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工致精巧 千文万华——福建传统工艺

福建传统工艺是福建传统文化的缩影,素以材美工巧而著称,民间工艺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体现艺术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反映着艺术家对工艺极致的追求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思考。

福建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福建传统工艺是福建传统文化的缩影,素以材美工巧而著称,民间工艺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华美生动的金漆木雕、面容风趣的木偶、姿态幽默的龙眼木雕、造型逼真的寿山石雕等都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纯净典雅的德化白瓷、巧夺天工的软木画、绚烂瑰丽的漆器等反映着艺术家对工艺极致的追求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思考。

福建传统雕刻

廖熙雕楠木关羽坐像  王江莉 摄

福建多山,丰茂的森林资源为木雕、竹雕等雕刻技艺提供了物质基础。福建传统雕刻技艺是历代工匠在建筑营造、家具制作、佛像雕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同地区和材质的雕刻技艺各有特点。

点2福州木雕

福州工木雕“四快之醉酒、打喷嚏、捶背、挖耳”人物摆件  王江莉 摄

福州木雕源于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和神像雕刻,后在发展中题材逐渐多样化,与当地的民俗相结合。福州木雕借木形纹理,以流畅的刀法、衣饰生动、具象精美、体态身姿变化丰富而著称。

点2莆田木雕

莆田工雕茶树木和合二仙立像   王江莉 摄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以“精微透雕”著称。

点2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文王访贤”建筑构件  王江莉 摄

金漆木雕是福建木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最早运用在神像的雕刻制作当中,后发展至建筑装饰、家具及日常生活用具中。

点2木偶头雕刻

漳州木偶状元、夫人  王江莉 摄

木偶头雕刻,起源于晋朝盛于唐代,至21世纪初已有2000余年,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强调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注重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强调“以形写神”,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备。

点2竹刻

竹刻“洗马图”臂搁   王江莉 摄

竹材雕刻,始于唐代,但因竹子不易保存,很难传下来。从明代开始,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艺术,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到了清代,雕刻的形式更是有了较多的变化,产生了深雕、透雕、圆雕、阴刻、留青等诸多雕刻手法。

点2软木画

陈国弦作“海西新貌有福之州”软木画  王江莉 摄

福州软木画为“福州工艺三宝”之一,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古雅淳朴,刻工精细,充满诗情画意,有“东方艺术珍品”之美誉。

福州漆艺

沈正镐制荷叶脱胎漆瓶   王江莉 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与使用漆的国家,距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漆艺制品多为皇家御用及封侯赏赐之用。自魏晋南北朝至元代,佛教造像的髹饰、文人古琴的修葺等活动都需要漆艺参与,漆艺需求量增大,发展也进入了兴盛时期,随之发展出了金银平脱、雕漆、戗金等新技法。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福州漆艺得以外传,深受海外市场喜爱,也对周边国家的漆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福州漆艺拥有一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制作体系,其中许多工艺技术,如造型工艺、彩髹手段、装饰手法、推光技术等,仍代表着当今世界漆艺的最高水平。

点2造型工艺

沈绍安作脱胎寿星立像   王江莉 摄

沈绍安家族受古代“夹纻器”的启发,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充分还原,并在某些手法、材料上创新,将漆器木胎改为脱胎,由此“脱胎”成为福建传统漆艺中最主要的漆器坏骨制作工艺。福州脱胎漆器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大方典雅,色彩瑰丽,光亮如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在我国漆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点2装饰手法

黑色嵌银花纹四层脱胎漆方匣   王江莉 摄

福州漆艺的装饰手法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嵌银刻花”、“仿古仿彩”、“闪花沉光”、“金漆印锦”、“斑纹磨显”等。

点2推光技术

高秀泉制六角绿金络缕脱胎漆花瓶   王江莉 摄

福州传统漆艺中的推光技术十分重要,它使漆器作品明亮悦目,光彩照人。推光技术中的重要工序“揩青”,是在研磨、推光后的漆器上,用棉花团蘸提庄漆细揩,然后入荫干估,之后,继续推光,直到漆器表面光亮如镜。

