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电影《长津湖》:震撼人心的战争巨制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1-10-11 08:41:56

  电影《长津湖》——

  震撼人心的战争巨制

  ■王树增  


  在万众期盼中,电影《长津湖》终于上映。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具有史诗品格的战争题材作品。

  影片开始于一场战争的结束:解放军连长伍千里,捧着牺牲的哥哥伍百里的骨灰罐,从硝烟散尽的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回家了。他望着故乡葱郁的山林、潺潺的流水,露出男儿的温存一笑。他在父母面前跪下说仗打完了,往后好日子来了。

  话音未落,部队的紧急命令到达:立即归队。

  连长伍千里再次面临的这场战争,爆发的地点在朝鲜。

  朝鲜战争爆发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与作为战争主要对手的美国相比,无论国力和军力,中国都相差悬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土没有遭到战火影响的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经济和军事能力。当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西方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百分之七十。当时的美国拥有世界上研发能力最强的科技团队和世界上群体最庞大、水准最高的科技人才。在强大的国力支持下,美国还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美国军队也被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作战舰队,除了数量庞大的常规舰艇之外,仅航空母舰的数量和总吨位便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美国空军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作战机群,作战飞机不但种类齐全且性能最为先进;美国陆军各类现代化装备种类繁多而齐全,轻重武器的火力配备居世界各国陆军之首;美国军队拥有最完备的现代化后勤保障系统。没有人怀疑美国军队有在全球任何一个战场、应对任何对手的作战中取得胜利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上站立起来。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这个崭新的国家甚至还没有完全解放它的全部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在向广袤国土的西南和西北挺进。百年来的旧中国积贫积弱。战争爆发时,新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按照当时的汇率换算成美元,还不及美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尾数。新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业制造能力,不要说飞机、坦克和舰船,甚至连自行车都不能制造。本来就处在几乎原始耕种状态的农业生产更是一片凋零。以战争缴获为最主要武器来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使用大刀长矛作战的红军时期发展而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但不要说空军、海军等军种尚在初创,就陆军的装备而言,一个军的火炮数量尚不及美国一个师的一半,且多数火炮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旧式火炮。新中国的军队依旧是一支由“小米加步枪”装备起来的军队,而且“小米”的供应并不十分充足,“步枪”也是由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枪支组成。

  然而,朝鲜战争的结局是:美军战败。

  电影《长津湖》以其宏大叙事,为我们宣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催生出的珍稀之果。文明悠久的中华民族百年来饱受欺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争取民族复兴和民族尊严,始终怀揣着一个伟大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中华民族能够以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崭新面貌,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漫长艰苦的战斗历程中,每一个历史关头都是绝处逢生而柳暗花明,都是险关重重而步履从容,始终处于物质劣势而不屈不挠,处于水火之中而初心不改,无论怎样苦难坎坷,都不曾抛弃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贫苦大众使用简陋的武器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争,已经成为举世不争的奇迹。因此,当朝鲜战争猝然来临之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固和保卫人民过和平幸福生活的权力,中国人民投入了战斗,这种毅然决然正是来自对实现梦想的执着。

  电影《长津湖》以逼真的场面展示了那一伟大时刻:列车轰鸣,青年踊跃,士气激昂,摩拳擦掌,这个民族团结得如同一个人,意志坚定得如同一座山。该片再次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尊严是斗争来的,不是乞求来的。在迷蒙的冰雪之中和即将付出生命的最后时刻,志愿军官兵面向祖国的方向致敬,用沙哑但真诚的声音高喊:“祖国万岁!”那一刻,我们真正懂得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胜利之后所说的那句话的深刻含义:“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的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但是,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日,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关系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正在经受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懂得,奋斗之路必定会充满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葆有共产党人的坚韧定力,葆有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时代精神,葆有志愿军官兵给我们的敢打必胜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不畏强敌,勇于战斗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意志,如同当年志愿军官兵一样充满自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中华民族对梦想的追求,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电影《长津湖》用细腻生动的人物刻画,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崇尚的英雄主义。《长津湖》中有一个细节被不断地重复:每一次冲锋之前,七连都点一次名,而自从七连组建时起,在漫长的战斗岁月中牺牲的官兵依旧在名册中,以至七连官兵名册上的人数竟然有数百人之多。这个细节的象征意义在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用鲜血与生命铸成的英雄谱。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参战国家最多、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而战争的主体是最普通士兵。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上百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进行了感天动地的殊死战斗。《长津湖》让我们身临其境:他们曾经穿着单衣埋伏在冰天雪地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经一拨接一拨地跨过倒下战友的遗体继续冲锋,直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们曾经用肉体滚过雷区,为冲锋的大部队开路。一个志愿军连队,为了伏击敌人,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以至于全体冻成了冰雕群像,令他们的敌人都肃然起敬——所有这些普通士兵正值青春年华,他们顶天立地,他们令对手闻风丧胆。

