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航母舰载机成功偷袭了驻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深远改变了二战进程。整整80年过去了,要认清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并切实以史为鉴,尚有多重“迷雾”需要重新审视。
“迷雾”之一——
日军决策偷袭珍珠港,是战略失误还是无奈之举?
正如后世诸多史学家所言,珍珠港事件开启了日本帝国“通往毁灭之路”,日本赢了一着却输了全盘。不过,需要追问的是:日本当时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吗?
珍珠港事件之前的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至此,除美国外的世界列强已全数卷入二战,苏联与德意日轴心国集团联手夹击英美的可能性也化为乌有。这一时局剧变令日本的战略弹性直线暴跌。美国总统罗斯福趁机对日本连出重拳,先联手英国、荷兰等冻结其海外资产,更进而对其实施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禁运。日本迅速陷入“慢性死亡”的困境,必须在支撑其战争机器运转的资源耗尽前作出抉择,而面前的道路只有三条:
一是密切配合德国,北上攻击并控制资源丰富的苏联西伯利亚。但这没有可行性:日本陆军已深陷中国战场,而1939年苏日诺门坎之战也证明,日军远非远东苏军的对手。
二是对美妥协,放弃称霸亚太的野心。这个选择不仅日本军政高层难以接受,而且美国事后仍会继续紧逼。
三是和德国进行松散配合、南下争夺南洋资源地带。这意味着日本几乎要单独与美英荷等国对撞、胜算微弱。但已“别无他路”的日本最终选择了这条险途。此前,史家往往将之归结为日本狂妄自大、企图速胜,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和意志。但战后陆续公布的史料显示,日本高层对日美国力及动员力的巨大差距认识得非常清楚。
不过,日本陆海军自认为找到了“险中求胜”的奇招:趁德国牵制苏联和英国之际,通过突袭重创美国海军、使之无法阻止日军夺下南洋资源要地,然后构建起坚固防御体系、立于不败之地,用消耗战将美国“拖”到谈判桌上。偷袭珍珠港正是上述总体构想的首要一环。
不过,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原因在于低估美国的国力。美军扭转战局的关键,不仅是武器的生产能力,更在于战法创新:通过海军陆战队及工程队、高速航母特混编队、潜艇、B-29战略轰炸机等要素的协作,美军大大提升了两栖作战及远程运输能力,有效摧毁了日军的抗登陆体系和海外交通线,使日本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迷雾”之二——
美军为何无视日军偷袭的相关情报预警?
美国很多关于珍珠港的影视和著述,都大肆渲染美国如何“热爱”和平、缺乏防范;日本如何处心积虑、准备战争。细看历史就会发现,为争夺亚太霸权,美日早已明争暗斗数十年。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海军就竞相制定以对方为第一假想敌的多个太平洋海战计划。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更已破译日本外交系统的密码,觉察到日方围绕珍珠港的种种异动,并进入备战状态。
为何早有戒备的美海军仍在自家军港被炸得如此悲惨?美国人公开了多种解释:有关珍珠港的情报太多,真假混杂难以辨识;认为日本不会冒险对美开战,陷入“以己度人”的思维谬误……美国人自己“招供”的这些“教训”,均未触及要害。
日军从本土去珍珠港的航路有北、中、南三条,都有数千海里之遥,即便是航母、战列舰等大型军舰在低速航行的理想状态下,也无法靠自身燃料完成往返航程。位于中太平洋的中路和南路,沿途虽有基地提供油料,海况也好,却无法绕开美军部署在菲律宾、关岛、威克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等地的严密侦察力量,一出动即会暴露行踪。
位于北太平洋的北路,没有日军中转补给基地,且气候恶劣,按照当时的常识衡量,此路定然不通;但出乎美军意料,日军竟根据急需、突破了一项关键技术——海上加油。说来很讽刺:此时美军的海上加油技术也即将用于实战,但美国军界对日本人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根本不信日本也能掌握如此“高科技手段”来“逆袭”。
美军全部盯向了中、南路,日本特混舰队却依靠海上加油技术和7艘油船,用13天时间,从北路悄无声息地航渡到距珍珠港仅约200海里的位置,放飞了舰载机群。日军完成偷袭退出战场后,美军仍没想到向北搜索敌军。傲慢自大,酿成了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大的悲剧。
“迷雾”之三——
美军航母当时不在港内,原因何在?
日军虽在珍珠港以轻微损失取得巨大战果,美军驻太平洋的3艘航母当天却都因不在港内而躲过一劫,可谓不幸中之大幸。加之航母成为后来一系列海战并最终击败日本海军的绝对主力,后世以“上帝视角”看问题的很多“阴谋论”者,便怀疑是罗斯福故意调走航母、牺牲战列舰,使美国获得最佳参战借口。
真相恰恰相反:美军航母大难不死,正是“得益”于不受重视!
美军航母全称carrier vessel,本意为航空巡洋舰。巡洋舰号称“舰队之眼”,主业是侦察、搜索、警戒、通信、破袭敌方交通线并保卫己方交通线,所以定位是辅助战舰,前出和分散配置是常态。战列舰与之截然不同,得名于“战列线战术”,任务是击沉对方战列舰、赢得海上决战,故而被认为是妥妥的头等战舰,必须在后压阵并集中使用。
珍珠港事件时,由于航空技术突飞猛进,航母已具备了成为主力战舰的实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对此有相当认识,史无前例地集中编组、训练并使用了多达6艘航母和近400架舰载机的强大打击力量,重创美太平洋舰队。
反观美国海军,主流思想故步自封,仍在用“巡洋舰”思维看待航母。因此,珍珠港遭袭时,除在本土维修的“萨拉托加”号航母外,“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2艘航母先是忙着给前沿据点运送飞机,随后又同巡洋舰一道在港外巡航,一旦发现来袭日军舰队,就投入“前哨迟滞”作战、为战列舰出动争取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除航母外,太平洋美军的绝大部分巡洋舰也都躲开了灾难,战列舰则被“团灭”。珍珠港从天而降的炸弹和鱼雷也让美军猛然清醒,认识到新质装备的决定性力量,看清了谁已成为当时的“海战王者”。美国海军迅速大刀阔斧地重组,日美航母编队的龙争虎斗随之出现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上图:珍珠港事件中,美军“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起火燃烧。资料图片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