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临津江

突破临津江

临津江战斗是将战线从鸭绿江推进到"三八线"的关键一役,拉开了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序幕。这次战役是在朝战场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炮兵,兵行险招,出奇制胜,创造了战术上的奇迹。第39军116师仅用11分钟就将敌防线突破,进而向敌纵深推进100多公里,成为志愿军作战纵深最远的一个师。

  临津江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是汉江的支流。它穿过“三八线”折回西南,中游一段横泻在“三八线”上,时值寒冬,冰雪堆积深厚,南岸均为天然峭壁不便攀登,韩国第1步兵师凭借临津江天险,构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然而,第39军116师偏偏选择此处作为渡江突破口,于1950年12月31日傍晚,仅用11分钟即突破敌军的江岸防线,胜利完成了突破任务,为第三次战役胜利打下了基础,粉碎了敌人整军再战以逸待劳的企图。

  临津江之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师级江河进攻战,充分体现了我军的战略战术特点和指挥艺术,使得本来可能成为"强弩之末"的野战攻坚行动,变成了一部跨江奇袭的经典之作。116师的突破战斗得到各方面好评,志愿军副司令陈庚在战斗报告中将其总结为“三险三奇”,刘伯承元帅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课堂上将其评为“满分战例”。总参谋部和军事学院后来出版了《第116师高浪浦里东南地区进攻战斗总结》,将此次战斗作为师进攻的典型战例,供院校和部队学习研究。

  战斗数据统计——

  116师伤亡人数:参战9840人、伤590人、亡122人、伤亡合计712人、战斗减员率7.24%;

  116师战绩统计:毙伤美军15人、韩国军队793人、俘虏美军5人、韩国军队236人;

  缴获机关炮5门、无后座力炮7门、81毫米迫击炮8门、106.7毫米化学迫击炮6门、57毫米防坦克炮6门、60毫米迫击炮9门;缴获卡宾枪19支、自动步枪242支、轻机枪19挺、重机枪9挺、缴获火箭筒13具、汽车4台。

一次势在必行的进击:越过“三八线”

△志愿军某部开赴“三八线”。 图源:中国军网

△志愿军某炮兵分队向“三八线”进发。图源:中国军网

  经过第一、二次战役,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遭到沉重打击被迫退至“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企图利用“三八线”既设阵地实施防御,休养生息,以利再战。刚刚取得重大胜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经过两次战役,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几万人,急需休整、补充。然而美军每天出动近千架次飞机对“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供应线轮番轰炸,大部车辆被炸,粮、弹、被服靠夜间突击抢运,不能按时供应。

  战场情况发生变化,敌人已由进攻转入防御,志愿军的战略战术也必须转变。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攻坚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部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公里停止进行休整,让敌人先占领“三八线”,准备明春再战,歼灭敌人的主力。 

  彭德怀把对当前形势的估计及志愿军下步行动的意见,于12月8日电告毛泽东。就在这个时候,以印度为代表13个国家向中国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印度等13国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总理周恩来针对这个提案明确指出:“美军既已过了三八线,因此三八线已被麦克阿瑟破坏而不复存在。”周恩来的意思很明确,中国军队绝不会宣布不会越过三八线。12月13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回电中通报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国际形势,明确指出“要越过三八线”。 

  彭德怀收到毛泽东的回电后,立即召集志司其它首长紧急讨论。从军事上讲,志愿军入朝才一个多月。已连续打了两个战役,西线6个军已相当疲劳;东线第9兵团人员、弹药、粮食得不到及时补充。况且,第二次战役后期敌人虽然逃得快,但有生力量的损失并不大,其主力大都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敌人的大踏步撤退,并不完全意味着彻底的失败,从战争常识上看,美军的撤退一是因为他们在“三八线”以北的平原无险可守;二是美军需要补充,需要迅速脱离接触,依托“三八线”以南的既设阵地进行整顿。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去进攻,绝对有诸多的不利。但是,从政治上讲,志愿军停止在“三八线”以北,正合美、英的意图,他们正想利用三八线阻止我军前进.争取喘息时间,进一步加强其军事力量,以利下一步行动。

