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内战政策,向帝国主义求援,购买了大批新武器。他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调集100万大军和200架飞机,亲临南昌指挥,自任总司令,在1933年9月25日,向红色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根据地的兵力达50万人。
鉴于前四次军事“围剿”的失败,蒋介石改变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法。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企图逐步紧缩苏区,消耗红军有生力量,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
这时,临时中央已搬到苏区中央根据地并对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整编,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等人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却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电影《浴血广昌》海报。图源:中国军网-“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
反“围剿”开始时,敌军占领黎川,“左”倾冒险主义者先实行“拼命主义”,令红军攻打黎川以北硝石、资溪桥等敌之坚固阵地,屡战不克;而后又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令红军处处设防,而非主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蒋介石镇压“福建事变”后,调集主力进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冒险主义者再次执行了错误的战术策略,主张以堡垒对堡垒。经过18天血战,红军遭受重大伤亡,1934年4月,广昌失守。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告别中央苏区乡亲,开始长征。图源:中国军网-“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
短短一年,蒋介石国民党军修了14294个碉堡。图源:央视网
其实国民党军早在发动第二次“围剿”时,就使用了“堡垒战术”,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也使得这种战术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第四次“围剿”失败,蒋介石嫡系部队3个师几乎被全歼,一些黄埔出身的将领在复盘时,又重新注意到坚固工事的有效性。
1933年上半年,蒋介石聘请德国将军冯•塞克特为军事顾问,帮助制订新军事计划。塞克特也建议蒋介石利用堡垒战术进攻红军,改“长驱直入”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尽量避免与红军野战。塞克特提出:中央苏区方圆不过500里,只要坚持修碉堡筑路,逐步推进,即使一天只向前推进两里路,不出一年,也可以完全拿下。
1933年6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第五次“围剿”的战略战术,最终采纳了南昌行营参谋柳维垣提出的“堡垒战术”,并于会后在南昌行营设立碉堡科,由柳维垣负责,实施对“堡垒战术”的指导。7月,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进一步拟定了堡垒战的战略战术:构筑碉堡工事“务期星罗棋布……以守为攻,乘机进剿,对峙则守,得隙则攻……进得一步,即守一步,不为防线而为铁板式平面,逐渐推进,缩小匪区”,意图以碉堡战略持久作战,蚕食苏区。
国民党军再次启用“堡垒战术”,并进行了强化升级,每前进三五百米就搞一个工事,从1933年到1934年的秋天,在短短一年内,共修筑了14294个碉堡。国民党军以抚州为核心,在中央苏区北部边缘,东起黎川南城交界处的硝石,西至吉安吉水,绵延800里通往中央苏区各主要公路上修筑封锁线,抚州也成为了修筑碉堡最多的地区,仅宜黄、南城、乐安、黎川、金溪、崇仁、资溪、南丰8县的碉堡就达2032座。
由于当时红军部队没有大炮,弹药紧缺(每个红军只能用十发子弹),“堡垒主义”战略给中央苏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
博古与李德 图源:浙江在线
博古原名秦邦宪,从苏联留学归国后,1931年当上临时中央总负责,时年24岁。临时中央搬到苏区中央根据地后,博古等人执掌中共中央领导大权,积极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他壮志满怀,将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视为在“短促的历史时期内”实现“中国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战,教条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
李德本名奥托•布劳恩,是德国共产党党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巴伐利亚的街垒战,1928年进入苏联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春,他受共产国际东方部派遣,化名李德前往上海活动。1933年9月,李德进入中央苏区,在博古的支持下,担负起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军事指挥工作。
中共临时中央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上占了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李德不懂得中国国情,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经验,反对游击战和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放弃了过去几次反“围剿”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全盘照搬苏联红军的战略战术。
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主张以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面对强敌,单纯防御,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导致红军屡战失利;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使红军日益陷入险恶的形势。
国民党兵分四路,北路是为蒋军“围剿”的主力,以顾祝同为总指挥,陈诚兼任前敌总指挥,指挥约22个师又两个旅约33万人;西路以何键为总指挥,指挥约14个师又一个旅;南路以陈济棠为总指挥,指挥约14个师又两个旅;东路以蒋鼎文为总指挥。1933年9月25日,国民党北路军的4个师向中央苏区北面的战略要地黎川进攻,宣告了第五次“围剿”的开始。
