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2021年逝去的文艺工作者
“丑娘”张少华 微博截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3月23日,知名演员张少华去世,享年75岁。张少华曾出演《大宅门》《我的丑娘》《半路夫妻》等多部影视剧,其扮演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
张少华1946年出生于北京,年少时为减轻家庭负担,考进了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开始了漫长的学艺生涯。张少华最初是学戏剧表演,后来却迷上了唱戏。在唱戏中,她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不管主角还是配角,不管演好人还是演坏蛋,只要能让她表演,她就高兴。剧团开始演现代戏后,张少华在评剧《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中,以彩旦的身份进行表演,全国各地演了几千场,后来这两出评剧被拍成电影。 >>>进入详文
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北京时间2月27日,香港知名喜剧演员吴孟达因病在香港病逝。
吴孟达在福建厦门出生,7岁随家人移居香港。吴孟达是娱乐圈中知名的喜剧演员,于1973年报考第三期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正式开始踏足影视行业。
吴孟达的很多作品都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他与周星驰的合作更是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比如《逃学威龙》《大话西游》《少林足球》等,为华语电影扬名海外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 >>>进入详文
图为涂们影视作品剧照 杨根和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12月12日凌晨3:50,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鄂温克族著名影视艺术家涂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1岁。
涂们1960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198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在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任演员,2002年调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2009年调入呼伦贝尔市文联。 >>>进入详文
资料图:百岁翻译家许渊冲。 图片来源:中新网
2021年6月17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他曾将中国的《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翻译成英文、法文,也将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其中译英作品《楚辞》,更是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进入详文
李泽厚(中新视频截图)
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成果颇丰,是少有的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学者。
李泽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进入详文
舒乙 中国现代文学馆讣告截图。(中新网客户端)
4月21日,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舒乙1935年正是出生于海滨城市青岛,而这位中国近代文坛巨匠之子,早年曾在苏联求学。舒乙曾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工研究所实习员,北京光华木材厂科研室主任、科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老舍之子,舒乙一直认为自己并不具备文学天赋,他年过不惑才开始写作,最初的作品以对父亲老舍其人其作的梳理研究为主,为研究老舍提供了最直接的和最真实的历史资料。 >>>进入详文
于月仙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8月9日,演员于月仙在内蒙古外出拍片时,由于车速过快,发生车祸意外,不幸造成身体重伤,宣告不治离世,终年50岁。
早在半个多月前,电视剧《乡村爱情15》正式杀青,陪伴“谢大脚”走过第十五年的于月仙曾在微博发文庆贺,“历经15年一路走来,感谢观众朋友们的陪伴与厚爱,无需多言,心中有爱,千言万语谢谢支持《乡村爱情》系列的亲们。大人们的陪伴一起慢慢变老,孩子们的陪伴一起茁壮成长!”诸多观众留言,期待“大脚婶”的再次回归,但如今《乡村爱情》的故事却留下了遗憾的注脚。 >>>进入详文
图为沈福存京剧扮相。 重庆京剧院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沈福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11日23时35分在重庆逝世,享年87岁。
沈福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首批国家一级演员。在京剧艺术领域,他横跨小生、旦角、老生三个不同行当、不同领域,展现了非凡天赋和对戏曲艺术的精深造诣。他在长期舞台实践中自成一家,形成了刚健柔美、俏丽清新的艺术风格。他16岁登台,主演的青衣剧目《王宝钏》《三娘教子》《望江亭》《锁麟囊》《春秋配》《生死恨》《凤还巢》《状元媒》《白蛇传》等;主演的小生剧目《罗成叫关》《白门楼》《大破天门阵》《群英会》《谢瑶环》等广受观众喜爱。 >>>进入详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8月11日清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旦演员李鸣岩因病去世,享年87岁。李鸣岩,1934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常演剧目有《太君辞朝》《望儿楼》《遇后龙袍》《钓金龟》《赤桑镇》等。她生于艺人家庭,曾受教于徐鸣策、安舒元、谭小培、贯大元、雷喜福、李多奎、李金泉、王玉敏、时青山等老师,是中国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的高才生。1958年拜李多奎先生为师,深得真传。 >>>进入详文
1962年摄制的彩色越剧影片《红楼梦》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8月6日凌晨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1926年12月生于浙江的王文娟,是越剧旦角艺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艺术家,一生创作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等众多艺术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人物长廊,主演过的诸多剧目被视为中国戏曲宝库的艺术瑰宝。由她创立的越剧“王派”艺术,委婉典雅,秀美深沉,行腔细腻,朴实醇厚,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画,为越剧表演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质。 >>>进入详文
赵英俊 微博截图
