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花,北京市崇文区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京绢花亦称“京花”,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传统彩扎艺术,始于元代定都北京后,明初逐渐兴旺,清代中叶绢花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制作时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握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2008年6月7日,北京绢花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绢花,也称“京花儿”,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昉(713—741)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为了遮丑,她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凋谢,宫女们就只能用棱、绸做成假花,作为替代品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到了清代,绢花更为盛行。清官内府御用工场所设的各种作坊就有“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绢、纸、通草、米家花等,以供宴会、饰戴之用。
分类
北京绢花是用高级纯丝制成的,分绢枝花和绢盆花两大类。绢花色型各异,无一重样。“花中之王”牡丹,艳如烟霞;“花中皇后”月季,妩媚俏丽;傲霜斗芳的秋菊,清雅飘逸;盛开的杜鹃,则把人们带进了“一堆红雪罩春烟”的意境。
用途
绢花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在中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嫁娶、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
原料
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
工序
绢花的制作过程分为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和组枝等工序。
北京绢花题材多样,其中有戏剧花、花纤、盆景、花篮等;色彩由单色为主发展成以多色或套色为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并吸收了中国画中花卉的一些表现手法,牡丹、芍药富丽端庄,梅、兰、荷、菊挺秀优美,各种野花新颖多姿,绚丽多彩。代表作品有《大富粉》。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