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秋,日本侵略者全面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国民党内妥协投降危机空前,抗战困难加剧;同时,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和“扫荡”,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
民族危亡之际,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抗战局势,避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
百团大战部署图(资料图片)。图源:山西晚报-百团大战纪念馆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等部发动正太铁路破袭战,揭开了百团大战的序幕。八路军总部原计划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参战,然而,由于对侵略者的“囚笼政策”深恶痛绝,各部参战热情高涨,战役发起后第三天,参战兵力就达到共105个团20余万人,正太铁路破袭战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共分为3个阶段,战役第一阶段为交通总破袭战,主要对日军路轨、桥梁、通信设施实施全面破击,使其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陷入瘫痪;第二阶段是重点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第三阶段的中心任务则是反击日军大规模报复性“扫荡”。
这场战役共持续五个多月,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八路军共对日作战2174次,歼灭日伪军5万多人,攻克据点2900余个,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日军号称“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全线瘫痪,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都被破坏,碉堡和据点被拔除。
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在抗日局面低沉时提振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提振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其“以战养战”将华北变为扩大侵略战争基地的企图。
百团大战纪念碑。图源:山西晚报
1940年百团大战后,八路军在太行山拆除日军防御工事。 图源:陕西日报
1940年,中国抗战进入漫长的相持阶段,同一时期欧洲战局急转直下,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这大大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进而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为此,日军决定加大军事压力,逼迫蒋介石尽快签署所谓的“和平协议”,除去其“南进”的后顾之忧。一旦日本达成这种战略目的,则中国抗战将陷入失败,国家必将灭亡。日本不仅可以从中国腾出手来,还可以此为跳板,及早发起太平洋战争,与德国东西配合,实现称霸世界的“宏图大略”。
日军一方面派出代表,在香港与蒋介石代表进行秘密谈判,许以优厚条件;一方面对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起更猛烈的扫荡。
在华北,日军为达到彻底摧毁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华北交通线的控制,并整治运河,增设据点、碉堡、封锁沟、封锁墙,推行其“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日军在5000公里的铁路线和3万公里的公路间设置了3000个据点和1万个碉堡,依托铁路、公路交通线,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以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之间的联系。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许多村庄变成灰烬,片瓦无存,根据地人民深受其害。
在日军的“囚笼政策”下,根据地被分割成无数井字形,好似一个个牢笼,八路军被封锁在穷乡僻壤,物资匮乏,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华北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许多根据地变为游击区。
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前线指挥作战。图源:人民网
面对如此困境,朱德、彭德怀谋划在华北敌后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打断日军的“柱子”,捣碎日军的“链子”,毁掉日军的“锁子”,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经过多次讨论,最终选定以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作为破袭的主要目标,发动正太铁路破袭战;同时,对平汉、同蒲、白晋、平绥等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也展开破袭,配合正太线的作战行动。
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自1938年被日军占领后,成为了其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日军利用正太铁路掠夺我国矿产资源,进行军事运输,成功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北段,势必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可以有效打破日军的封锁线。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要求“彻底破坏正太铁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拔除沿线若干据点,较长时间切断正太线交通,打击敌人的囚笼政策。”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袭正太铁路,“聂区(冀中在内)应派出十个团,一二九师派出八个团,一二〇师派出四至六个团。”
8月20日22时,随着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各路突击队猛虎下山般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响彻正太铁路全线。同一时刻,平汉、同蒲、德石、沧石等铁路和公路干线上,枪炮声、炸药的爆破声也震撼着华北大地。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一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声势浩大的,面向日军的交通总破袭战打响了。
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战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都参加了作战。
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由此,正太路破袭战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1940年9月,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正在破坏正太线部分铁路。图源:新民晚报
百团大战历时五个多月,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重点是对敌人交通线的总进攻,并在破坏敌人交通线的同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在报道中记录了这段历史:“经过长时间筹划,朱德和彭德怀在1940年8月初发布最后命令,对日军展开百团大战……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5个多月。一百团人打击了日军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战役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交通总破袭战
——以破坏敌人在华北所占领的主要交通线为主,重点是正太铁路。
晋察冀军区部队向正太铁路东段日军展开攻击,攻克晋冀交界之要隘娘子关,井陉煤矿被破坏,迫使其停产达半年之久。第129师对正太铁路西段日军展开攻击,同时对平辽、榆辽公路进行破击。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和铁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进行破击。同时,晋察冀军区和第129师部队在游击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对平汉、平绥、北宁等铁路线和一些主要公路,进行了广泛的破击战。
