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来源:人民日报)
规划系统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今后五年,将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规划》提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等主要目标,设立资源管理、文物安全、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博物馆纪念馆、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二十一项主要指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实证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博物馆强国建设成效显著,红色基因得到有效传承,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三星堆新出土的完整金面具。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来源:新华社)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健全系统高效的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文物安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
二是坚持“五业并进”,加强古遗址古墓葬考古研究和保护,在城乡发展中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改革发展活力,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
三是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全面加强文物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是坚持国内国际双向发力,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资源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五是坚持多方协同凝聚合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在人员工作平台上工作。雷雨 摄(来源:中新网)
一是强化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二是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科技考古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四是强化文物古迹保护,坚持系统整体保护;
五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重要作用;
六是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
七是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
八是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九是加强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十是壮大文物人才队伍,综合施策推动构建与文物资源规模、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学科结构、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
工作人员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中新社记者 石洪宇 摄(来源:中新网)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规划》提出了系统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任务举措。
其中,在系统性保护中,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发挥重点项目示范效应,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强调对于重要的文物和文物资源的密集地区,要整体保护文物的本体和周边环境。不仅要守护好、保护好一些级别高的文物,也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重点推进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二里头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工作,培育三星堆遗址、万里茶道、钓鱼城遗址等预备项目。
提高预防性保护能力,编制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导则,按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市县、省域三个层级开展常态化、标准化预防性保护,基本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实现国保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游客在河南博物院文创区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来源:新华社)
在规划指标中提到在“十四五”期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每年要举办陈列展览3万个,观众要达到14亿人次。
针对如何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的问题,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陆琼介绍,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积极发挥文物资源的核心作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动文博单位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融通多媒体资源,加强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展示和考古研究成果的推介传播;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品牌形成方面,要广开渠道、跨界融合;改革创新促进让文物活起来,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让文物活起来在更大范围取得成效。陆琼表示,将创新推出革命文物云展览、云直播、微视频、微党课等。
此外,规划首次提出要公布中国文物游径名录,预期到2025年要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30个,目前全国有6个地方正在积极创建。陆琼提及,在“十四五”期间,还将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计划新增10-1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要培育长江三峡等20-30家立项项目。
观众参观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文物修复保护科技。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来源:新华社)
此次规划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首次把科技创新放到了题目当中,把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显著的位置。规划设置了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并在重要的业务板块设有专节或专门内容来阐述科技创新在本领域的强化和应用推广,从而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将通过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大力发展科技考古。规划强调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特别要发展科技测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大数据等方法,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存,提高考古现场保护、信息提取、综合分析和研究应用水平。
工作人员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来源:新华社)
规划将文物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从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人才活力、机构队伍等方面进行部署,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覆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
在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百名考古领军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将重点培养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专业人员,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十四五”期间,将加强考古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国家级考古机构力量,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百名考古领军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
“十四五”期间,将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每年实施80-10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用实物来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万年的文化史、百万年的人类史。
相关链接: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全文公布:第一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强化古迹保护、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这么规划
(资料综合新华社、中新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