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协同创新、开放共享、优质生活 专家热议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港澳新闻      2021-12-31 09:24:17

  中新财经12月30日电(吉翔 程子倬)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多位专家30日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云峰会上指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做到协调、开放、共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已近三年,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合作更加深入广泛。与此同时,如何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惠及三地民众,成为各界期盼。

  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指出,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下,港澳两个特区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要进行深度的对接。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倪外表示,回顾整个香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每一次成功的转型都与内地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发展又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11月24日,广东省中山市,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中山大桥首片重达490吨的钢箱梁完成安装,标志着中山大桥主桥上部构造施工驶入快车道。中新社发 广东省交通集团 供图

  谈及如何抓住历史性的机遇,与会嘉宾纷纷提及一个关键词“创新”。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认为,应重点发挥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筑一种创新型的协同体制。他进一步阐释,应围绕三方面来发力:第一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软件、金融等。第二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相关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第三是围绕大健康、生物医药类的产业,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特别是面向未来高科技竞争的环境,我们更加要强调创新的内生性。”倪外提出,要重视创新的策源地建设,围绕大湾区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的建设以及共建共享机制,来提升整个基础研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基于过去已有的发展基础,要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和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是融合的发展,是大湾区各个城市互相促进。协同创新这一要义也被与会专家频频提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就指出,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发展成为第一要义。要缩小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差距,在高质量转型中间消除相对贫困。要做到绿色发展,包括近邻经济、近邻产业、近邻能源和近邻社会的构建。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4月19日晚,1000架无人机组成的天幕光影秀在广州海心沙上空上演,用科技的方式描绘“大湾区、大未来”。 中新社记者 王骏 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个整体的‘9+2’,(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再加上香港特区北部都会区建设,新的战略格局和发展态势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无疑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李晓兵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既有先发之利,又有地利之便,日益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目光。那么,如何能成为全球枢纽,在张燕生看来,要着力打造新经济的综合枢纽,如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打造开放的动力源、现代产业新的动力源、新的消费动力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也指出,要重视“三新”建设,即新交通、新科技、新口岸。通过制度性开放,使得规则、标准相互之间实现转换,集聚各类要素和资源,以发挥大湾区的枢纽作用。

  “比如前海主要是深化改革开放,还有就是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枢纽。”陈广汉指出,横琴两个最重要的使命,一是搭建多元化发展的新平台,再一个就是为澳门居民提供生活的新空间。

  高质量发展带来活力,带来优质生活。多位与会专家也就未来大湾区的美好愿景作出畅想。陈广汉非常赞赏优质生活圈这一概念,他认为,未来的大湾区应该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包容开放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郭万达也畅想了“心目中的大湾区”,在他看来,未来的大湾区是多元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年轻人愿意来,产业有活力,科技有活力。



责任编辑:袁丹华
聚焦港澳
港澳时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