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称之为“六星上将” 将军。
(1913年—2006年)
洪学智,安徽金寨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展现出很高的军事指挥艺术,贡献卓越。1950年7月,洪学智同志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
1951年6月,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2月,洪学智同志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面对后勤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他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在理顺后勤体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标准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军后勤建设在正规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他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帮彭德怀“捡了一条命”
1951年5月19日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前排右1)。图为彭德怀与后勤司令部部分成员合影。
洪学智和彭德怀最早结识在长征路上,当时彭德怀在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到了瞻化草地和四方面军会合。四方面军筹集粮草,开始筹集的粮草都直接送到彭德怀那,后来中央要求直接送到中央筹粮委员会,洪学智又把粮草送到中央筹粮委员会。两人因此结识。在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在四野,彭德怀在一野,两人并没有交集,到抗美援朝时才有接触。洪学智性格比较开朗,心胸豁达,在抗美援朝时和彭德怀共同工作,即使彭德怀有些批评比较严厉,他也能够承受,仍旧敢想敢讲。抗美援朝开始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敌人的飞机可以随时来轰炸。司令部的安全都受到威胁,中央几次发电报,要注意防空,特别要保证彭德怀同志的安全,而彭德怀不愿搞特殊待遇,一度拒绝去防空洞躲避。
洪学智不但顶住压力,命令工兵完成防空洞的修建,还把彭德怀屋里的地图给摘走,挂进了防空洞,用这种方法,把彭德怀连推带拉,拉进防空洞开作战会议。那次作战会议没有开多久,美军飞机飞来朝彭德怀住的房子一阵狂轰烂炸,一枚汽油弹正好落在了他住室的顶上,房子很快烧掉了,正是在这次轰炸中,已经撤出后又进去取东西的毛岸英和另外一位参谋光荣牺牲,而如果没有洪学智的坚持,彭德怀当时恐也不能幸免。
视察炊事班 为炊事员解围裙
后勤部队突破封锁线往阵地前沿送饭
洪学智在开始入朝的时候是志愿军副司令员,分管司令部的工作、特种兵和后勤工作。洪学智指挥后勤人员和部队指战员,不顾风雪严寒和敌机的狂轰滥炸,克服重重困难,努力保障前线部队作战需要,用智慧和勇敢、鲜血甚至生命,源源不断向前方运送物资。有时一个团作战,需要两个团负责运输作战物资;有时运输部队一个排四五十人把物资送上去,只能剩两三个人回来。洪学智本人也无数次遭遇敌机轰炸、洪水冲袭、车滑人摔等危险。
炊事班想法设法改善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在这样的战况中,洪学智仍会亲下战地视察后勤工作,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工作作风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第九兵团军械管理处炊事班班长回忆,一天上午正在准备午饭,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来到炊事班。“一看洪将军站到我们面前,我们十几个人立时都愣住了,不知所措。洪将军首先向我们问好,说你们辛苦了。然后又查看了我们准备的午饭,还亲口尝了一口大米饭和清炒萝卜丝,连声夸赞味道不错,表示很满意。他还对陪同的首长们说:要想打胜仗,必须保证战士们吃好、喝好、休息好,这样才有战斗力,炊事班的工作很重要。”
视察完炊事班,洪学智和炊事班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轮到和我握手时,我想把围裙解下来。可由于心慌、双手发抖,系围裙的带子在身后,成了死疙瘩,怎么也解不开了。这时,洪将军让我转过身去,亲手为我把带子解开。等我摘下围裙后,他又伸出双手,跟我握了手,还鼓励我好好干。”
“被迫”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
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筹集调运朝鲜前线的物资
当时志愿军出国作战,没有自己独立的后勤,是东北军区的后勤部负责组织后勤保障。志愿军的后勤机构和东北军区的后勤保障机构衔接非常困难,几次战役打下来发现后勤保障跟不上,使组织战役困难被动。1951年4月,彭德怀让洪学智回国向周恩来汇报志愿军后勤方面存在的问题,洪学智说:“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战争不仅在前方打,也在后方打。后方战争的成败决定了前方战争的规模和胜负,我们只有打赢了后方战争,才能保证前方战争的胜利。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军委增派防空、通信、铁道、工兵等诸多兵种部队。而且需要成立后勤司令部,统一指挥后方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斗。”周恩来听后,给予充分肯定:“这个想法很好,很重要,军委一定尽快研究,尽快采取措施。”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的洪学智同志。
获得中央军委同意,志愿军组建自己的后勤体系,成立志愿军后方司令部,统一保障志愿军的补给供应。但洪学智不愿意兼任这个司令,一方面他不愿意离开前线指挥,一方面认为自己原来分管后勤工作并没有管好,不适合担任这个领导。直到彭德怀表示:“那我干后勤,你去指挥部队!”洪学智只得“被迫”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并且提两个条件:第一,如果他没有干好,马上把他换下来,不要影响工作。第二,在前线他可以兼任,但他是个军事干部,回国以后不要再叫他搞后勤工作了。彭德怀表态同意,就这样,洪学智兼任了志愿军后勤司令。
战洪水反“绞杀” 创造“钢铁运输线”
源源不断的军用物资通过铁路运往前线
洪学智在1951年5月份确定兼任抗美援朝志愿军后勤司令,马上就面临严峻的考验。7月份,朝鲜发生了40年一遇的大洪水,把交通运输线、仓库全都淹没。美国又开展了“绞杀战”,动用空军70%的力量专门轰炸运输线,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面临双重考验,一个是战胜自然灾害,一个是要取得反击“绞杀战”的胜利,才能保证后勤运输线的畅通。