八路军拔除了敌人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的无数大小据点,提出“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战斗口号,把路基一段一段挖掉,把枕木烧毁,对日军路轨、桥梁、通信设施实施全面破击,使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网完全陷于瘫痪。
战役第二阶段(9月20日至10月5日):扫除日军据点
——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日伪据点。
晋察冀军区部队发起涞(源)灵(丘)战役,攻占涞源县城外围三甲村、东团堡等重要据点十多处,歼敌一千一百余人。为策应涞灵战役,冀中军区主力发动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歼灭日伪军一千五百余人,攻克据点二十九处,破坏公路一百五十余公里。
第129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连续攻占榆辽公路沿线据点多处,并攻下榆社县城,缴获大批武器,歼日军近千人。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北段进行了新的破击,再度切断了该线交通。八路军接连攻克日伪军据点多处,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战役第三阶段(10月5日至翌年1月24日):反“扫荡”作战
——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的大规模报复性“扫荡”
从10月6日起,日军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将重点置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领导机关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尔后又相继对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使抗日根据地遭受重大摧残。
八路军总部下达命令,华北根据地军民转入反“扫荡”作战。第129师主力在山西新军配合下,粉碎日军对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的“扫荡”。晋察冀军民先后击退日军对平西和北岳地区的“扫荡”。第120师粉碎了日军两万余人对晋西北的“扫荡”。
各地八路军军民以正规军和游击队相结合,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转战于崇山峻岭之间,到处打击敌人。苏、鲁、皖、豫境内的八路军也自战役第二阶段开始,向各自境内的敌交通线和据点进行了袭击,配合了百团大战。从1941年1月2日起,日伪军开始分途撤退,到1月24日全部退回原据点。
百团大战资料图。图源:光明日报
百团大战是全面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具有六大特点:第一,参战兵力最多。参战八路军20余万,踊跃支前的人民群众20余万;第二,作战地域最广。在纵横华北2500公里的交通线上展开破袭,涉及10多个省;第三,持续时间最长。从1940年8月20日打响到1941年1月24日结束,历经5个月零4天;第四,战术运用最多。充分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山地游击战术,将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战法结合,灵活机动打击敌人;第五,打击力度最大。八路军共作战2174次,仅前3个月就作战1824次,日军号称“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全线瘫痪,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都被破坏,碉堡和据点都被拔除;第六,取得战果最大。歼灭日伪军5万多人,3个月歼灭2.58万人,攻克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948里,公路3000里,缴获步马枪54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及其他大量武器装备。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在军事上采取了不同的抗日路线。国民党主要进行的是正面抗战,而共产党则组织军队积极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与日军进行持久斗争,牵制和消耗日军力量。自抗战相持阶段以来,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内悲观妥协气氛渐渐浓厚,频频制造谣言,诬蔑共产党“游而不击”。
百团大战的胜利,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支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粉碎日本威压诱逼中国政府屈服的企图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军方面不得不承认百团大战“取得了奇袭的成功”“给了华北方面军以极大打击”,“南进计划”被迫发生逆转。日军把这次战役称为“挖心战”,并将每年的8月20日定为“挖心战”纪念日。
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分别发出《中央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和《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充分肯定百团大战“给了日寇以沉重的打击,给了全国人民无穷的希望。”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向朱德、彭德怀发来嘉勉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何应钦、卫立煌、阎锡山等军政长官也先后致电八路军总部,盛赞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之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上之鼓舞”,表示“嘉慰实深”。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总结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抗战处于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时候取得重大胜利的,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遏制了妥协投降的暗流,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打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
百团大战纪念馆内群雕再现狮脑山战斗、正太铁路破袭战、娘子关战斗场面。图源:山西晚报
阳泉地处正太铁路中段,据不完全统计,百团大战中,阳泉境内直接参战民兵有7400多人次,支前群众达20万人之多,足见人心所向、军民情深。许多铁路沿线的民众、民兵和铁路员工,都参与到破路行动中。
百团大战第一场大规模战斗就发生在阳泉市的屋脊——狮脑山,“目的是牵制日军,掩护破袭正太铁路的军民。”奉命扼守狮脑山阵地的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和14团,浴血奋战七个昼夜,抵挡住一次次猛烈的毒气、炮火的袭击和飞机轰炸,重创敌军,出色完成了掩护破袭战之任务。
现如今,从阳泉市区出发,驾车沿着蜿蜒的狮脑山旅游公路一路上行至山顶,就来到百团大战的纪念馆前。这里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是整个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地。
“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一号展厅的墙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范子侠的铮铮誓言。百团大战期间,范子侠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10旅旅长,负责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的破袭任务,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正是这样的党和军队,才赢得了老百姓的主动追随。“当时,根据地的老百姓踊跃参军,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杨富余老人参加百团大战时只有16岁,说起那段经历,他清楚地记得,在战斗最为艰苦的时候,当地百姓和煤矿工友们主动到战场上送水、送饭、抬伤员……他说:“老百姓是水,八路军就是鱼,军队和人民心连心。”
军民心连心,百团大战精神光耀千秋!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抗日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悠悠八十一载,弥漫的硝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消散,这段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却将永垂不朽。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中国军网、中国军视网、山西新闻网、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国国防报、山西晚报、陕西日报、新民晚报、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