  从军事上考虑马上打不好,从政治上考虑马上打好,二者距离很大。政治决定军事,经过反复研究,彭德怀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集中志愿军六个军,在人民军三个军团的协同下,突破敌人在“三八线”的既设阵地防线,寻机歼敌,后再进行休整,准备春季攻势。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战役的发起时间被定为1950年除夕——12月31日17时。

  12月27日前,志愿军六个军(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军)和人民军三个军团(第1、第2、第5军团)共30余万人(其中志愿军23万人)在战役发起前一周开始秘密占领进攻出发阵地。第二次战役后,我志愿军的还没有得到及时整补,后勤补给在美军空袭下十分困难。这时部队仅勉强补充了弹药,国内运粮仅能满足部队最低需求的1/4,靠朝鲜政府发动群众借粮给志愿军,才解决了一时之需。各部队战斗人员的缺额,靠抽调勤杂人员补充。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次战役确实是一次冒险,志愿军只有一次机会:如果战役进程迟滞或者有较大反复,消耗了仅有的物资储备后,在从临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志愿军反倒可能会因为粮弹不继无法抗击敌人的反攻,战局也有可能发生逆转。而赢得这一战的关键,就是部队要迅速克服临津江等天险,快速插入敌军纵深,不给对手组织反击的机会。

一个防不胜防的预感:中朝新攻势

△视察前线的美军将领,右一为麦克阿瑟,中间的是李奇微。图源:中华网

△美军士兵在战友怀抱中哭诉。图源:中华网

  12月26日,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接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按照李奇微的回忆,当时他已经预感到中朝军队会在12月下旬发动一次新的攻势。

  此时,“联合国军”(包括韩国军队)在朝鲜总兵力为34万余人,一线兵力为五个军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20余万人,但敌军的士气已经降低至开战以来的最低点——经过接连两次战役的惨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仓皇退过了“三八线”后,失败悲观的情绪深深地笼罩着躲在工事里的所有的“联合国军”士兵。

  12月底,这支“张皇失措的军队”根据李奇微的要求在朝鲜半岛纵深地区建立了五道防线,第一道就是西起临津江口,东至襄阳基本沿三八线的A防线。李奇微在第一道防线上展开韩军8个师,其中,驻守临津江南岸的敌守备部队为韩国第1步兵师。该师1950年6月战争爆发时即在临津江一带驻守,并且在初期的防御作战中有过一定表现,后因1950年10月19日率先进入平壤更加声名卓著。作为韩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第1师虽经第一、第二次战役打击,士气较低落,但其兵员装备在11月中旬在汉城都已基本补齐,兵员恢复到了8000人左右。

  临津江南岸均为天然峭壁,高约7-10米,不便攀登。江面宽100-150米不等,深约1-2米,土井渡河点已结冰,冰层厚约10-15厘米,但已被敌炮火打破。临津江南岸防御阵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已初具规模,经过上万名规模的劳工队施工加固,到12月下旬,该师已经在临津江南岸形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除沿江陡崖有一道连续堑壕外,各高地均构筑有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构成环形支撑点式防御。阵地前沿均有2-3道铁丝网,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纵深有交通壕和隐蔽部,以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构成直射、侧射的绵密火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冰层。

  韩国政府和“联合国军”都对临津江的天险和韩第1师寄予厚望,韩国1950年12月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夸耀了临津江的防御是“铜墙铁壁”、“不可逾越”。而极力想扳回自己声望的麦克阿瑟,则又一次大言不惭地表示:“这是关系到我们生命的重要战线”、“决不后退一步”!

