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返回频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藏节

苗族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鼓藏节,是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鼓藏节就是祭祀神枫树和蝴蝶妈妈。

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存在。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

汉文献对鼓藏节的记载见诸清乾隆《贵州通志》:“黑苗在都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

民国时期,鼓藏节仍然盛行。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鼓藏节曾被禁止;80年代后恢复。

主要活动

雷山西江苗族鼓藏节是苗族宗教祭典活动。苗族聚族而居,雷山苗族以血统宗族形成的“鼓社”即一个宗支(大家族)为单位,维系其生存发展。“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

鼓藏节的第一年二月申日,全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神树上贴满了剪纸太阳图案和小纸人(地神)。摆放的祭品有一头肥猪、12碗酒、12碗鸡、鸭、鱼。身着祭服的祭师首先念“招龙”词,朗声背诵家族史。背完家族史,祭师用麻线穿住一只绿头公鸭的鼻子,沿着山上的“龙脉”下到山寨。挑选出的一伙精壮汉子紧随祭师身后,拿上五彩三角小旗和小纸人(地神),沿途插放,一边吹奏“招龙”芦笙曲,一边呼唤:“快醒快醒地龙神,鼓藏节已来临,起来与祖神共欢庆。”全体族人则在山上植树造林,而后在迎龙场集体踩鼓跳笙。

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地点是鼓山上的鼓庙里。仪式由身着牯藏服的“鼓藏头”主持,参加人员有祭师、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为酒、鸡、鸭、鱼和糯米饭,每样祭品均分成12份摆放。祭师首先念诵《牯词》,念毕,宰绿头公鸭一只,将鸭血淋洒在圣鼓周围。寨老们吹响芦笙,“鼓藏头”用槌击鼓三下,然后祭师念《醒鼓词》,“醒鼓”队伍回到寨上的“鼓堂”。

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仪式地点、参加人员和祭品皆与“醒鼓”相同。祭品摆放后,祭师念诵《迎鼓词》,念毕,“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

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唱《赞牛歌》,并用芭茅草扫遍牛的全身,表示已将附在牛身上的邪气驱除。同年九月丑日,举行献牲、祭鼓仪式,将每头已按习俗打扮过的祭祖牯牛宰杀用于祭祖。节日共计14天,最后一天全体寨民集中到鼓庙举行祭鼓仪式。

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第二天天亮前,“鼓藏头”家率先杀猪,然后各户相继进行,中午各户举行家祭。

文化特征

鼓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等名称。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宏大,形式奇特,寓意丰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鼓藏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拜天地神灵又有庆贺丰收,唱歌跳芦笙舞,举办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在过节中,一般都以宗族或房族为单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分别邀请祭师唱诵呼唤天神地神和祖宗神灵来过节的“鼓藏歌”,追溯苗族自远古以来直到本家族的历史,对全体鼓社成员进行一次次的历史与文化的再教育,要求大家世世代代永远牢记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承价值

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规模宏大,节日仪式复杂,持续时间长,节日的宗教神圣功能突出,具有宗教学的研究价值。鼓藏节在数年的节日过程中,不断对“牯社”全体成员进行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对全体成员进行苗族文化身份的强化教育,使全体成员凝聚苗族的族群之中。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文化轶事

传说一

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个蛋,成为十二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把蝴蝶妈妈气死。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鼓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鼓牛杀掉,祭拜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鼓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

传说二

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苗语:花),妹妹叫“鲠”(苗语:虫)。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姐妹俩骗至大山里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们的父亲和哥哥设计谋将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时关闭寨门,杀一头小鼓牛祭奠死去的两姐妹之后,请人们吃牛肉,告诫大家不要再上当受骗。这就是鼓藏节的传说。

(资料综合百度百科、中新网、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