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多年,已成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关键力量。无论是在马里、刚果(金)等任务区,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维和军人始终牢记履行大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为战乱冲突地区的人们带去和平与希望
中国首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
“和平之鹰”再出征
褚志勤
2019年8月20日清晨,阴雨连绵的天气,却丝毫抵挡不住我们出征的热情,“蓝盔雄鹰、履行使命,我将无我、不负祖国”的铮铮誓言响彻云霄。我们登上伊尔—76运输机,向前来送行的首长和战友挥手告别,大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中国第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由第82集团军某陆航旅抽组而成,140名官兵为了和平,万里远行……
两年多时间,我们先后在达尔富尔和阿卜耶伊执行维和任务,经历了苏丹政府更迭、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开辟新任务区的考验和挑战,全体官兵连续两次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和平荣誉勋章”。
“维和就是上战场、升空就是去战斗”,任务区空中运输和国内飞行训练有所不同,除需考虑气象、高度、环境等因素外,还要面临规避武装力量、应对极端天气、处置突发情况等问题。
2019年10月17日,在前往扎林盖接运重伤的埃及维和警察途中,我机组注意到山区天色渐暗,有风雨欲来之势,于是商定要加快任务进程,争取在积雨云形成前返航。在接到伤员、办完手续升空后,我们发现云层聚集速度比预想要快得多,航线前方和侧方不远处都出现了雨幡。怎么办?是返航还是继续执行任务?返回扎林盖,紧急救治面临延误,继续飞行,又有一定的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任务就是命令。我迅疾命令副驾驶打开气象雷达,探明航路前方云量情况,发现一条可以通过的狭窄云缝后,便开始了紧张的改航计算。南侧是禁飞区,北侧是迈拉山,我一边在副驾驶帮助下谨慎修正航向,一边观察云缝情况,同时还在无线电中通播着改航信息。直升机在“一线天”的云缝中摸索航行,突然云层聚拢、云缝消失,直升机瞬间遇到一股强烈的阵雨,风挡上雨点密布,雨刷根本不起作用。我立即让副驾驶转入内舱观察仪表参数,协同控制直升机状态。15分钟后,直升机终于冲出云层,法希尔机场遥望可见。看着伤员被顺利抬上救护车,陪护人员向机组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雨后的阳光是如此亲切与温暖。
在达尔富尔执行任务期间,直升机分队先后复飞开辟任务点19个,航线总里程达3598公里,圆满完成要员专机运输、紧急医疗后送、陌生地域勘察、客货投递运输等任务90余次,运送人员1195人次、货物40余吨,被评为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简称联非达团)各项维和工作的“标杆团队”,全体官兵于2020年10月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2559号决议,联非达团于2020年12月31日结束任务。至此,联非达团有效完成了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长达13年的维和行动。就在这时,我们接到了新的命令,原地抽组中国首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即刻启动开辟新任务区。
联合国设立维和力量,目的是防止当地出现军事力量对弈。听到消息后,大家纷纷递交请战书,志愿开赴新任务区继续执行维和任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一封封按着红手印的请战书递交到手中时,我的眼圈红了。眼前是战火,身后是祖国,新组建任务分队86名官兵誓为祖国争荣誉的决心不断感动着我。
重整行囊再出征,换羽启程赴新区。转隶期间正值高温雨季,大家一起激情满满打地铺、吃干粮,完成法希尔营区拆除。历时百日、跋涉千里,集智攻关、破险克难,通过空转、空运、陆运3种方式,86人、2架直升机、40台装备、86个集装箱终于抵达阿卜耶伊。来不及任何调整,即刻投入新任务区建设,75名中共党员积极受领任务,建房铺路、埋管架线,安营扎寨、备勤备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终于在抵达后装备核查中高标准一次性通过。2021年8月,恰逢分队官兵出征两周年之际,全体官兵再次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31年,像这样轮换、裁撤、转隶再部署任务同时落在一支维和航空分队肩上尚属首次。86名官兵辗转2个任务区,连续获得2枚“和平荣誉勋章”,史无前例。历时两年、横跨三载,我们创造了海外连续执行维和任务时间最长的纪录。作为阿卜耶伊地区首支中国维和力量,新任务区成功开辟,拓展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地域范围,有效检验了军队遂行海外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我为能够亲身参与这一重大行动感到无比自豪。
和平担当源于和平基因。我们之所以能够以国之名义守卫世界和平,为国之荣耀敢闯枪林弹雨,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代代传承的奋斗精神给予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在非洲的艰苦与欢乐、血汗与收获,都将成为我们毕生的财富和回忆,凝结在胸前夺目的党徽和闪耀的“和平荣誉勋章”中。在一代代维和军人的接续奋斗中,中国爱好和平的声音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响亮。