  已经预感到中朝军队将发动新攻势的李奇微对第一道防线加强守备,勒令美军航空兵也每日出动,轮番侦察、轰炸、扫射江北前沿和纵深较大的村镇、交通枢纽、桥梁、制高点,尤其对高浪浦里以北高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为了防止志愿军夜间展开突袭,美军和韩国军队在每日18时以后,交替使用照明弹、照明雷、夜航机和探照灯,对临津江以北浅近纵深实施监视。然而就在12月31日,志愿军突破临津江的当天,李奇微亲自乘飞机进行低空巡视,也未发现我军即将发动攻势的迹象。直到志愿军的炮火和冲锋号响起,他才如梦方醒。

一场万全准备的冒险:突破临津江

  战后,346团1连、4连和347团5连、7连荣获军授予的“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称号。图源:中华网

  志愿军渡过汉江后,围歼山区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图源:中国军网

  突破临津江,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之难,作为第三次战役的关键一环,这项艰巨任务被交由志愿军39军116师完成。116师是39军急先锋,陕北红军红26、27军的老底子,早在东北时就冠盖全军并极为好战,从建师以来每战必胜,战力卓越,战役战术质量无人能出其右,其师长汪洋是39军所有师长中惟一一位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此时的116师自进入抗美援朝战场以来,经过连续行军作战,实力较颠峰状态有所削弱:全师平均减员28%,其中步兵团减员30-38%。虽然在平壤经过短期休整,对人员、物资进行了调整补充,但物资方面尚未得到补充,主要靠取之于敌和就地筹措。临津江战斗时该师及加强部队总兵力为9840人,各种火炮86门,防坦克武器33门。

  在兵力兵器总体优势不大的情况下,临津江畔较量的关键,就首先落在了进攻的突然性和战前准备的充分程度上。为了实现志司迅速撕开敌临津江防线的意图,39军最先开始的,就是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12月11日,39军军长吴信泉命令116师师长汪洋,派348团提前两天,从平壤出发到九化里以南地区,执行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侦察任务。20日,全师主力经过急行军到达临律江北岸集结地域。师长汪洋、政委石瑛在听取了参谋长薛剑强和348团团长高克对先遣团的情况汇报后,命令各步兵团和师山炮营,在江北岸设立4个观察所,开始对当面之敌进行观察监视,要求日夜不间断地观察,随时将观察的情况登记上报师部。汪洋还亲自带领全师团以上指挥员到预定突破地段〔西起元堂里,东至石湖,共约65公里〕进行反复的、长时间的现地侦察、分析、对比,他强调“战前侦察工作要细致而细致,最大限度地减少战士的伤亡。”

战斗经过:11分钟即攻占敌人前沿阵地

△志愿军突破临津江。图源:中华网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师长汪洋通过电话下达了开始总攻的命令。先由炮兵群的86门火炮对敌前沿滩头阵地及防御纵深进行火力打击,在敌人地雷区、铁丝网中开出长40公尺、宽6至10公尺的两条步兵冲击通路。炮火准备进行到17时整,在20分钟的破坏射击中,摧毁了敌人地堡、火力点40余个。歼灭美军一个黑人防坦克炮兵连,炮弹命中率80%。

  17时零分,3分钟的炮火急袭射击开始,压制敌军火力各突击连障碍排除组利用炮火烟幕,迅速排除江北岸残存地雷。346团4连3班长张财书在部队已经发起冲锋的紧要关头,扫雷杆被炸碎,他冲入雷区,用手抓住弹雷索,拉响了最后一群地雷,以自己身负重伤的代价为冲锋部队打开了通路,后被记“一等功臣”。

  17时03分,汪洋命令发出冲锋讯号。千百个战士跃出堑壕,向临津江冲去。17时08分,左翼346团l、4连跑步通过封冻的江面,迅速消灭残存火力点内顽抗的敌人,胜利占领江南岸登陆场。17时14分,右翼347团5、7连,徒步涉过寒冷刺骨、水深及腰、100余公尺宽的临津江,攀上7高达10公尺的悬崖,攻占了敌人的前沿阵地。