点2彩髹手段

沈正镐作脱胎漆塑铁拐李立像   王江莉 摄

福州传统彩漆分为两大类:厚料彩漆和薄料彩漆。厚料彩漆中多含明油,髹漆技术难度极高,但相对于推光漆,色彩鲜艳。薄料彩漆是沈氏家族对福州漆器的重要贡献,它在漆料中加入金银,并用手拍染后再用薄刃刷过光。薄料彩漆的出现和推广,使得漆器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典雅明快的色彩,丰富了漆艺的平面彩绘手段。

点2福州漆画

汤志义作“惠安新娘”漆画   王江莉 摄

福州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运用绘作、髹饰、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揩擦、打磨、退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的艺术效果。

寿山石雕

陈敬祥雕寿山石“奔马”摆件   王江莉 摄

寿山石雕发端于南北朝时期,最早以写实圆雕为主,多为随葬用品。至隋唐时期,当地寺庙开始使用寿山石制作器物。至明清之际,寿山石因其五彩斑斓的色泽,洁净如玉的质地,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著名的图章用石,寿山石雕工艺也随之成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石雕工艺品类。

寿山石雕传统技法有圆雕、浮雕、印钮与薄意等,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镂空雕、微雕、链雕和镶嵌等技法。

点2技艺流派

东门——冯久和、陈礼忠合雕寿山石“千秋贺寿”山子   王江莉 摄

清代各种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东门、西门两大雕刻技艺流派,名家辈出,为寿山石雕艺术发展奠定极好基础,大量精品留传至今。

东门——阮章霖雕寿山石“蛟洋文昌阁”摆件   王江莉 摄

“东门派”以林谦培为鼻祖,以雕刻观赏性的陈设品为主,作品注重巧色和装饰效果,刀法考究,喜用尖刀,动物毛发表现尤为精细。

西门——黄丽娟雕善伯洞石“小女孩”摆件   王江莉 摄

“西门派”以雕刻印章和小品为主,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书香味,又称“薄意派”。创始人潘玉茂及其族弟潘玉进、潘玉泉等,继承了周彬之遗风,擅长雕刻印钮和博古,刀法多变,喜用弧、圆刀,作品浑圆柔顺。

点2印钮雕刻艺术

潘惊石雕高山石巧色蜥蜴钮印章   王江莉 摄

印钮又称钮雕,指印章顶部的雕刻,对印章起装饰作用。寿山石用以治印后,其印钮雕刻也随之发展起来,在继承历代钮饰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石质特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寿山石印钮雕刻最初以古兽为主,逐渐发展至有博古图案、翎毛、鱼虫、花果、人物等多种类型,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德化白瓷

德化窑白釉达摩坐像(明)   王江莉 摄

德化是我国三大瓷都之一,自唐代起开始烧制青瓷,至宋元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德化窑瓷器烧造日渐繁盛,明清时期,以白瓷为代表的德化窑烧造技术达到顶峰。德化窑白釉瓷器,胎体细腻致密,釉质光洁莹润,以佛、道教造像见长。德化人物瓷塑神态静谧、气韵飘逸,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喜爰,同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欧洲等地。德化白瓷对欧洲社会生活及其白瓷产业的出现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欧洲白瓷之母”。

点2瓷胎特点

邱双炯制德化窑白釉弥勒坐像   王江莉 摄

晶莹剔透、乳白如脂、光透明亮是德化白瓷瓷胎的最大特点。德化瓷土是一种天然包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的混合矿物,其成分具有高硅、低铁、高钾等特点,是制造高白度瓷器的上等原料。制瓷艺人通过精湛的淘洗技术,使白瓷瓷胎质感如糯米研磨后流出的米浆一般梓锐细腻,此瓷胎被称为“糯米胎”。

点2人物造型

德化窑白釉如来佛坐像(明)   王江莉 摄

德化白瓷的人物造型艺术也是其另一大特点,制瓷艺人通过捏、塑、雕、镂、贴、接、堆、修等一整套瓷胎成型技术,在不施色彩的情况下,依靠衣纹深浅及造像表面明暗等对比,表达白瓷本身的意趣,形成了德化白瓷独有的艺术魅力。

编辑策划、摄影: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