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感受古代服饰文化之美。
本期策划,小编为您介绍我国清代时期的服饰。清代服饰融合了汉民族服饰的礼制思想和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清代服饰。(摄影:虞鹰)
清代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其服饰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骑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及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冠帽
清代冠帽。(摄影:虞鹰)
清代官定冠帽主要包括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及雨冠。
朝冠分冬季的暖冠和夏季的凉冠。冬朝冠之冠体拱起,缎表布里,上缀朱纬,冠檐上仰,用裘皮制作。皇帝冬朝冠的冠顶为三层,皆嵌东珠,承以升龙。一般官员的帽顶仅一层,依品级分别嵌以红宝石顶、珊瑚顶、青金石顶以至金顶等。夏朝冠之冠体做圆锥形,下檐呈喇叭口形,上缀朱纬。皇帝的夏朝冠前装金佛,后装舍林。官员的夏朝冠前后不加饰物,冠顶之制则与各自的冬朝冠相同。吉服冠较朝服冠简化,形制小异。
清《皇朝礼器图》中的皇帝朝冠与吉服冠。(摄影:虞鹰)
清代官员吉服冠和单眼、双眼花翎。(摄影:虞鹰)
清代官员在朝服冠和吉服冠上有插翎之制。翎分花翎、蓝翎、染蓝翎,以花翎为尊。花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以三眼为尊。翎子插入翎管,系在顶座之下,缀于冠后。清代前期戴花翎的多为满员中的亲贵或武臣,汉官和外任文官极少赏戴,清代后期渐滥。顶戴花翎成为高官显赫的标志。
便帽
清代男子所戴便帽俗称小帽,又名瓜皮帽,是从元代的瓜拉帽、明代的六合一统帽演变而来的。小帽有尖顶和平顶之分,又有软胎和硬胎之别。颜色以黑色为主,夹里多为红色,富贵之家也有用刀金或石青锦缎镶缘的,顶部一般装红绒结子。帽缘正中还有缀方形玉片“帽准”作为装饰的。
礼服
衮服
清初发布剃发易服令,男子皆着满装。这时改变了明代以传统冕服为祭服的制度,改用清式衮服。皇帝衮服是套在朝袍之上的一件外褂。石青色、圆领、对襟、平袖口、绣正龙四团,左右肩分别饰日月两章。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称为“龙褂”。
朝服
康熙御用 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清代礼服除衮服外,还有朝服等。朝服上下身相连,箭袖、腰间有襞积,下裳有褶,式样与明代的曳撒接近,但另加披领。皇帝朝服上饰正龙、行龙,间绣五色云,下幅绣八宝平水。乾隆以前朝服上偶有绣十二章纹的,此后朝服绣十二章纹成定制。
吉服
清代皇帝吉服袍和朝服。(摄影:虞鹰)
皇帝在重大吉庆节日、筵宴及一些礼仪场合辅助阶段穿用吉服。吉服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等。其中,吉服袍绣龙纹,通称龙袍。皇帝龙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直身,四面开衩,不加披领。
补服
补服。(摄影:虞鹰)
皇帝着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与百官穿补服相衬配。但补服的穿用场合广泛,也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穿用时罩于袍服之外,皆青石色、圆领、平袖,袖与下摆均略短于袍。胸、背缀补子,用以标识官位。皇族为圆形,一般官员为方形,但比明代的略小。文员用禽纹,武官用兽纹,仍沿袭明制。但明代文官补子上的禽鸟为两只,清代只有一只,且由于补褂为对襟式,故胸前的禽鸟纹分为两半。
端罩
端罩。(摄影:虞鹰)