  17时40分,347团和346团的突击营在炮火支援下,密切协同,相继攻克144.7高地和192高地,牢固地控制住南岸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13小时的激战,116师突入敌人纵深15公里,毙伤敌千余人,胜利完成突破任务。

  突破临津江,是一场志愿军建立在精确计算、万全准备基础上的冒险,战后志愿军陈赓副司令员将此战总结为“三险三奇”——突破口的位置选的险,但很奇;进攻出发阵地选得很险,但很奇;炮兵阵地选得那么近,很险,但很奇。事实上,在险与奇的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反复推演与万全准备。 

■三险三奇之突破口:选了易守难攻的地段

志愿军战士在破坏敌“三八线”上的铁丝网。图源:中国军网

  经过师长汪洋与团以上指挥员对元堂里到石湖全长约65公里的预定突破地点长时间反复观察、分析,认为整个预定突破地段按照地形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地形上看是各有利弊:西段元堂里至戊浦段,正是临津江的大转弯处,江岸向北弯曲,形成一个明显的突出部,使守敌防御侧翼暴露,江面宽江水浅,地势平缓,简直完全符合军事理论上江河进攻作战的理想选择,而且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就是从这一地段成功强渡临津江的。也正因为对进攻方有利条件如此明显,该地段为敌防御重点地区,投入防御力量也强,工事构筑也坚固。此外该地段两岸地形都很平缓,这既是有利的,也是不利因素,平坦的北岸不利于部队隐蔽,南岸平坦地形更为宽广,在敌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也不利于突破江防后继续向纵深发展。 

  而东段新岱至土井段,临津江向南弯曲,有利于敌两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锁,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10米左右难以攀爬的悬崖峭壁,整体易守难攻。然而,江北岸是小起伏地貌,还有几条大体上与临津江平行的自然沟,这些自然沟深约1.5米至1.7米不等,稍加改进就是部队隐蔽的绝好场所,而且纵深地势较高,田屯东北侧高地、芦谷里西侧高地、196.5高地均能俯瞰敌基本阵地,且有部分松林,便于兵力和物资器材的隐蔽配置。任何事情都具有辨证性,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利的自然条件反而使敌在该地段防御比较轻视,无论兵力还是工事都较西段薄弱。——116师经过认真研究,最后选定东段为突破地区。

  1955年秋,在全军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的将校级学员学习和研究典型战例时,来自39军的师团干部在讨论116师突破强渡临津江战例时,对突破口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且摆出了各种不同意见。院长刘伯承元帅听取了讨论情况,作了精辟的分析,最后他说:“39军这个突破口选得好,选得正确,应该给满分嘛!”

--·相关战前准备·

  南岸的高崖峭壁如何攀登上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如果部队在渡江后无法迅速控制悬崖顶端的韩军防御,那么在江面和河滩上的志愿军战士将成为敌军炮兵和空中火力的猎物。为此,汪洋一连三天趴在江岸前沿阵地,对悬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次进行仔细观察,终于发现这片悬崖并不是铁板一块,上面有很多大小长短不一的雨裂沟,而高低不等的雨裂沟无疑就是天然造就的“台阶”,完全可以为部队攀爬时所利用。116师随即组织各团进一步对悬崖进行观察研究,确定了4个突击连可以利用的4条攀爬通道,其中3条全部是由雨裂沟自然接力而成,最后1条则是利用敌取水时的小路,但是守敌对这条小路也是比较重视,不仅在小路两边布满地雷,只留下中间两三人并行的空隙,而且路上还浇水成冰,极大增加了攀爬困难。116师最后想出了对策,在总攻打响后集中迫击炮对小路进行密集轰击,一方面引爆路边地雷,一方面在冰面上炸出弹坑,为突击连开道。

