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媒:两岸减少误判的唯一途径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经济时评      2021-10-13 15:55:13

  蔡英文在美国《外交事务》杂专发文称,在对等、不设政治前提的原则下,愿以开放的态度与北京展开对话。她还强调台湾正投入大量资源,强化对北京的了解,以减少误解和误判的可能性,并有助做出更精确的两岸决策。

  关起门来研究

  蔡英文的文章基本上并无新意,除了回顾台湾民主化发展外,仍带有强烈的冷战色彩,更重要的是她所谓“投入大量资源强化对北京的理解”,不知所指为何?如果是指官方智库的话,那么可以判断,依陆委会日前对国民党与中共贺电往返的批评,及绿媒对两岸学术交流抹红的“政治正确”,尤其缺乏田野调查、现场观察和实地访谈,只是回到当年“匪情研究”的态度与方法,令人对蔡英文减少误解、误判的期望并不乐观。

  国民党迁台后,在两岸对峙与冷战结构下,对大陆的研究主要出于“情报与台防”的需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敌对心态,及为政治服务的需要。当时由于“汉贼不两立”,加上大陆信息封闭,研究往往缺乏一手资料,只能依靠一些具有中共背景如郭华伦、郑学稼、任卓宣等人的经验,或做官方文件与媒体的文字判读,研究成效有限。

  即便如此,台湾这段时间的研究,对于铁幕外的西方世界理解中共早期历史与中共重要人物,仍有其贡献。但是随着这些与中共有亲身经历与交往经验的研究者一一老去,这套研究方法也走入历史,也无法提供对中国大陆情势发展实时与准确的理解与判断。

  不过,随着中国大陆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变化,外界对大陆的研究兴趣增加,台湾的大陆研究也渐渐注入学术的动能,引进国际合作与人才,开始引用西方学术的方法研究大陆。冷战末期到冷战结束,两岸逐渐解冻,人员、信息往来交流频繁,台湾的学者也可以走出书斋,利用交流机会亲身体验当地社会,并与对岸学者、官员交换意见,大大地破除许多学术的盲点。

  用科学研究取代“匪情研究”固然是进步,但是以西方价值与历史文化所建构的社会科学知识,去理解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以及族群、地域、国际关系复杂的中国大陆,尤其中共独特的政治体制与运作模式,难免出现扞格不入或失真误读的现象。

  打开两岸交流大门

  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的学术界也受到政治上去中国化的影响,缺乏从中国历史与文化脉络理解大陆现状的能力或态度,甚至自认承继西方价值与学术能力,戴着西方眼镜对于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切事物嗤之以鼻。原本台湾所具有的文化优势不再,只能邯郸学步、拾人牙慧。

  理解中国大陆不仅是学术界的责任与兴趣,也攸关全台湾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透过民间交流,促进两岸理解,对台湾十分重要。蔡英文说正在投入大量资源理解大陆,却中断并打压两岸交流,岂不是又回到过去关起门来的“匪情研究”。

  民进党当局并不乐见两岸交往,总是动员“国家机器”与网军侧翼,对两岸交流活动扣上“卖台”大帽,日前中共贺电国民党新任主席,文中“有反对台独、共谋统一”等字眼,陆委会竟批评国民党迎合中共,甘为统战对象。国民党新任党主席朱立伦岳父高育仁以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身分,受邀在大陆智库主办的两岸关系研讨会致词,也受到攻击。

  马英九时代不仅有官方往来,以学者借由学术交流建构的“二轨对话”也发挥重大作用,甚至对促成“马习会”有一臂之力。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不仅官方管道关闭,学术界的“二轨”也闭塞不通,连视频会议致词都被扣上红帽子,对往来两岸的学者必然产生寒蝉效应,无助于理解中国大陆。

  打开两岸交流大门,比任何军购更能确保台湾安全。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缺乏理解,误判情势,台湾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来源:台湾《旺报》


文章来源:台湾《旺报》
责任编辑:李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