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奖官网的一项测试中,95%的网友没有读过古尔纳的作品
“冷门”的诺奖得主与“陌生”的非洲文学
本报记者 陈俊宇
编者按
“陌生”的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目前没有中文译作,为便于读者了解,本报特别刊文对之进行简略介绍。实际上,不只是中文世界,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坛的版图上也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古尔纳作为近20年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人”,相信能引发人们更多地关注非洲文学。
在诺奖官网的一项测试中,近2000名网友投票,95%没有读过获奖作家的作品。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后殖民主义作家”、文学评论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是近20年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人,也是历史上第7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作家。
获奖小说是其以英语写作的《天堂》(《Paradise》),发表于1944年。瑞典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他以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眼光,洞察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大陆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是国内对古尔纳作品及其文学价值的研究较为知名的学者,他曾在发表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2年第3期的文章《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中介绍,《天堂》是古尔纳的第4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其代表作。
得知获奖消息时,古尔纳正在自家厨房里。“我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真的。我刚刚在想,‘我想知道谁会得到它’。” 感到意外的古尔纳在接受诺贝尔奖外联部首席科学官亚当·史密斯的电话采访时打趣称。
当然,引发关注的除了古尔纳个人,还有非洲文学。
出乎意料、情理之中
“古尔纳用美妙且富有同情心的文字描写了处于困境中的个体,他们抛开一切,努力在一个可能并不受欢迎的新国家创造自己的生活。”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5名成员之一的艾伦·马特森(Ellen Mattson)这样解释为何是古尔纳得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创作真实的、生动的人物的能力。他的诚实与真实非常打动我。古尔纳从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他质疑一切并寻求真相。”
译林出版社编审、原《译林》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王理行一直跟踪诺贝尔文学奖,他表示,从这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走势来看,古尔纳的获奖在情理之中。
“进入21世纪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家当中,更多的是来自弱小国家的作家和一些虽然身在西方主流国家但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王理行分析道,古尔纳原籍坦桑尼亚,早年移民英国,具有多元文化的背景。
对于古尔纳获奖,张峰的第一反应是非常出乎意料,同时他也从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角度表示:“古尔纳的获奖体现了近年来人们对移民,特别是难民问题的持续关注。从写作题材看,古尔纳对非洲殖民历史、非洲与欧洲的关系、非裔移民在英国的经历与身份认同等话题的写作有着重要价值。另外,从写作风格来看,他在延续英国流散文学写作传统的同时,在叙事和语言等方面有着碎片化叙事、诗性语言的特征。”
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非洲坦桑尼亚的桑吉巴尔岛,20岁出头他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此后定居英国,以英语开始写作。
与被誉为当代英国移民作家“三雄”的萨尔曼·拉什迪、维·苏·奈保尔和石黑一雄相比,古尔纳的知名度较低。“古尔纳是一名学者型作家,扮演着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三重角色,与职业作家相比,其作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张峰认为这是古尔纳较少被讨论的原因之一。
迄今为止,古尔纳一共出版10部长篇小说和数本短篇小说集。对难民的经历、身份、流亡记忆和文化疏离感与认同感的反思,是他文学创作持续不断的主题。
其代表作《天堂》曾入围1994年度的“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古尔纳也曾是2016届布克小说奖后殖民写作的研究专家评委。
面对突如其来的殊荣,古尔纳接受各界祝福的同时也感恩写作的馈赠,“我想这是一种制作的乐趣,精心制作的乐趣,把它做好的乐趣,但这也同时是一种把东西表达清楚的乐趣,一种让他人理解你的乐趣,一种陈述的乐趣,一种说服的乐趣,诸如此类”。
非洲文学需要更多的关注
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坛算不上主流文学,无论是文学创作界、文学研究界还是普通的读者,对非洲文学的了解都不多。古尔纳也暂时没有作品引进中文版。
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主编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是国内目前唯一对古尔纳作品有所译介的书,小说选集中辑录了古尔纳的两篇短篇小说:《囚笼》《博西》。
诺贝尔文学奖“将会使包括古尔纳在内的非洲文学受到全球读者更多关注”。王理行称,2012年前后引进非洲短篇小说集,也是出于当时国内对非洲文学介绍较少的考虑。
“非洲文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一次比较集中的文学喷发,都是零零星星地被欧美主流文坛、媒体和出版社关注和推介。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坛的版图上还处在相对弱势。”王理行称,也不乏一些非洲作家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例如从1986年开始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尼日利亚的索因卡、埃及的马哈福兹、南非的戈迪默和库切,还有享誉世界文坛的阿契贝。
在迄今为止的118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欧洲作家占比超过70%,而来自亚洲、非洲的获奖者非常少。艾伦·马特森也表示,目前正在越来越多地通过外国专家,引导我们关注过去被忽视的语言区或地理区。
诺奖无疑具有风向标的功能,随着古尔纳获奖,非洲文学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来源:工人日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