  战前准备中,不仅团营连干部,甚至班排干部、战斗小组长都去江边看过地形,各自具体的攻击目标、突破路线、地形水深、悬崖情况、攀爬线路,全部都了解掌握清楚,还特意组织突击部队在类似地形上进行逼真的模拟训练。临战前,第一梯队团从班长到团长各级干部都进行整整三晚上的观察,以进一步熟悉地形敌情,做到每个战斗小组都清楚各自任务,甚至细致到了哪里架梯子,从哪里攀爬悬崖等。

三险三奇之出发阵地:选在敌人眼皮子底

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发起冲锋。图源:中华网

  取得突破胜利的关键是如何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部队,并保证进攻发起的突然性。汪洋根据解放战争中攻坚战的经验,对进攻出发阵地的地形反复观察,具体计算了工程量及所需人力和时间,决定提前三天抽调全师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力,投入构筑阵地的土工作业。在距敌150─300公尺,正面宽约2500公尺,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进攻阵地上.利用雨裂沟,突击构筑了可容纳7个步兵营,共316个简易掩蔽部(其中25个可容纳400-500人的伤员隐蔽部);在堑壕和交通壕内挖了3000多个防炮洞(每洞可容纳2-3人),构筑了18个营、团指挥所,可容纳各级指挥机关全部人员;50个弹药器材储备室.30余个掘开式的炮兵发射阵地,50余个带有掩盖的炮兵发射阵地。并将距阵地1000米内的电线、车辙印和稠密脚印等用白雪覆盖,交通壕内插上稻草,盖上一层薄雪,1950年12月28日晚,116师指挥所进至芦谷里西侧高地。30日,116师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24时前,全师部队进入屯田、戍滩浦、孟洞以南临津北岸冲击出发阵地。在约3.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隐蔽7个步兵营,6个山野炮兵营,8个团属炮兵连及师、团指挥机 构,计7500余人,80多门火炮。2个团隐蔽18小时之久,无一目标暴露。

--·相关战前准备·

  派出佯攻部队:派出348团(10天)与115师的344团(4天)在高浪浦里正面积极佯攻,让敌人误判志愿军在此作渡江准备。敌整日集中炮火、飞机,向高浪浦阵地猛烈攻击,但均被击退。前后14天的战斗,起到了牵制迷惑敌人,隐蔽主攻方向的作用(战后均立功 受奖)。此外,各团阵地前沿都组织了若干精干小分队,击退了敌人多次的武装侦察破坏活动,保障了进攻阵地的隐蔽和安全。

  严密的工程伪装:整个进攻阵地全构筑在地下,地面上不露一人一物,完全保持了自然地貌的原状。更巧的是,31日凌晨下了一场雪,整个江岸一片雪白,使116师阵地覆盖了一层天然伪装。师第一梯队距敌仅150-300公尺,敌军虽以航空兵终日低空盘旋侦察,刚接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军长的李奇微中将也亲自乘喷气式教练机在临津江北岸上空进行了观察,但均未发现志愿军迹象。

  严格的伪装纪律:如有暴露目标者,严惩不贷。明令对暴露目标或泄密者处以极刑,决不宽待。白天严禁人员、车马走动。隐蔽期间,各连炊事班利用民房挡好门窗,修散烟灶制作熟食,通过交通壕将熟饭、热汤送到各班。

  严格的检查督促:12月30日夜间,汪洋和第一梯队指挥员、参谋人员到阵地上检查隐蔽伪装执行情况。随时改进隐蔽伪装措施。准备期间,政委石瑛领导全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极大地激励了战员的战斗积极性和荣誉感。

