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新闻调查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1-12-03 10:07:16

  走近先烈、学习先烈,该旅官兵在冬训场上奋勇争先。马 强摄

  棺椁上除了一个编号,再无其他。“‘795’,你是谁?”

  当得知连队推荐自己参加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身材高大的“00后”列兵武继洋在班长的一脸期待和战友的满眼羡慕中,参加了集训。

  入伍前,武继洋就读于一所高校的艺术专业。“又潮又飒”的他热爱文艺、热衷时尚,对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却知之不多。心里“无感”,人自然没劲。每天从早到晚站军姿、走齐步,集训队里的武继洋很快就掉了队。

  转变源于志愿军战士宋阿毛那首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冰天雪地里宋阿毛心怀祖国、不畏死亡的刚毅,让武继洋内心有了波澜。他开始好奇,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先辈们,是群什么样的人?自己将迎接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接下来的集训,武继洋比以前用心了很多,最终顺利通过考核。

  仪式当天,武继洋抱起棺椁,被震撼了。棺椁上除了一个编号“795”,再无其他,这是个无名烈士。

  “‘795’,你是谁?”武继洋小心翼翼擦拭棺椁、覆盖上国旗,脑海里浮现出那些战斗场景:他或许曾在枪林弹雨中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或许曾穿着单衣彻夜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徒步追击过敌人……

  他的面孔未曾被军功章的光辉映照,姓名也不曾登上光荣簿为后世所铭记。在朝鲜战场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无名英雄?

  对武继洋说,“795”什么都没留下,却又好像留下了很多。也是从那天起,武继洋开始关注抗美援朝战争,关注党史、军史。他渐渐懂得,抗美援朝的历史,是志愿军将士用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写就的。作为一名军人,他为有这样的先辈而深感自豪。

  走近志愿军先烈,深受触动的官兵还有很多。

  新排长林荣康是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学霸”,多次在全军科技竞赛中获奖。踌躇满志的他,期待着毕业到部队能够“一展身手”。可分到部队后,艰苦甚至有些枯燥的基层生活让他的激情渐渐消退。特别是当他发现手中的武器装备并不都是自己想象中的“高精尖”时,心中的失落更是达到了“冰点”。

  “融冰”,起始于这次执行迎回任务,他被选中担任鸣枪礼兵。

  “万国造”的枪支、自制的炸药包,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堡火力发射口、杨根思抱起炸药冲入敌群……那天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内,林荣康看到志愿军使用的武器虽然简陋,战斗精神却是如此强悍。

  “志愿军官兵的血性和战斗精神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今天我们的装备不知要比过去好多少倍,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不拼搏!”林荣康在纪念馆的游客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仪式当天,带着崇敬,林荣康精神抖擞地完成任务。志愿军先烈给他上了最好的“军营一课”,过去我们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更要多、骨头要更硬。仪式结束,他一扫往日失落,热血在胸膛涌动。

  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个寒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迎来春天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有一面大理石墙,上面镌刻着十余万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

  今年5月,曾数次在此瞻仰的礼兵教练员、上士李冠霖,猛然看到“史文章”三个字,不禁心头一热。虽然素未谋面,但按辈分,李冠霖应当称呼他一声“外公”。70年前,史文章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再也没有回来。

  得知丈夫牺牲的噩耗,李冠霖的外婆一手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一手捧着丈夫的军装照彻夜长哭。后来,独自拉扯女儿的外婆无奈改嫁,又生下李冠霖的母亲。再后来,外婆郁郁而终。

  小时候,李冠霖就知道家里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外公”。对于“外公”的亲生女儿、李冠霖的姨妈来说,这是她内心深处永远的痛。她很少提起他,即使70多年过去,她还是难以释怀。

  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李冠霖百感交集。走出烈士陵园,李冠霖训练中仿佛拥有了一种“特别的力量”。大到动作、小到眼神,他都一丝不苟倾尽全力。最终,他和礼兵们精神抖擞、不差毫厘地完成了这次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可姨妈的悲伤,却始终在他脑海里回荡,挥之不去。

  前不久,作为特殊的教育课,旅里统一组织官兵观看电影《长津湖》。“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句台词,让李冠霖“破防”了,他又想起了牺牲在异国他乡冰天雪地的“外公”史文章。

  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个寒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迎来春天。那天,李冠霖和几名战友再次来到烈士陵园那面石墙下,他眼含热泪给姨妈拨通了视频,“这是您的父亲、我的外公,他是为了我们才去打仗的。他是我的骄傲,也是您的骄傲……”视频那头,70多岁的姨妈老泪横流。

  担任礼兵的下士郑凯,外公也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

  九死一生的外公从战场返乡,结婚生子、平淡生活,很少提起战斗往事。“Hands Up!”直到有一天,听郑凯背英语单词,外公下意识地重复这句话,在郑凯的再三追问下,外公这才讲起那段经历。

  得知外公不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还在上甘岭战斗中浴血杀敌,郑凯才知道外公是战斗英雄。外公沉默半天、一声长叹,“从家乡一同入伍的13人,除了我,都牺牲了。他们把苦全吃了,只有我过上了好日子……”那时的小郑凯,在一旁听得似懂非懂。