(作者为中国首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队长,郝兆建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第二十四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
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员和维和军人的身份
张 珉
2020年9月,中国西藏军区首次抽组力量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我们一行43人组成中国第二十四批赴刚果(金)医疗分队,部署至任务区。彼时的刚果(金)疫情肆虐,不仅饱受埃博拉、疟疾等传染病危害,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也在不断攀升,摆在大家面前的困难和安全风险前所未有。担负起任务区多国4000余名维和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新冠核酸检测、新冠肺炎病例筛查和新冠疫苗接种等任务,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从接手任务区布卡武中国二级医院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坚持二级防护接诊,灵活运用国内成熟的抗疫经验。队员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戎装穿在防护服下,蓝盔换成了防护面罩,每天接诊下来,衣服被汗水一遍又一遍浸湿。虽然身体和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但每个人都在坚守,全力保障各国维和人员生命健康。
然而,开始时,我们的工作却遇到了“阻碍”。当时有患者反映“中国二级医院接诊防护过度”,对于我们在疫情防控期间采用二级防护标准进行分诊、接诊的做法并不理解。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为医疗分队的党支部书记,我迅速召集医疗分队支委开会研究,决定一方面主动与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解释和沟通,向上级医疗部门主动说明二级防护接诊的必要性,在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简称联刚稳定团)组织的各类学术讨论会上介绍中国成功抗疫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想办法改造增设独立的隔离接诊区,让患者能够有更好的就诊体验。
我们从仓库中找到几顶备用的野战帐篷,利用带来的一些物资,几天时间加班加点在医院门口搭建起近80平方米的独立接诊区,其中划分了更衣区、就诊等待区、诊区等。虽然诊疗器械、物资等较为有限,但基本满足了疫情防控中我们日常的接诊需要。
逐渐地,患者对我们接诊过程中采取的二级防护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表达了理解和支持,前来就诊的患者也没有发生过交叉感染病例,联刚稳定团各级领导多次来医院检查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做法和成果表示赞许,认为“中国二级医院的防护接诊工作是完全符合疫情防控需要的,无论对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是最好的保护”。
任务一项接着一项,挑战一个接着一个。2020年10月26日,联合国作出在全球维和任务区增加18个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决定,我们迅速反应并完成任务。
起初,在建设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要求上,任务区上级部门的意见是“核酸检测设备已就位,找一个房间和一张桌子就可以开展检测工作了”。对此,我们提出建立专门核酸检测实验室,要避免交叉感染、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和检测人员安全。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完备的实验室,面临着诸多困难。
我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对联合国新冠核酸检测标准操作手册和国内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标准等展开研究,并与国内军事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专家远程视频连线讨论实验室建设安全性,做足功课。经过一番努力,一个功能齐备、布局科学合理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最终落成。
12月12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办公室主任布莱特来到中国二级医院,视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和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这标志着该实验室正式移交我维和医疗分队使用管理。
投入使用至今,该实验室为任务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上级医疗主管也专程来到医疗分队,对大家的工作表示了肯定——“中国军医,非常棒!”
