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交流盛会,第十三届海峡论坛于12月10日在福建厦门开幕。本届海峡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了论坛大会和青年交流、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四大板块41场活动。
本届论坛以“青春交响共谱复兴”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青年社团负责人及青年代表近300人在现场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2021年度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暨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颁奖仪式,10个台湾青年的创业项目被评为2021年度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的扶持项目,项目负责人获得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称号和3年陪伴式辅导、5万元创业启动金。
主旨论坛围绕“青春交响共谱复兴”主题,4对两岸青年组合分别分享了融合发展的故事。论坛期间还将举办2021海峡青年社团圆桌会,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召开,60多个海峡两岸青年社团参加,对2021年度两岸青年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对2022年度重点交流项目进行发布,并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两岸青年社团搭建更多对口交流平台,完善促进两岸青年社团合作的制度安排,不断扩展两岸青年社团的合作网络。
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海峡青年论坛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互动。主旨论坛以互动交流的方式,通过身边的台青故事,从“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等角度,讲述台青奋斗故事;二是注重传播。论坛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时面向境内外进行传播,在短短2天内,活动相关信息点击阅读量超亿;三是注重实效。在论坛期间举办的2021海峡青年社团圆桌会上,多家两岸青年社团对2022年拟合作开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发布,吸引带动更多青年社团参与两岸交流合作。
2019年以来,近12000名两岸青少年参加了各类闽台交流活动,其中台湾青少年约6000名。团福建省委、福建省青联聚焦台湾青年的发展需求,打造福建101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举办台青来闽就业创业实习现场对接会等活动,持续开展“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深入实施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为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截至目前,为来闽台青提供实习就业岗位3700余个,评选扶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60名、发放创业奖金人民币300万元,遴选台湾高层次人才69名、发放项目支持资金人民币3372万元。
两岸社区治理:从经验交流到融合发展
在厦门,台胞熊麒有一个运行多年的“熊麒调解工作室”。他发现,他所在的社区中,两岸同胞开始从“陌邻”变为“友邻”,“双方在彼此交往中将对方视为社区共同体的一部分,合作治理让邻里关系更融洽”。
作为第十三届海峡论坛的配套活动,第八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10日在厦门举办。论坛上,熊麒等两岸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分享了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和经验。
近年来,大陆力推“社区治理”。通过海峡论坛连续举办8年的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两岸社区治理从经验交流逐渐走向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台胞参与到大陆社区治理中。
来自台北市的熊麒现在是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的台胞主任助理。兴隆社区现有常住台胞台属318人,台资企业22家。由于两岸在法律法规、生活模式和认知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有时会在无意间造成涉及台胞台属的纠纷。
2015年,在厦门殿前司法所和兴隆社区的支持帮助下,“熊麒调解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组建了一支由20名志愿者组成的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排查活动,同时架起居民“连心桥”。
这些年来,熊麒结合社区实际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把台湾志工精神、社工组织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中,通过成立社区发展理事会,组建11个社团组织,吸纳辖区台胞、侨胞、贤达人士等,形成智囊团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
