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绘画,是四川省美姑县民间传统美术。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艺术体系,是彝族远古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014年11月11日,毕摩绘画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毕摩是彝族远古“政教合一”时期的部落酋长,后来逐步蜕变为专掌祭祀、载史、占卜之职的祭司,同时也是是彝族民间唯一掌握着系统的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人物。据《彝族源流》载,早在艾哺时代,“艾哺好女根,传到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连写在锦上,锦上花琅琅,书卷好比日生辉,图画好比月生光。”彝文典籍《苏颇•梅亥苦苏》载:“唐支用彝经,兴了祭祀礼。额氐驾崩时,候荣来念经”(唐支是远古彝族首领)。《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羊负酒,赍金宝诣之像。以赐夷之,夷甚重之。”也透析出毕摩绘画的影子。
凉山毕摩文献《毕补•颂毕》又载一代毕摩宗师维勒邛部“聪明智慧高,心灵手亦巧,承继前贤学,去粗存精华”,“取墨画怪灵,取简写经典,经典存箱柜。”两千多年前,凉山彝族社会由狩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当时的毕摩提毕乍穆与昊毕实楚围绕“仪式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彝族文化史上的口头论辩,据传当时就有了书于皮张的绘画和文字的记载。
分类
毕摩绘画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毕摩文献上的插画图解,二是在木板、石板上的图画符号。
插画图解
文献上的绘画始终与文字相配,多在扉页或末尾几页,画上图画并配以相应的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多以反映天地万物的演变、古代英雄人物降妖除魔为民除害、古代战争中的排兵布阵、日月星辰等天象、彝族先民迁徙路线、动物植物为内容,甚至异域世界的邪魔鬼怪等。
图画符号
毕摩在木板上的绘画,画天地人间有固定的程式。最上面三道横线中间插入一条竖线的符号代表“天”,往下一条横线两端各画三道弧线的符号代表“地”,接着是日月图符,月亮通常被画成半月牙形,再加上些折线和若干点或小圆,太阳画成几重圆圈再加上若干点,然后以多行排列的点代表星晨,三个小的左右半弧一组符号组成“雾”等。
特征
一是功利性和信仰性
毕摩绘画是彝族民众万物有灵和其它本土信仰的产物,一则为毕摩仪式提供考据性,增强仪式效力,二则主要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毕摩仪式中,具有显著的功利性、信仰性。
二是原始性
彝族毕摩绘画以内心观照之法,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仿自然万物之像,重在突出“骨”架,强调心灵观照,画面中突出“线条”的运用和单纯的色彩,追求平面和装饰性的效果,具有原始性。
三是独特性
毕摩绘画变形、怪诞、神秘、空灵、断裂、残缺乃至“丑”等不完美的范畴,这种拙稚古朴、浑然天成、神秘而率真、生硬但又富力感的绘画形式,透出一种独特的民族韵律与节奏的美。
四是书画合一性。毕摩绘画时时处处体现着“书画合一”的古老传统,凡画必配有文字,以文释图随处可见,且在许多图画中,表现出“亦画亦字”的特征。
毕摩绘画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以大小凉山为分布重点。在大小凉山范围内又以美姑、昭觉、布拖等彝区为代表。
毕摩通常以竹、木削制成笔,蘸沾牲血调锅烟灰制成的墨汁,在纸上或木板上进行绘画,且不打草稿,凝神定气,一气呵成,不加雕琢。
毕摩早期的绘画工具极为原始简单,即就地取材,用墨石、红土当墨,用松尖作笔,绘制在羊皮、丝绸、布帛及土纸上,后来发明用燕毛作笔,用木叶当纸。画笔有自削的竹签、棕桐叶柄、细树枝和草茎,或用鸡翅、羽毛、绵羊毛和山羊毛制作而成。颜料也是俯拾即得的一些矿石土、锅烟灰、动物血、猪胆汁、赤土等,近代才使用毛笔、墨汁。毕摩常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颜料在兽皮、树叶、地面、岩壁上绘制出一幅幅规格大小不一的日月星辰、山川人物、动物植物等图画。
历史价值
毕摩绘画对于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发生、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绘画与文字各自演进,文字系统从原初的象形发展到了指事、会意等完备的“六书体系”,而毕摩绘画艺术始终保留着最初时代的面貌,对于见证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文化价值
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仪式传承于彝族毕摩群体中,又通过仪式的方式传播于彝族民间,拥有广泛的接受群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毕摩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艺术价值
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观物取象”法,直指精神之“骨”的方式,体现出的拙稚古朴、浑然天成的韵味,正是这种神秘而率真、生硬但又富力感的绘画形式,透出的韵律与节奏,体现出远古人类可贵的探索精神,铸就了彝族民众的独特的审美世界,以其特别的格调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别是“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了远古艺术文明的借鉴。
社会价值
毕摩绘画是联结彝民族成员间民族认同、心理认同的主要纽带,对于民族自信力与情感的培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供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