  这些倒下的英雄好汉都是中国最普通的战士。从红军时期起,这些普通战士就有一个朴素的理想:铲平人间的不公,过上人人平等的好日子。朝鲜战争的国家动员令只有四个字:保家卫国——为了分得的土地不再失去,为了爹娘和孩子不再受苦受难,为了一条大河两岸的稻花永远飘香,他们粉身碎骨,在所不辞。《长津湖》中的一句台词是他们真实朴素的愿望:“我们这一代把仗打完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仗了”——正因为中华民族有如此优秀的儿女,以及由这些优秀儿女组成的军队前赴后继,我们的国家才得以赢得持续的和平和建设的宝贵时光,我们这些后人才得以享有安宁和尊严。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和往事中的前辈们血脉相连,和他们一同记载在同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我们生死相依。因此,我们将永远祭奠他们的英灵,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他们的精神高高托举。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岁月里,全体中国人民为了战争的胜利奉献着他们的一切:他们节衣缩食,就为给自己的军队多提供一颗子弹或一发炮弹;他们努力生产,增强着国家抵抗外辱的实力。和解放战争中支前一样,人民集资捐献的物资,从作战飞机到裹伤的纱布,那些少先队员们自己制作寄往前线的、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卡,在前线官兵的手中也比生命还要宝贵。如同《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伍千里和伍万里的父母一样,无数普通中国百姓,把自己的儿女献出来,儿女牺牲了,他们哭一场,把光荣牌高高挂在门楣上;儿女伤残了,在他们的搀扶下,乐观面对着崭新的生活。那是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中国人民对新生政权的信任与热爱,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渴望,在世界政治史上极其罕见。中国共产党人自创建之初起,就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依靠人民,只有为了人民,才是不可战胜的法宝。《长津湖》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中止中国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伟大事业。

  《长津湖》的意义已经超出一部影片的范畴。它弘扬的是为了国家安宁和民族尊严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敌、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正义慷慨以赴的国际主义精神。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霸权,仗就没打完。我们仍旧要保持对英雄荣耀的渴望,随时准备为民族尊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英勇作战。我们坚信:只要心中的梦想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为电影《长津湖》历史顾问、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抗美援朝》)

  专家视点

  张宏(中国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这部影片的历史意义更在当下。这是彰显我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部精品力作!

  汪守德(著名评论家):

  《长津湖》磅礴、厚重,是向志愿军先烈致敬的作品。这部片子武戏好,文戏也好。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所表达的人文主题,该片都有深刻诠释。这部片子应该成为我们的新起点,让我们中国的战争题材电影成为可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站得稳、叫得响的影片。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的观众,我觉得历史再现不难,难就难在艺术提炼上。作为故事片,该片达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袁新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这部片子有明显的史诗气质。这是一部书写正史、歌颂正义、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力作。战火硝烟、枪林弹雨等特效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但更令人震撼的是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品格!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部主任):

  我的祖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的父亲从湖南到了鸭绿江边,突发阑尾炎没过江。身为志愿军后人,每次看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我都流泪。《长津湖》对我冲击力最大的,是整个的类型化呈现和镜头语言,影片还做到了战争的宏大叙事与人物塑造、道具运用的细腻结合。

  (王久力整理)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崇高礼赞

  ■詹庆生

  电影《长津湖》将宏大历史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多角度、多维度诠释了家国情怀,并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

  《长津湖》同时也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推到了一个新高点。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电影在内,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短短两年内已达12部之多。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创作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作为第一部展现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长津湖》填补了一个题材空白。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凭借钢铁意志和顽强战斗精神,击败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首登银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长津湖》是迄今公映的第一部文献记录式全景叙事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

  《长津湖》建构了由高层决策指挥的宏大叙事线、基层连队官兵的微观叙事线、美军视角的他者叙事线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追溯了抗美援朝的缘起与决策,展现了长津湖之战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描绘了一段壮丽的历史画卷。影片尝试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回顾历史,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为胜利者的叙事高度和文化自信。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与雷公、余从戎、平河等战友用热血与生命保家卫国,兄弟情、战友情感人至深。本片重现了他们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七连指导员梅生在已退伍的情况下,骑车50多公里重返部队参战。雷公告诉伍万里,“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毛岸英向彭德怀主动请缨,毛泽东将儿子送上战场,而岸英最终在敌机轰炸中牺牲。这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都是共和国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长津湖》艺术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老兵雷公壮烈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壮歌。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还与电视剧《士兵突击》有关联。《士兵突击》中,伍六一向许三多讲述的那个“九死一生”的抗美援朝故事,正是《长津湖》中第七穿插连的长津湖战史,“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典名句也找到了源头。编号677的新兵伍万里与编号4956的新兵许三多之间的关联,不仅是英雄钢七连的传承,也是中国军队伟大的精神传承。

  中国曾经历过无数激烈残酷的战争,人们对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深刻思想内蕴、精湛艺术品质和精良制作水准,可与世界同类题材比肩的战争电影,一直充满期待。影片《长津湖》中,真实历史涉及的战斗样式,穿插、冲锋、肉搏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再现。不仅如此,影片对战争进程和场面的再现,都极尽所能地使用了丰富的视听语言,呈现出的是与观众期待相契合的战争大片应有的品质。

  《长津湖》在主题、艺术、技术层面都是值得称道的。未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创作,仍然要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更具深度的战争观念表达,丰富历史叙事的多样性,继续借鉴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成果,吸收世界优秀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有益经验,不断创新拓展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美学范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精品之作。

  从《上甘岭》到《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始终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崇高美学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长津湖》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

  《长津湖》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崇高礼赞。抗美援朝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存!

  (作者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


作者:王树增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