“越来越多台胞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自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熊麒说。
自去年开始,59岁的台湾注册建筑师吴正隆和另外5位台胞组成团队,运用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在福州晋安区完成3个社区融合的实践。
在社区融合实践中,吴正隆深深感受到,两岸居民都是中华儿女,都有养老、爱幼传统,两岸可以取长补短。“台湾有很多宝贵经验可供大陆借鉴。另一方面,大陆的党建引领社区营造,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更好推动事情解决。”
两岸青年 妙笔生花共绘家园
10日,2021海峡论坛第三届创意涂鸦大奖赛在厦门市集美区大社文创旅游街区成功落幕。大赛以“融通两岸共绘家园”为主题,评选出五幅作品在街区涂鸦上墙,为本届海峡论坛增添了一道五彩斑斓的风景。
本届创意涂鸦大奖赛每一幅上墙作品都充满了闽台元素,从台湾夜市到集美建筑,从妈祖、“电音三太子”,到风狮爷、“福船”……两岸年轻人以涂鸦为载体,尽情挥洒展现对闽台文化融合的感悟,让大家看到他们演绎“融通两岸共绘家园”这一主题的无限可能。
荣获本届创意涂鸦大奖赛一等奖的,是来自“姬歌视觉艺术”的作品《灯火阑珊处》。创作团队代表之一、厦门青年美术教师李燕迪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从合肥到集美上学的,到这里后不仅被嘉庚文化吸引,也非常喜欢闽台美食。因此《灯火阑珊处》左半部分选取了台北夜市琳琅满目的小吃为素材,右边则选取集美学村夜景。
据了解,联合评审团在决赛评选时也特别指出,夜市开张是疫后民生经济恢复的指标之一,《灯火阑珊处》让人看到两岸百姓共同期盼的美好场景。李燕迪也说,自己对台湾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夜市,可惜一直没去过,希望疫后两岸恢复交流,能过去亲眼看一看。
李燕迪表示,非常高兴能通过涂鸦的方式,为探索和加强两岸沟通提供新思路和新突破。在创作过程中她也与其他团队的台湾选手一起探索涂鸦艺术,尤其完成左半部分台湾夜市时,获得很多来自台湾选手的建议。她认为,涂鸦大奖赛平台为两岸青年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希望他们的作品能架起一座融通两岸的桥梁。
“我在大陆找到梦想的舞台”——台胞在海峡论坛上分享动人故事
11日,在第十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几位台湾同胞登台分享自己在大陆求学、创业、就业的动人故事。他们说:“大陆无限机遇+台青拼搏勇气=梦想就会实现。”
“福建女婿”陈柏叡:
人生的两次“弯道超车”
2002年,台湾苗栗青年陈柏叡选择来大陆求学,没想到一待就是近20年,再也舍不得离开。如今,他是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一名副主任医师。在大陆,他实现了人生道路上两次“弯道超车”,收获爱情婚姻和事业发展,拥有了幸福人生。
17岁那年,陈柏叡在父亲对祖国情怀的寄托下,报考港澳台联招,成功考上北京大学。
在北大,陈柏叡发现:不管你如何努力学习,旁边一定都会有比你更努力更优秀的同学。不过,他没有气馁,因为奶奶告诉他:“读书如果读不过女同学,那就把她娶回家。”
陈柏叡在北大情定福建“学霸”张金燕,娶妻随妻,落户福州。
2009年,福建在大陆率先开放事业单位招收台湾毕业生。第二年夏天,陈柏叡成为福州市首位事业单位聘用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台胞,跟大陆职工享受奖金、待遇、升迁等同等待遇。
在大陆,陈柏叡的事业越做越好:他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班并顺利毕业,牵头在医院成立了“皮肤影像采集室”,代表中国科学家去意大利参加世界级皮肤病学会议。
他庆幸在最好的时代抓住机遇,成为祖国大陆成千上万个建设者中的一员,见证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和无限可能。“我给两个孩子都办了大陆身份证,因为我们支持并期盼着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新北京人”徐韬:
“在这里,梦想真的能实现”
1993年出生于台湾台北的徐韬,与东北同学合伙创业,2020年登上“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他认为,这是“两岸齐心、其利断金”的最好体现。
大学期间,徐韬在台北创业3次都不温不火。当他纠结于毕业后留在台湾还是去美国时,同桌的大陆交换生鲍冠羽畅谈大陆共享单车和外卖小哥,给了他第三个选项。
两人在北京中关村合伙创业。来自海峡两岸天南与海北的搭档,思维方式不同,几乎天天吵架,却又好得像亲兄弟。鲍冠羽是哈尔滨人,徐韬笑称公司的官方语言是“东北台湾话”。
他们的公司叫“小包智工”,这是一个网约工作平台,通过互联网帮助普通人找工作。创业过程一度面临不被投资人看好、抓不准业务方向、公司资金链断裂、甚至10个月发不出工资等“惨况”。但徐韬不甘心放弃。他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创业,以台湾的市场体量,几乎没可能做成。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徐韬每天在北京各大商圈挨家挨户拜访调研,公司核心团队白天兼职送快递,晚上一起研究产品。2019年底,公司成功获得天使投资。
新冠疫情期间,徐韬第一时间接种了大陆新冠疫苗,公司也从大陆经济复苏政策中获得助力。一年来,“小包智工”帮助北京50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帮助3万多名待业人员找到就业岗位。如今,公司业务以每月30%的速度增长,近日又获得新一轮战略投资。
“不跨过这湾海峡,你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徐韬说,台湾青年需要的不是耍废,不是躺平,而是有足够大的舞台来改变命运。“在这里,梦想真的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