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

琉璃烧制技艺,北京市门头沟区、山西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琉璃烧制一般要花费十多天时间,经过二十多道程序才能烧制完成。首先将坩子土进行检选配料,然后进行粉碎和淘洗、炼泥,制模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窑素烧,再根据图案需要进行施釉,入窑彩烧,最终完成一件琉璃成品。

琉璃烧制技艺,北京市门头沟区、山西省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琉璃烧制一般要花费十多天时间,经过二十多道程序才能烧制完成。首先将坩子土进行检选配料,然后进行粉碎和淘洗、炼泥,制模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窑素烧,再根据图案需要进行施釉,入窑彩烧,最终完成一件琉璃成品。

2008年6月14日,琉璃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汉魏时期

中国建筑琉璃的生产与运用,到了汉代才出现在古籍记载之中。《西京杂记》有一段记载和描述与琉璃制品有关。这段记载可以表明,文中描述的绿琉璃是中国古法琉璃中近似玻璃的琉璃产品。从中可以看出,从西汉时期开始,皇家就用琉璃作室内装饰了,而且“窗廊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看来,建筑上用琉璃装饰效果非常好。

随着时代的前行,中国瓷器烧制技艺促使中国烧造业全面发展,中国古法流璃烧制技艺也得到了提高。中国人在古法琉璃的基础上运用烧瓷技术,能标准化成批生产琉璃制品了。

隋唐时期

隋代时,由于南北朝战争不断,频频改朝换代,都城难以确定,更谈不上建造皇宫。为皇家建筑服务的烧制琉璃技法久已失传。后来何稠使用烧瓷的烧制技法作为尝试,烧制出绿色瓦件,其结果与真琉璃无异,这样复原出了失传的琉璃烧制技术。

唐代在建筑领域,皇家建筑琉璃烧制技艺与中国国外的琉璃烧制技艺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琉璃烧制技艺的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宋金时期

北宋时期的琉璃烧制技术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位于开封佑国寺的琉璃塔是使用琉璃材料装饰的建筑代表作。

金灭北宋时,从汴京掠夺了大批工匠到燕京修建皇城,公元1151年金朝开始终建皇城金中都,大规模地修建宫殿陵寝建筑,又如此频繁地大量使用琉璃瓦,促进了中国琉璃瓦烧制技艺的迅速发展。

工艺特征

造型

琉璃渠窑烧制的琉璃瓦是皇家建筑不可或缺的构件和饰物,一直是由皇家“天工坊”监制,不允许随心所欲地创新与变化。皇家建筑各种构件的造型从末代曾历经一些演变,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

题材

琉璃构件的表现题材十分丰富,应用于不同等级规格的建筑中,包含了人物、动物、植物、瑞兽、儿何纹样等多种题材。其中、瑞兽是装饰内容的表现主体,主要出现在帝王府部,其他题材应用在相对轻松的环境或是作为附属装饰内容。

原料

釉科独特: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铅为主,是一种含铅的烧制玻璃的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点,为传统琉璃釉料的正宗配方原料。

坩子土是中国北方地区烧造瓷器和琉璃瓦的上等原料,琉璃窑所用原料为特有的坩子土,可以做到选料精细,并且可以先采样试烧,达到标准方可使用。这种坩于土的特性是,虽为黑色土质,一次素烧后就变成了白色素坯。所以琉璃渠官窑的琉璃胎质呈月白色而且坚硬,容易挂釉,不脱釉。

工艺流程

前期准备

*选料

烧造琉璃的工艺流程首先是选料,烧造琉璃产品的主要原料是来自琉璃渠村对槐子山的坩子土,开采出来的坩子土也要经过挑选。选料的标准是以含铁少的坩子土为好,这样烧出的胚胎发白色,堆子土含铁多烧出的胚胎发红,影响釉色的艳丽。

*晒干

选好料后,将原料拉回窑场进行晒料,因为开采的原料含有水分,干料易粉碎和碾压。

*配料

新坩子土需添加其他原料,如叶蜡石、熟瓦片等。主要用于提高产品在制作过程中的抗变形能力,配比一般为15%左右。

*粉碎

就是将经过晾晒的堆子土进行粉碎,粉碎过的料一定要细得跟面粉一样才行。

*阴泥

接下来就要进行淘洗,也叫咽泥。就是砌几个大池子,将配好的料放入池中放入水进行涸泡,水量以饱和为准,按照产品生产要求,时间以7~8天为宜。

*搅泥

也叫炼泥,传统搅泥方式是人工搅拌,主要是脚踩或用泥叉子摔泥,要求最少要在三遍以上,踩泥或摔泥遍数越多越好用。

    琉璃制作

*稳作

亦称“吻作”,是“上三作”第一作,这道工序主要是完成琉璃制品的设计、构件造型和制出模具。

*窑作

素烧,也叫烧坏。烧窑是“上三作”之一,叫“富作”。密作要求的技术性很强,这道工序主要是装坯窑、烧窑、出窑。

*釉作

釉作是“上三作”之一,这道工序主要是配釉、上釉、烧彩。

传承价值

琉璃烧制技艺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琉璃制品多样的形式,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造型,精湛的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历代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物的美化起了重要作用,是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琉璃建筑也成为富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琉璃烧制技艺集中国低温铅釉陶制作工艺之大成,是传统制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