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eb30f2442a7d93361cde397a34bd11372f001e8.webp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挑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尤为普遍。

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d000baa1cd11728b6beb298dc2fcc3cec2fd2c5e.webp

史载,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最初产品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农家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全国解放后黄梅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普查黄梅挑花作品,搜集了一千多件明清两代诸如头巾、抹腰、围猎之类的作品,由黄梅县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余娼青先生编辑成一部图文并茂的《黄枷桃花志》。古代黄梅挑花幸存实物年代最早的一件距今有550余年的历史。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梅县南部长江边系山发据一座明代嘉靖41年的古墓。墓中女,尸头上搭的一条方巾,上面就有黄梅挑花,因年代久远腐烂严重,这方珍贵的头巾最终没能保存下来,但当年黄梅县文化馆干部余绍青拍有照片资料。照片在县文化馆保存了十多年,可惜“文革”时被红卫兵“抄掉”了。

3ac79f3df8dcd1001515dc3f718b4710b9122f26.webp

从世代黄梅挑花艺人口传心授的黄梅挑花史分析,黄梅挑花起源与黄梅南部长江冲积平原上盛产棉花紧密相连。今天,黄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有百里棉乡之称,其棉花生历史十分悠久。由于这里的棉花产量大、棉质好(纤维长),黄梅梅乡妇女便用土织布机自纺棉纱自织布,这种,布被称作大布,染成青色后称为元青布。一开始,妇女们将这种布剪成两尺见方的方巾搭在头上,或走亲访友或下地干活,用于遮阳揩汗,称之为头巾,后来爱美的妇女们发现板色的头巾不好看,便试着在上面挑制花纹以装饰,而有花纹图案的头巾确实比板色头巾好看多了,受此启动,她们便将挑花花纹移植到其他装饰物上去了,久而久之,挑花制品便首先在黄梅农家妇女中流行开来。

品种特色

622762d0f703918f54f63f96523d269759eec443.webp

挑花多为实用品。民间挑花的品种主要有:门帘、帐帘、床沿、被面、荷包、头巾、手巾、枕巾、鞋、帽以及肚兜、褡裢、花带等。

外销商品的品种主要有:台布、盘托、餐巾、围裙、衬衫、靠垫、被套等。

民间挑花多取生动活泼的自然景物和吉祥图案为题材,如凤穿牡丹、双龙抢宝、莲莲(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鸳鸯戏荷、迎亲嫁女、福寿三多等。根据绣品装饰部位的不同要求,绣制团花、角花、折枝花和边条花等纹样。

各地域、各民族因风尚习俗不同,挑花各具特色。

314e251f95cad1c8e275bd567f3e6709c83d51f0.webp

四川郫县、茂汶挑花素雅古朴,图案及针法多变化,装饰性强;湖南挑花喜在深蓝黑的土布上挑绣五彩缤纷的吉祥纹样,格调明快热烈、秀丽丰满;湖南隆回的瑶族挑花,形象古朴,精巧细密,花里套花,独具一格;安徽合肥和望江挑花多采用铺花和纤花针法,严谨细致,以工整见长;陕西挑花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北京挑花多表现名胜古迹和古代建筑;温州和上海挑花以花卉和几何图案为主。工艺纯熟的民间挑花艺人可以不描图稿,手追心授,组织图案。

现代挑花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多种纤维织物为面料,使用棉、麻、丝、毛等各种质地的绣线,并吸收其他刺绣和花边、编结、补花等工艺的特长,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工艺

562c11dfa9ec8a139a5b442afc03918fa1ecc0b3.webp

挑花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在同一产品上有挑有绣有补。挑花的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经过巧妇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窗帘、手帕桌布、挎包、衣服、虎头鞋、猫头鞋、背囊等用品上增添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挑花严格按照底布的经纬纹理数丝而绣,其针法以十字挑针为主,每针拉一对角线,两针架成一个斜“十”字,组成基本单位,并以此组合各种纹样。十字挑针只求正面纹样的完整,反面针迹为直线排列。除十字挑针外,还有密针铺花,即紧密铺线,形成的纹样正反两面相同而黑白互变;单针纤花,即单线纹样,正反纹样完全相同。

代表流派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5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隆回花瑶挑花

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和麻塘山乡,共有七千余人。花瑶挑花美轮美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绝品。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

     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1

望江挑花是流传在望江县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源于唐代,用麻与发为材料,制作祭祀供品。至晚唐始用本地棉花为原料制作,用于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溆浦花瑶挑花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12000余人,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的溆浦和隆回接壤处,海拔13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作时,花瑶妇女以靛青色土布为载体,用挑花针通过数针法,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入其中,制作而成。花瑶妇女们从小学习挑花,用以制作终身的服饰。

     罗泾十字挑花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兴化青布挑花

在兴化,很早就有姑娘家一懂事就跟着家中妈妈、奶奶,门上婶婶、大妈,亲戚中的姨娘、姑妈之类,学做针线的传统习惯。这针线一拿上手,就丢不开了,并且要一直做到姑娘出嫁。

青布挑花从技法上讲,它不同于一般的刺绣。一般而言,刺绣注重的是“绣”,而青布挑花注重的是“挑”。青布挑花,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等,其图案有近40种之多。

传承意义

苗族挑花

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生存地域的局限性,花瑶挑花取代了文字成为了记录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我国民间艺术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世界遗产中的一支独秀。花瑶挑花的装饰意味深厚,形象简练夸张,同时又富有传神的真趣。它以精简的构图和多变的挑花手法,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本民族人民热爱自然的情怀一一展现在服饰之中。花瑶挑花融合了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创造出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风格。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怀目光正向民族文化投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茶地展开。花瑶挑花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底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为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