洪学智在彭总的领导下,在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各位领导的配合下,总结群众的经验进行推广,并且从实际出发去应对,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当时后勤战线有18万人,后勤任务相当繁重,光靠后勤的力量是不够的。洪学智请示志愿军司令部动员二线部队抢修道路,同时组织朝鲜的老百姓来支援。最终实现以全军的力量修路,公路桥梁被炸了,就在公路边上修很多便桥,因为便桥在地图上没有,不容易被发现,主桥炸断了,可以绕道而行。或者公路桥炸坏了,就修水下桥。桥面在水下,在空中发现不了,只有自己的运输车队知道。在修路的过程中,开辟了一些辅助的线路,当时供应部队的不是成品粮,是原粮,苞米粒子,仓库被淹,就组织群众晒粮食。
身背肩扛向前线运给养
针对美国的轰炸,洪学智采取了很多办法,第一就是隐蔽,汽车沿着公路修一些隐蔽的库,发现飞机赶紧开到库里,对隐蔽的地方进行伪装。光隐蔽还不行,有时候要弄一些让敌军认为是仓库、是汽车的假象,让他们拼命炸,结果发现不是。后来,美国空军发现了目标,是真是假、该不该炸,他们判断不清,这就制造了很多机会。第二个就是开展对空作战。洪学智当时决定要建设一个战斗化的后勤,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根据这样的特点,志愿军决定把防空兵、工程兵、运输兵、铁道兵都配属给后勤,从编制、供给关系上都划到后勤系统,由后勤来指挥。虽然武器装备比较差,但还是有反击的能力,随着国内供应逐步改善,这个力量也在增强。
畜力车也是重要运输工具
把国内经验搬到朝鲜 以生产保障后勤
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挖野菜
运动战阶段,后方供应的大量炒面,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炒面长时间作为军队的主食是不行的。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中说:因为人体需要多种营养,而炒面的营养成分过于简单,缺乏多种维生素,长期食用会影响战士的体力和健康,影响战斗力。例如:炒面含水分少,长期食用容易上火,许多战士得了口角炎,而且长期吃炒面容易肚胀。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把在国内作战组织给养保障的经验搬到了朝鲜,组织生产,就地取给。
1951年下半年,志愿军后勤部推广了第三十九军采集野菜的经验,印发了野菜标本图谱,发动部队广泛开展挖野菜活动。1952年初,总后勤部召集营养专家研究了志愿军的供应标准,提出在朝鲜种植蔬菜的建议。2月,志愿军后勤部向部队发出种菜指示,要求各部队每年自行解决2个月至3个月的供应量(每人每天0.5公斤),号召广泛开展种菜、养猪和加工副食品活动。很快,各部队掀起了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的高潮。如1952年在一线担任作战任务的第三十九军共种菜850亩,收获蔬菜600吨,另有野菜300吨;在二线休整的第六十军共收获蔬菜约3800吨。
自制豆腐
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1952年共种蔬菜276300亩,收获蔬菜近2289万公斤,平均每人20多公斤,采集野菜约134万公斤,许多伙食单位还开设了豆腐坊,做豆腐、生豆芽,部队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创造了让范弗里特惊叹的后勤供应
某部炊事班正在炸油条,改善战士的生活
洪学智兼志愿军后勤司令员后,以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在总结运动战时期后勤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后勤建设的措施,对建设兵站运输线、开展后方对敌斗争、建立防空哨、实行分段包运制、储备物资作了详细的部署。志愿军给养物资供应体制和供应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1952年6月,美军发动的为期一年的“绞杀战”被志愿军彻底粉碎。美远东空军在对其“绞杀战”所作的最后分析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由于共军后勤系统的灵活性……绞杀作战未获成效。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里特惊叹: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1953年2月,全军粮食储备量达8个月以上,副食蔬菜类可供全军食用167天。部队生活进一步改善,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战士们高兴地说:“四川榨菜到朝鲜,黄河鲤鱼上了山,生活不断有改善,后勤真是不简单!” 1953年春节,前线广大指战员自入朝以来第一次吃上了肉馅饺子。此后,前沿部队早餐基本上能吃上油条,喝上豆浆,每餐能保证两菜一汤,士气越来越高,作战越来越勇敢,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洪学智生平
1913年2月2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双河区黄鹄寺乡小河口村(原属河南省商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8年冬参加我的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1929年3月,参加赤城游击队,后参加商南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2月随赤城县游击队编入红一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一军、红四军任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
1932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西征,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先后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王曲、子午镇、仿(金旁加皇)镇等战役战斗。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斗争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他率部参加强渡嘉陵江、土门、包座、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并负责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和筹措粮草等工作。1935年7月,奉命接应中央红军,组织筹措了大批军需物资,受到刘少奇同志的赞扬。1936年10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1939年7月,率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