电影《浴血广昌》剧照。图源:中国军网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在战争指挥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错误,“硝石攻坚战斗,硝石未克,红军撤出;资溪桥攻坚战斗,资溪桥未克,红军遭受较大损失,被迫撤出战斗……广昌保卫战,红军伤亡5093人,被迫撤出战斗,广昌失陷;建宁保卫战,建宁失陷,红军撤出战斗……”中央红军和苏区人民苦战一年,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1934年10月10日夜间,8.6万红军撤离了江西根据地,踏上了震撼世界的漫漫征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江西于都西门渡口。图源:中国军网-“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
■关键节点一:福建事变爆发 按兵不动错失战机
左:蒋光鼐、右:蔡廷锴(图源:光明日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不久,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驻福建的第19路军,在蔡延锴、蒋光鼐等领导下,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并与红军达成抗日反蒋协定。
福建事变爆发之际,正是中央苏区反第五次“围剿”遭到重大挫折之时。国民党营垒内部的重大分裂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在中央苏区包围圈的东线打开了一个大缺口,成为红军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因素。
蒋介石从“围剿”苏区的前线部队抽调九个师入闽,自任“讨逆军”总司令,讨伐19路军。19军以福建人民政府的名义派人前往瑞金,请求红军配合行动。毛泽东向临时中央建议以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专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
如果此时红军能同19路军联合起来,不仅有机会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甚至能对南京政府形成直接威胁。但李德却认为“蔡廷锴的福建人民政府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蒋介石还危险,有更大的欺骗性。”李德联合博古坚持推行王明“左”倾路线,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建议置若罔闻,坚持红军不能东出支援蔡廷锴,反而指挥红军主力西调,向着赣江方向活动,进攻敌堡垒地带。1934年1月,蒋介石击败19路军,镇压了“福建事变”,使红军失去打破“围剿”的最有利时机。
■关键节点二:广昌保卫战18天 一场惨烈的消耗战
广昌失守报道。图源:央视网
1934年4月10日开始,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进逼,中央苏区在军事上已陷入四面合围。面对国民党重兵进攻,毛泽东提出运动歼敌,不主张红军与敌军死打硬拼。但博古信赖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没有采纳他们的正确意见,坚持“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战法。
博古和李德在广昌南三宫殿设立北路阵地野战司令部,亲自指挥作战,要求全力保卫广昌,大量消灭敌人并最后粉碎“围剿”。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军令如山,中央红军只得主力尽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等部迫不得已加入广昌保卫战。
在阵地战中,实力强大的一方占有绝对优势,蒋介石军队有飞机、大炮,而红军只有轻武器和少量迫击炮和山炮。广昌之战前,彭德怀忧心忡忡,再三向李德进言,声明敌军技术装备高于我军,广昌不能固守。彭德怀直言:“如果固守广昌,少则两天,多则三天,三军团一万二千人将全部毁灭,广昌也就失守了。”
然而,李德并不采纳。4月26日,博古、李德以朱德的名义下达《坚守广昌的作战命令》,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坚守广昌”,把中央红军主力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和广昌支点地域守备队,坚守广昌,并规定“只有受命后才能撤退”。
4月27日,国民党军十个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会攻广昌。彭德怀日后记述战斗过程道,“进攻广昌之敌七个师,一个炮兵旅轰击,每天约三四十架次飞机配合,拖着乌龟壳(堡垒)步步为营前进。前进一次只一千至二千米;在其火力完全控制之下,站稳了脚跟,先做好了野战工事,配备好火力,再进第二步;每次六七架飞机轮番轰炸。从上午八、九时至下午四时许,所谓永久工事被轰平了。激战一天,我军突击几次均未成功,伤亡近千人。在李德所谓永久工事里担任守备的营,全部壮烈牺牲,一个也未出来。”面对如此战况,博古、李德不得不放弃坚守广昌的计划,红军于28日撤出广昌。
广昌保卫战历时18天,是第五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红军历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中央红军以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的战法,凭借较弱小的力量同优势的国民党军在固定的阵地上拼消耗,虽毙伤俘敌共2626人,自身却伤亡5093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次战役的惨败,宣告了李德的“短促突击”战法彻底破产。广昌战斗后,中央苏区丧失了全部的游击区与外围屏障,只剩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幅员狭窄的中心区,此时,在内线打破敌人的“围剿”已无可能,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已成定局。
■关键节点三:“铁桶合围”之前 绝密情报送达
1959年10月,莫雄(左)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后,在颐和园与项与年合影 图源:人民政协报
1934年10月,蒋介石飞抵庐山,秘密召开五省军政要员军事会议,确定了以彻底消灭中央红军为目的的“铁桶合围”计划,计划由国民党50万大军,对以瑞金、于都、会昌、兴国为目标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实行统一时间的合拢包围。
包围半径距瑞金150公里,包围圈尚未完成之前,国民党军会派出12个师的兵力与红军纠缠,迷惑红军;包围圈一旦形成,12个师随即撤离,断绝这里一切除军事需要以外的交通,以封锁苏区的消息,切断红军的物资补给。届时,各部队向瑞金中心每推进0.5公里,布一重铁丝网,每5公里筑一道碉堡线,计划每月向纵深推进25公里,半年后直逼红都瑞金,届时瑞金四周将竖起300重铁丝网、30重碉堡线,以及难以计数的障碍物。1000辆美国军用十轮卡车在南昌待命,可以调拨部队,防止红军突围。
这个会议开了一个星期,蒋介石在致“闭幕词”时,兴致勃勃地说:“现在剿共大业已握胜券,望各方负责人积极执行会议的决策,毕其功于一役!”