满族兴起于北方较寒冷的地区,有穿着皮衣的风俗。用裘皮做的对襟长褂,与朝袍套穿时叫“端罩”,与吉服(龙袍、蟒袍)套穿时叫“皮褂”。皇帝的端罩用紫貂,亲王用青狐,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用貂皮,低品官员不能服用。这种裘皮衣在当时极为尊贵。
赐服
清代官员赐服。(摄影:虞鹰)
明代官员的赐服有蟒袍、飞鱼袍、斗牛袍等多种,清代只有蟒袍,也叫“花衣”,属于吉服系列。一般穿在补服之内,以袍上所绣蟒的数量、爪数以及服色区分等级。
其他官定服饰
清代其他官定服饰。(摄影:虞鹰)
除礼服、吉服外,清代官定服饰还包括常服、行服、雨服、戎服、便服。常服用于一般性较正式的场合;行服为外出巡行、狩猎穿用;雨服为下雨时穿着;戎服用于参加军事活动;便服则为清代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
腰带
清《皇朝礼器图》中的皇帝朝带一与皇帝吉服带。(摄影:虞鹰)
吉服带(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腰带有朝服带、吉服带、行服带等类别。朝服带是朝服上所系之带,吉服上系的名吉服带,行服所系之带则名行服带。朝服带、吉服带均依带鞓(tīng)的颜色、带版的形状、质地及所佩帉(fēn)、荷包等物的不同来区分等级。
朝珠
皇帝朝珠形制及各部位名称。(摄影:虞鹰)
青金石朝珠(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虞鹰)
清代皇帝及官员着朝服、吉服时均须挂朝珠。一盘朝珠共一百零八颗,每二十七颗之间穿一大珠,名“佛头”,又名“分珠”。朝珠两侧附小珠三串,每串十粒,名“记念”,男用者两串在左,女用者两串在右。顶端的佛头下缀“佛头塔”,塔下垂一椭圆形玉片,因位于背后,名“背云”,底端系“坠角”。
旗人女性服饰
冠帽
皇太后、皇后朝冠。(摄影:虞鹰)
清代皇太后、皇后朝冠分冬、夏两式,冬用薰貂,夏用青绒,缀朱纬,形制大体与皇帝朝冠相近,但三层顶子均承以金凤。吉服冠形制与皇帝吉服冠相近。
礼服
礼服和钿子。(摄影:虞鹰)
清代命妇礼服由朝袍、朝褂与朝裙组成。其中,皇太后、皇后朝袍有三种形式,均为明黄色,饰龙纹,有冬夏之分;有的有襞积,有的无襞积,箭袖、左右开裾,与皇帝朝服的款式大体相近。穿朝袍时内搭朝裙,外罩石青色、圆领、对襟无袖的朝褂,并挂朝珠,后妃着朝服时中、左、右共挂三盘,着吉服时挂一盘。此外还有领约、彩帨(shuì)等饰件。
吉服
旗人女性服饰。(摄影:虞鹰)
命妇吉服包括吉服袍和龙褂。其中,皇太后、皇后吉服袍有颜色、纹样均与皇帝龙袍相同的,也有绣团龙纹样的。男女吉服袍在结构上区别在于女吉服袍有中接袖、裾左右开。
钿子
清代八旗贵妇在着吉服或便服时均可戴钿子。它一般用金属丝缠黑线编成骨架,前高后低,形如覆箕,扣住发髻,再用簪钗固定,其上缀以珠翠花饰。根据丰俭的不同,又分成凤钿、满钿与半钿。
便服
旗人女性便服。(摄影:虞鹰)
清代后妃便服种类较多,其中最华丽者当属衬衣、氅(chǎng)衣。两者皆为圆领、右衽、直身、袖口平直的长衣。衬衣不开衩,氅衣开衩,滚镶之处较多,且常在左右襟上端用花边盘出大如意头,使它看起来更富丽。
旗人女性在穿着便服时,常在外面套坎肩(又名背心或紧身),一般为立领,长与腰齐,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一字襟五种。
旗头
旗头。(摄影:虞鹰)
旗人女性梳旗头,较有特色的是将直发平分两把,在头顶绾成平髻,再用扁方别住,名两把头或一字头。光绪晚期,做成硬质扇面形假髻,固定在发座上,显得更高大,名大拉翅。
旗鞋
旗鞋。(摄影:虞鹰)
清代旗人女性不缠足,八旗女性所穿旗鞋按鞋跟薄厚大致可以分为平底、厚底与高底三类。其中平底鞋底为正常薄厚,俗称“绣花鞋”;厚底鞋鞋底通常以木头来制作,厚度在平底基础上增高一到两倍,款式既有正常鞋底形状,也有鞋尖翘起翻上,与鞋面相平者,称“平头鞋”;而高底女旗鞋,根据鞋底形状不同,可以分为花盆底、元宝底、马蹄底等款式。
汉人女性服饰
汉人女性服饰。(摄影:虞鹰)
清初民谚称“男降女不降”,指男子易服着满装而女子着汉装,故沿袭明制,女子仍穿袄、裙。清末,较时尚的汉族女性会穿袄裤,且流行在衣、裤上镶边,有镶十余道者,俗称“大镶沿”。缠足之风在清代汉族女性中则一直相沿未替。
编辑策划:虞鹰 摄影: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