1940年11月,率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于1941年4月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全队无一减员,受到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的高度赞扬。随后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在陈毅校长领导下,坚持抗大办学方针,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1941年夏季反“扫荡”斗争中,临危受命,掩护新四军军直机关和抗大五分校安全转移。同年10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
1942年12月,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黄克诚师长兼政委指挥了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并歼灭大批日伪军,扭转了不利态势,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苏北我军转入反攻,他参与指挥了解放阜宁、车桥、淮阴、淮安的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于1945年9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与黄克诚同志率部进军东北,执行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疏通了承德到辽西的铁路,确保及时输送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
1946年2月,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攻打通辽、中长路阻击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遏制了敌人战略进攻势头。1946年7月后,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领导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的作战。围攻城子街,全歼敌新一军八十九团。强攻德惠坚固设防之敌,在东北战场上第一次指挥步兵、炮兵、坦克诸兵种协同作战,为我军向国民党主力军进行正规攻城作战取得了经验。又率部参加东北夏、秋、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在夏季攻势中,他率六纵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又追歼敌暂编第二十一师。率部与兄弟部队配合进行四平攻坚战,与敌血战15昼夜,给国民党守军以沉重打击。在秋季攻势中,连拔敌吉林外围据点,击毙敌二师少将师长,为攻取吉林创造了条件。在冬季攻势中,与兄弟纵队配合,取得了新立屯战役胜利,围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新五军,给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以极大震撼。他率部运动歼敌,接连攻克辽阳、鞍山、营口等重镇,全歼敌五十四师和二十四师等3万余人,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东总领导来电嘉奖。
1948年11月,洪学智同志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先截断平津之敌联系,封堵了北平敌人海上逃跑之路;同时遣所部主力十七师参加天津攻坚战,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后,他任四十三军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5月,指挥四十三军发起渡江作战,从黄冈、黄石、蕲春三地渡过长江,迫使武汉守敌弃城南逃;后指挥所部参加湘赣战役,攻占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学智同志任中南军区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5月,指挥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以劣胜优的奇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
1950年7月,洪学智同志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2月,洪学智同志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洪学智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平叛作战和后勤物资供应情况。
1960年调离部队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
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洪学智同志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9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1980年1月,洪学智同志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1987年再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为军队全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退出军队领导职务后,洪学智同志出任“四野战史”编写领导小组组长。
1990年,他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9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军网、新华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凤凰网、人民政协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