  后来,外公去世,郑凯也参军入伍。前不久,为高标准完成这次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部队组织专题教育,课堂上的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上甘岭2号阵地,排长孙占元、战士易才学正在战壕里憧憬战后的生活,“将来要能穿上一双皮鞋,站到天安门前照一张相,回家再娶个媳妇,就心满意足了!” 几个小时后,敌人来袭,孙占元双腿被炮弹炸断,当敌人冲上阵地,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们盼望的幸福,已经实现;他们守护的祖国,山河无恙!那一刻,郑凯懂得了孙占元的毅然决然,懂得了外公的那声长叹。执行此次安葬仪式任务,郑凯表现出色,被礼兵方队评为训练标兵。

  哪有什么真正的和平岁月,只不过是有人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大地。执行任务中,许多官兵走近那段岁月、触摸那段历史,真正读懂那些“最可爱的人”为何能一波倒下、第二波继续冲锋……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追随谁

  多少英雄壮歌、多少民族精魂……回首抗美援朝战争,那些“最可爱的人”身上闪烁的,是忠诚、坚韧、牺牲、奉献等人性的光辉。

  “对官兵来讲,那些先烈,有的是自己的亲人,有的是战友的亲人,有的是连队的老兵……”该旅领导说,他们结合旅队连年执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把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精神作为培育官兵爱国爱军爱民、成长成人成才的生动教材。

  听志愿军老战士讲故事、听执行安葬仪式任务的老兵讲见闻,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成为官兵们的“必修课”。走进旅史长廊,数十幅有关抗美援朝英烈的照片、灯箱,或讲述保家卫国的初心,或展示英勇杀敌的决心,先烈的形象亮在营区,也亮在官兵心里。一茬茬官兵接过先烈的枪,从入伍前是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商人的儿子……成长为国家的儿子。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追随谁。

  新战士卫小永,第一次上机训练,屏幕上闪烁的数据看得他眼花缭乱。第一次专业测试,他全营倒数第三。

  困难面前,舍得流汗才能百炼成钢。为练好听力,他早晨5点起床,除了吃饭上厕所,一直戴着耳机坐在设备前,一动不动听到晚上熄灯;为练好背记,他把相关数据抄在小本子上,有空就背,春节7天假,在训练室背了7天……终于,他从倒数第三到正数第十、第二、第一,直至成为全旅该专业最厉害的兵。

  和卫小永一样,练好手中武器、时刻准备着,成为全旅官兵的追求。

  前年清明,正在家休假的3营3连中士王健臣,扫墓途中偶遇一场山火。几名村民祭奠时不慎引燃灌木丛,很快,灌木丛、小树林像浇了汽油一般,腾起2米多高的火焰,烧红了半边天。

  路过的王健臣二话不说,一头扎进火海。在他的带领下,附近村民也一线排开、肩并肩冲进火海,用铁锹拍、用树枝打,苦战4小时灭了山火。等缓口气,大家发现,王健臣眉毛烧焦了、手上烫了泡、脸也剐破了。

  还有一次,正在站台等候高铁进站的1营4连中士刘亚广,眼瞅着高铁驶来,这时,一个孩子不小心跌落进铁轨。说时迟那时快,刘亚广一个箭步跳下站台,一把抱起孩子举上站台。等他爬上站台,高铁迎面开了过来……

  听着这些故事,记者感慨不已,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逝者,但官兵的耳畔回荡着先烈的呐喊,官兵的血管里奔腾着先烈的热血,两者从未被地平线、被时间真正分开过。

  用昨天的故事打动今天的战士

  ■许大伟

  他们灿若星辰,他们平凡可亲。

  在我党我军的奋斗征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在牺牲与奉献的选择中,演绎了数不胜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树立起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如何从厚重的党史军史中汲取营养,使昨天的丰碑变成照耀今天的灯塔,是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命题,对于激励年轻一代官兵铭记历史、赓续血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仅仅是面对画像、端着书本去“灌输”,就很难真正走近那段岁月、触摸那段历史。无法走近,便无从读懂;无法读懂,又何谈打动。《长津湖》《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等军旅题材影视剧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情感细腻、刻画生动,故事感人肺腑、情节富有嚼劲,真正做到了用昨天的故事打动今天的观众。

  某旅连续8年参加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对官兵来说,每次任务都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正是因为官兵执行任务期间,得以零距离聆听那些“最可爱的人”的故事,真切懂得那些镌刻在抗美援朝战史中的理想、信念、牺牲是那样具体、形象和厚重,从而增强了认同感。

  吸引人才能教育人,打动人才能说服人。走近他们,我们便收获一份温暖、一份感动;读懂他们,我们就获得一种滋养、一种力量。教育引导官兵走近英烈、学习英烈,像英烈那样坚守、像英烈那样奋斗,争当忠诚举旗人、血脉传承人、强军接班人,是每名教育者的责任。

  用昨天的故事打动今天的战士,用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人、一件件真实感人的事、一句句真诚走心的话,让官兵收获思考、引发共鸣。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把其中蕴藏的信仰力量、英雄情怀、献身精神、高尚品格注入官兵内心深处,让官兵在强军兴军征程上,始终不忘初心,坚定信仰、铁心向党;始终血性充盈,即使面对最强悍的敌人、最残酷的战斗,依然英勇无畏、向死而生。


作者:安柏阳 陈玉博 付晓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  原标题:走近你 读懂你——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新闻调查
责任编辑:邓芳华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