,凡10岁以上的男女老少,格杀勿论。”其部队恶行昭昭,苏区百姓民怨沸腾。
龙冈兵败后,张辉瓒见势不妙,换上士兵的装扮仓皇逃命,在逃匿途中被红军生俘。关于张辉瓒如何被俘,有多个版本的说法。有说他藏在半山腰的一个草坑内,被搜山的红军战士抓获,发现他白白胖胖,挂着一副眼镜,又穿着马靴,识破他是一位换装的军官;也有说是因为他平素克扣军饷,被俘后,手下士兵认出他就向红军做了揭发。
△缴获“半部”电台 红军无线电通信从无到有
龙冈战斗中缴获的收报机,先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在龙冈伏击战中,红军还意外收获了一份“礼物”——“半部”通信电台和十余名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由于红军战士从来没有见过电台,出于对敌人的仇恨,在缴获过程中,他们把电台的发报部分砸坏了,一部电台就只剩下了“半部”,变得只能收报不能发报。
当这“半部”电台送到当时红军总部驻地时,毛泽东、朱德非常高兴,指出虽然这部电台没有了“嘴巴”,不能发报,但还带着“耳朵”,可以用来收听情报,并当场指示:“以后凡是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东西,不懂的不能随便破坏,都要完好无损上交。”
这“半部”电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台收报机。被俘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王诤受到共产党理念的感召,自愿参加红军。他亲自担任教员,用木块、铁片制作电键,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为红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为接下来的反“围剿”战斗提供着重要的情报支持。
中央苏区以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缴获的收报机(后来在东韶战斗中又缴获了一部电台)为基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队长王诤后来被誉为“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者”。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图源:纪念馆官方网站
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告捷,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闻讯退缩。红一方面军乘胜追击,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地区再歼第50师(师长谭道源)1个多旅。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以失败告终。
两兵相接,红军短短五天之内打了龙冈、东韶战斗两个漂亮仗,共歼灭敌人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件,活捉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毛泽东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军民同心正是红军战斗必胜的力量之源。红军利用“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苏区内,人民的支援成为红军的坚实依靠。在大获全胜的龙冈伏击战中,附近区县1万多名赤卫队员、少先队员到前线参战,赤卫军和游击大队一起,与主力红军并肩战斗在第一线。广大群众组织了数以百计的担架队、洗衣队、慰劳队、运输队,帮助红军运送枪支弹药,洗衣送饭。在苏区作战,军民同心,红军自然无惧强敌,全力以赴将国民党“围剿”部队歼于运动之中,保护革命根据地军民的胜利果实,也在战斗中巩固、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确定和实践运用,不仅使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而且还为第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使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此红军开始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新华网客户端、环球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新余日报、东莞海事局公众号、吉安市人民政府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