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莺歌柳书

的“莺歌柳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莺歌柳书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据记载,莺歌柳书的历史至少有200年。莺歌柳书虽历史较为悠久,但流传范围并不广。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是由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北方地方曲种之一。

莺歌柳书演出形式古朴,多为一弹一唱的双档。曲词题材广泛,曲目丰富,方言特征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品既文雅规整,又俚俗浅近。代表曲目有《许仙救湖》《关公辞曹》《龙凤镯》《汗衫记》《杨宗保下山》等。

莺歌柳书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莺歌柳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莺歌柳书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据记载,莺歌柳书的历史至少有200年。莺歌柳书虽历史较为悠久,但流传范围并不广。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莺歌柳书的兴盛时期,就是张瞎子活跃的时代。张瞎子的传人是曹县的张保亮,再传弟子是曹县郑庄郑玉昆和定陶的曹志田。郑玉昆晚年将技艺倾囊传授给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

艺术特色

演出形式

莺歌柳书演出形式较为简单,表演时多出双档,两位演员一弹一唱。一人操三弦伴奏,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右手击鼓兼作表演动作。有站有坐,方式灵活,但一直少有变化。早期表演以唱为主,后期表演转为说白相间。而传到河南的莺歌柳书,又有盲艺人自弹三弦,打腿板的三大件形式。明眼艺人也有用单页小饶替代八角鼓的演出形式。

伴奏乐器

莺歌柳书的伴奏乐器有四种,即八角鼓、小钹、三弦和节子。八角鼓和小钹由演员使用,三弦和节子由伴奏者使用,节子则系于膝前。唱慢板时,演员持八角鼓,用掌指头弹推拍打。唱快板时,演员敲打小钹配奏,以掌握节拍。

唱腔结构

莺歌柳书为单曲体,韵白相间,相当规律,有【节子韵】【越调】【平调】等曲牌。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主要唱腔有【慢平腔】【快平腔】【五字坎】等。其基本唱腔为四句腔,其他唱腔均由此衍化发展而来。四句腔每句四小节,构成起承转合的音调旋律,其后的搭尾衬腔也是完整的四小节,四句腔反复演唱,风格古朴、深沉、富于幽默感,极富表现力。

代表曲目

莺歌柳书的曲目遗存十分丰富,短篇书目唱词文雅规整,题材丰富,有较强的文学性,长篇书目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俚俗,乡土气息浓郁。

代表性短篇曲目有:《潘必正赶考》《小关西》《二人薄》《水漫金山》《钗环记》《十二女打架》《草船借箭》《关公辞曹》《古城会》《伐林》《许仙游湖》《断桥》《苏二姐受气》《朱买臣休妻》《佳人送饭》《爬墙头》《治罗锅》《打狗劝夫》《大吹大砍》《拙老婆》《妨女婿》《打狼》《打连科》《李存孝夺篱》《打老婆》《放黑牛》《老鼠告猫》《酒鬼造反》《潘金莲拾麦子》《罗成算卦》《翻车》《九子图》《猪八戒背猴子》《祭塔》《王林修妻》《陈妙常产子》《灶君喊冤》《韩湘子度林英》《龙三姐上寿》《司马懿扒墓》《姜太公卖面》《两头忙》《戏牡丹》《卷箱记》《劈山救母》《梁山伯访友》《小观灯》《小西厢》《扬州观景》《贤良女歌》《小秃拜庙》等。

中长篇书有《龙风镯》《双锁柜》《杨秀英下山》《杨景充军》《王华买父》《金镯玉环记》《下苏州》《汗衫记》《马上天框银》《小五义(扒狗皮)》等。

曲艺价值

莺歌柳书充分反映了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点,在民间艺术、北方方言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莺歌柳书与柳子戏、地方小曲等关系密切,具有多种研究价值。它直接促生了坠子书,对坠子书的音乐、曲目、演出形式、风格特点都有着重要影响。

莺歌柳书是北方地方曲种之一。清中后期在鲁、豫、皖、苏交界地区颇有影响。但在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绝响,仅有菏泽地区遗有鸿泥一爪,被称之为曲艺“活化石”。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