2月3日,音乐人赵英俊亲友发布讣告,称赵英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3日14时33分在北京去世,终年43岁。赵英俊曾为《唐人街探案》《煎饼侠》《港囧》等多部电影等创作歌曲。得知消息后,大鹏、乔杉、韩延、张杰、包贝尔、徐峥等明星纷纷发文悼念。 >>>进入详文
2009年,廖启智再度夺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中国香港演员廖启智于3月28日晚8时32分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当晚,其所在的经纪公司诚信娱乐在微博发文,证实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廖启智从影超过40年,是出了名的好戏之人,塑造过不少经典角色,两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进入详文
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他是《茶馆》中的秦仲义、《蔡文姬》中的董祀、《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以94岁高龄活跃在话剧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界的楷模……他就是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蓝天野。6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蓝天野获颁了这枚沉甸甸的勋章。 >>>进入详文
叶嘉莹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99岁叶嘉莹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古诗词”上了微博热搜。而对于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叶嘉莹”这个名字一向如雷贯耳。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进入详文
许鞍华 受访者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由许鞍华导演,王安忆编剧,马思纯、俞飞鸿、彭于晏主演,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第一炉香》10月22日在此间公映,口碑尚待考评,而热度已经爆表。
许鞍华是改编张爱玲作品最多的导演之一,1984的《倾城之恋》,1997的《半生缘》,这一次是《第一炉香》。74岁的许鞍华,拍了一部原著小说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电影,这个搭配起初让人担心有点闷。而当她穿着紫色高帮帆布鞋搭配蓝色花纹袜子走进采访间,聊到自己一定要考虑观众观感,想知道观众看完后有什么感受时,所谓“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藩篱,似乎开了一扇门。 >>>进入详文
全勇先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悬崖之上》保留了《悬崖》里面的人物关系,同时又编织了全新的故事,应该说是《悬崖》的前传。”对编剧全勇先来说,电影《悬崖之上》的创作过程,是一次弥补遗憾的过程。
全勇先出生在黑龙江,对那个年代发生在那片黑土地上的故事特别着迷,翻阅了大量有关东北抗联时期、东北14年抗战的历史资料之后,太多的感人故事对全勇先触动很大,它们似乎正在被今天的人们慢慢遗忘,反映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多。一个契机,给全勇先提供了把“悬崖”故事讲下去的机会。 >>>进入详文
周梅森。受访者供图 图片来源:新华网
10月21日,聚焦国企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题材的电视剧《突围》开播。除了主演阵容,周梅森成为许多人观剧的一大理由。该剧改编自他的小说《人民的财产》,他本人也担纲了电视剧的艺术总监及编剧之一。
周梅森,中国当代作家、编剧,1956年3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进入详文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节目组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我是单霁翔,更喜欢朋友们叫我‘老单’。原来我是故宫的看门人,现在我是(世界)遗产的推广人。”在20日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云”看片会上,单霁翔如是开场。
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但很多项目仍是处于“深闺世不识”的状态。“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这一次,我将和几位朋友组成‘布鞋男团’,行走万里,宣传我们的世界遗产。”单霁翔将在节目中带领黄觉、马伯骞、阎鹤祥等踏上探索遗产地的旅程,并与遗产地的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见证者、体验者相遇、同行,在互动体验中挖掘隐藏在遗产地背后的价值与魅力。 >>>进入详文
马识途与其甲骨文著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去年,马识途曾表示从此不再书写新作,然而要想放下热爱的笔,何其艰难,马识途果然不负众望的“食言”了。他的忆人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由人民出版社推出,已开启线上预售。
马识途是革命时代的见证者,为了写这本书,他再次打开脑海中尘封的记忆盒,重新拾起已故的文人、师友、亲人们在他脑海中刻下的印记。全书共分为五卷,在第一卷《文人》中,他回忆了鲁迅、郭沫若、周扬、巴金、冰心、阳翰笙、张光年、闻一多、吴宓、汪曾祺、夏衍、曹禺、刘绍棠、黄宗江、杨绛、周有光、李劼人、李亚群、何其芳、沙汀、艾芜、周克芹、车辐等二十五位已经逝去的文坛名家。 >>>进入详文
本文配图为莫言及其表情包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莫言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莫言”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开公众号100天啦!》的“文章+视频”,宣布自己开公众号100天,涨粉75万的心路历程,对粉丝的热情,莫言感到“完全出乎意料”。
这100天里,莫言发了开拖拉机、写书法、跳高……各种照片和视频,还发了一系列文章,讲自己小时候阅读的故事、自己家猫的故事、旅游的故事……还做了一系列备受好评的表情包,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网友的心。 >>>进入详文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图片来源:中新社
“文化不能一家独大,不管它是小还是少,我们都要去尊重。”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多次表达了交流合作引入外部视角对遗产研究的重要性。
展览不仅呈现了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话,也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互鉴可能会促成一种更新的文化形态产生,带给我们创新的力量。我们在敦煌能看到这种开放包容,在故宫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也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文化间相互影响、创新发展下,才形成了我们文化的自信,这不是盲目的自信。 >>>进入详文
(资料综合来源: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
编辑策划:张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