三险三奇之炮兵阵地:距地300米抵近射击

炮兵掩护步兵前进。图源:中国军网

  炮兵火力掩护,是整个突破战斗的关键。战前,汪洋指定师炮兵营营长杜博为炮兵主任(为战时自行设置的编制),负责协助师组织指挥、计划协同全师的炮兵(共有各种火炮86门)使用。杜博受命之后,部署火炮在距敌300-500米处抵进射击,在总攻发起的时间:12月31日16时40分到17时,师、团炮兵群直接瞄射击,集中打开突破口;16时50分到17时03分,团、营迫击炮参加对敌铁丝网、地雷场集中射击,破坏敌人障碍物、地雷。为尖刀连开辟通路;17时到17时03分,对突破口进行3分钟的集中压制射击,保障4个步兵尖刀连发起冲击,渡江突破敌江防阵地;4个步兵尖刀连发起冲击的同时,师、团炮兵群开始进行3次拦阻射击,每次延伸100公尺,护送步兵冲击300公尺,支援步兵占领并巩固突破口阵地,同时压制敌人反冲击部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敌人的炮火较量常常是不对等的,我军很少在白天发动炮击。美军炮兵部队错误理解李奇微“夜晚收缩、白天反击”的命令,面对日落前开炮的志愿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在战役打响后,火炮数量7倍于我军的“联合国军”被志愿军炮兵部队打得抬不起头来。

--·相关战前准备·

  师团建立通讯联络组织、以保障战斗中联络畅通和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师团均开设1─2个步炮联合观察所,以昼间观察结合夜间抵近侦察和战斗侦察,不间断地掌握更新敌情。同时,346、347团派出两个连为配属的炮兵第26、45团修路,构筑发射阵地、工事和掩蔽部、以保证配属炮兵到达后能安全顺利进入阵地,迅速做好射击准备。为避开敌空中火力打击,总攻一周前,杜博连续校对日落时间和敌机飞离我阵地上空的时间。最后测定日落时间为17时03分,敌机飞离时间为16时40分,这中间的23分钟成为最佳炮火准备窗口——既是入夜前能见度较好的时段,有利于瞄准,又能避开敌机袭扰,有利于连续开火。炮兵部队又根据我军炮火数量和种类,精细测算各型火炮射击程序和时间。对敌前沿支撑点、纵深炮兵、各种火力发射点、明暗碉堡一一编号,具体分配给每一门火炮。战斗打响后,我军以低于预计的炮弹数量顺利完成炮火支援任务。

------------- -------------·*·-------------------------- 

  精测妙算方能以弱控强。虽然在装备和补给各种不足,116师为进击临津江提前所做的准备,可谓事无巨细,工作甚至细致到派人实际探察各处江水深度,有冰凌的江面还把冰凌带回来查验厚度。师长汪洋还发动群众采用“提问题,想办法”的方法讨论解决完成任务中可能的困难,想出用雨布改制成“水袜子”(一种徒涉工具,可耐浸15分钟)解决在徒涉时的防水问题;用鞋底绑草绳、梯子上绑草捆解决攀爬时的防滑问题;准备了大批门板和稻糠,以填补敌人炮火破坏冰面和坡面防滑;更从国内运来了一批猪油分发给士兵,让士兵们抹在腿和脚上防止冻伤。 

  △敌军在志愿军强大攻势的打击下,于2日开始全线溃退。39军令116师当晚出发,抓住议政府之敌、向汉城方向追击。图源:中华网

  △7日21时,348团进至“三七线”附近的水原。至此,第三次战役结束。116师向敌纵深推进100多公里,成为志愿军作战纵深最远的一个师。图源:中华网

  敌军临津江防线被突破以后,经志愿军和人民军两天一夜的穿插追击,1951年1月2日,汉城以东的南朝鲜军溃逃,使汉城地区的10余万“联合国军”处于被中朝部队从右翼实施深远包围,在汉江以北背水作战的危险境地,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就此下令放弃汉城。

  发现敌人全线撤退后,志愿军立即开始全线追击。由于敌军全系摩托化部队,徒步无法追上,只消灭了敌人的少数掩护部队。4日夜,志愿军第50军和第39军的1个师连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进占汉城。8日,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仁川。同日,中朝部队已全线进抵“三七线”。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毅然下令停止追击,第三次战役至此结束。战役中共歼敌1.9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南朝鲜军。中朝军队伤亡仅0.85万人。


综合整理自:中国军网、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华网、《较量》、远东朝鲜战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