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医疗分队党支部都拧成一股绳,党员冲锋在前,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检验技师罗杰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分子生物学操作项目;骨科医生贺焱林克服困难完成了一次次手术……不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看到联合国维和人员在接受诊疗后竖起大拇指,看到当地孩子们在接受医疗救助后露出纯真笑容,我知道,我们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员和维和军人的身份。
在联刚稳定团南战区维和部队联合授勋仪式上,联刚稳定团司令马科斯·德萨·阿方索·科斯塔中将评价:“中国医疗分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条件下,坚持为维和分队官兵提供亲切专业的医疗服务,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最佳的职业风貌。”
从雪域高原到刚果河畔,我们发扬中国共产党员不畏牺牲、勇担重任、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直面疫情和当地不稳定形势,把中国抗击疫情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到维和一线,以仁心仁术守护各国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为中国第二十四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队长,彭毅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维和参谋军官
确保维和行动顺利进行
勾焕蕾
1990年4月,我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30多年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如今每年约有90名维和军事专业人员,在马里、南苏丹、刚果(金)等危险战乱国家以及纽约联合国总部担任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和合同制军官,主要负责巡逻观察、监督停火、联络谈判、行动指挥、组织计划等任务。我们踏上维和之路,既是为了人类和平而坚守,也是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020年3月6日,继3年前赴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后,我肩负着使命感和荣誉感,再次走向维和一线,前往西非马里。马里靠近撒哈拉沙漠,天气酷热,常常黄沙漫天。这里武装冲突和恐怖袭击频发,2013年以来,247名联合国维和人员在这里殉职。今年以来,恐怖分子对坚守在吉达尔地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发动恐怖袭击多达13次,造成7名维和人员牺牲,66人受伤。在马里,中国维和警卫、工兵、医疗分队坚守一线,分别承担着安全保卫、工程建设、医疗保障等任务,维和参谋军官这一群体则主要在任务区各级司令部执行组织计划和行动指挥任务等,确保维和行动顺利进行。
目前,部署在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简称联马团)的中国参谋军官共有13人,工作涉及人事、作战、训练、工程等不同岗位。初到任务区,为了尽快融入司令部工作,大家一方面学习前辈留下的经验,恶补知识、熟悉流程;另一方面,面对司令部全英文工作环境,大家加班加点学英语练口语,加强对外交往能力。
2020年3月25日,马里首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月,联马团也出现确诊病例。当时司令部内防疫措施仅限于要求洗手和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为将国内有效的防疫经验与驻地分享,我提出成立军事部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小组的建议,并获得采纳。从要求军事人员全员佩戴口罩、开展疫情防控方法宣传,到在任务区军事司令部和战区部队建立疫情汇报制度、做好密接情况跟踪与统计,再到研究制定隔离病房建设等,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遇到过不理解,但也收获了成效。6个月后,1.3万余人的任务区实现确诊病例清零,战胜了首轮疫情,最大限度保证了作战能力。
初心不忘,使命必达。参谋军官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在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爱好和平的声音。正是这种使命感让大家化压力为动力,勇于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为维和行动积极贡献力量。
在距离马里首都400公里外的东部重镇加奥,我的同事李云钢任联马团东战区训练处首席参谋军官。每年7月至9月是马里的雨季,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后勤运输,特别是渡河转运后勤补给物资时极易受到恐怖袭击。为了做到训练与实战相结合,李云钢组织工兵部队在营区内挖了一条深沟,注入及膝深的水模拟河流,然后对渡河战术动作进行讲解,包括安全警戒、车队编组、危险处置等。这一渡河训练方法受到了联马团总司令的表扬。
张伟是东战区医疗处一名参谋军官,主要负责协调战区作战行动中的伤员转运和医疗后送等任务。一年多来,他随身携带无线电手台,有任何突发情况,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处置。他总说“人命关天,由不得半点马虎”。今年6月1日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将熟睡中的张伟惊醒。据了解,德国维和部队作战小分队遭受恐怖分子自杀式炸弹袭击,导致6人受伤,急需转运。张伟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救治程序,联系作战指挥中心,协调直升机赶赴事发地点,并通知中国二级医院马上准备接诊,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
大家在各自岗位上严谨细致、兢兢业业开展工作,积极推动司令部各项职能有效运转。维和任期是短暂的,我从担任负责训练的司令部战备处处长到负责人事训练评估的副参谋长,既是成长的过程,也是难忘的经历。30多年来,维护和平的接力棒在一批批中国军人手中传递,为冲突地区的人们带去信心和力量,播撒着和平的希望。
(作者为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司令部原副参谋长,本报记者陈尚文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