时任赣北第四行政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莫雄,参与了这个绝密会议,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主张,支持共产党的隐秘战线工作,中共上海特科派多名地下党员在莫雄身边工作并担任要职。会议一结束,莫雄就将足足有三四斤重的会议的文件交到了共产党项与年等的手中。项与年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江西德安赣北保安副司令,他将此全部绝密文件发电报给党中央后,又将文件的主要部分用薄纱纸密写抄录,化装成教书先生,千方百计地送往瑞金。
从德安到瑞金,中间要经过八个县市,几乎纵贯大半个江西,有近两千里的山路,项与年假扮教书先生,白天无法快走,他心急如焚,只能用彻夜不休的疾走来弥补白天耽误的时间,在临近瑞金的时候,为了隐藏身份,又亲手用砖头敲掉自己的四颗门牙。当项与年最终把绝密情报终于交到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手中时,周恩来差点没有认出这个原本在上海特科天天见面的人。
1934年10月10日夜间,8.6万红军赶在蒋介石的“铁桶合围”没有实施前,撤离了江西根据地,踏上了震撼世界的漫漫征程。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中央红军能够活着突围出来,搞情报工作的同志是立了头功的。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用生命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图为中央苏区的区域图。图源: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
1933年秋,中央苏区发展到全盛时期,疆域面积约有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余人,下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后增设赣南省)和60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进行保甲连坐制度和经济封锁,军事上实行“堡垒战术”,给中央苏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了限制红军的作战灵活性,国民党军在主要道路和交通线上修筑碉堡,不择手段地断绝交通,限制商品流通,封锁苏区物资,破坏苏区经济,造成老百姓纷纷破产,衣食无着,生活困苦。而修筑碉堡需要大量材料,苏区独立房屋拆光,森林和竹园都被砍成了荒坡秃山。一部分国民党军还强征当地百姓做民夫,筑碉守碉,使得很多地方的百姓被迫流离失所,逃入深山。
国民党的碉堡战略让老百姓恨之入骨,更让他们清晰地看出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进一步激发了革命积极性。中央苏区的人民拥护土地革命,拥护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投身反“围剿”斗争和支援前线、慰劳红军,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宁都无盐汤
无盐汤漫画 图源:新华网 孙冠茹绘
在重重封锁之下,中央苏区闹起了“盐荒”,许多战士因为长期缺盐而身体浮肿,伤口不易愈合,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宁都人民为了能让红军战士吃上盐,提出“炒菜少放盐、蒸汤不放盐”,硬是从牙缝里把珍贵的食盐省下来,全部用来支援前线。当革命胜利后,宁都早已不缺盐。但喝无盐汤的习俗代代相传,煮汤不放盐成了宁都人民特有的生活习惯。
△“家家有烈士,户户埋忠骨”瑞金八子参军
漫画《整师整师的加入到红军中去》。图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广昌保卫战失利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日趋严峻,迅速扩大红军遂成燃眉之急。瑞金涌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的动人景象。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户农民,一家八个兄弟,八兄弟全体报名当红军。据统计,被称为新中国“红色摇篮”的赣南中央苏区当年总计有33余万人参加红军,60余万人参加赤卫队等支前作战,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埋忠骨”。
内容综合整理自: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军网、共产党新闻网、浙江在线、光明日报、江西日报、《求是》杂志、人民政协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