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预警机迭代升级步伐加快,未来将走向何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兵器大观 > 空战      2022-02-25 09:32:18

  预警机:加快迭代升级步伐

  ■张鼎一

  近年来,世界各军事强国都注重预警机的发展,谋求在此方面获得优势。

  2020年底,法国决定采购3架E-2D预警机,以替代其海军现役的3架E-2C预警机。去年2月,在一次线上研讨会上,美国空军一名高官建议,购买E-7“楔尾”预警机来替代E-3“哨兵”预警机。去年3月,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架“瞭望台”空中预警系统机入列。去年9月,印度推动国产预警机研制工作,计划基于中型客机改装探测范围较大的平衡木天线预警机。去年10月,俄罗斯喀琅施塔得公司研发出一款预警无人机,据称可充当通信中继节点。  

  A-50预警机(资料图片)

  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总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有较好的预警、监控、情报搜集能力,即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或许,这就是已有70余年历史的预警机至今魅力不减、备受各国青睐的原因。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预警机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请看本期解读——  

  卡-31预警直升机(资料图片)

  雷达上天:以“超常”视角影响战场

  提起预警机,相信不少人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这些概念——是承担目标探测、指挥控制、电子侦察和通信中继等任务的空中信息化作战平台,具有很强态势感知和战场管理能力,是名副其实的“空中中军帐”。

  起初,预警机功能并没有这么强大。当时,它最大的意义是“让雷达上天”——使在更远距离上发现目标成为可能。也是从那时起,以“超常”视角感知与影响战场就成为预警机的重要功能之一。

  受地球曲率、近地杂波等影响,地面雷达对来袭目标的探测盲区较大,尤其是对“低、慢、小”目标识别率低。同时,地面车载雷达机动性相对较差,开机容易暴露而遭敌袭击。1943年,美国海军为应对日军低空轰炸机的威胁,委托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在飞机上安装监视雷达方面的研究,以便尽早发现来袭的低空飞机和海面军舰。

  次年,一架由TBM-3“复仇者”舰载轰炸机加装搜索雷达改装成的预警机——TBM-3W问世。该机探测低空飞机的距离达到100多千米,能发现距离在300千米处的大型军舰。机上有1名驾驶员和1名雷达操作员,由雷达操作员通过超短波电台将探测到的目标信号连同雷达天线指向信息传送给军舰,为舰队作战提供依据。

  二战至今,预警机不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第一代预警机: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其本质仅是“雷达+载机”的结合,代表机型有美国海军的TBM-3W、E-1B预警机等,主要解决了雷达装机升空、探测低空目标等问题。

  这一阶段,雷达探测到的信息大多由人工判读,所获情报通过语音和摩尔斯电码报告指挥机构。跟随战机升空的任务人员不多,机载预警雷达探测范围近,不具备或有限具备对战机的指挥引导能力。由于预警雷达的下视性能较差,此阶段预警机的表现只能用“初露锋芒”来概括。

  第二代预警机:主要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此时的预警机系统已具备预警探测、指挥控制、通信中继等多种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指挥所,代表机型有E-2C、E-3、A-50预警机等。

  这一阶段的机载预警雷达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脉冲多普勒雷达等技术的运用,使预警机“看”得更远,针对高空大型目标探测距离可达600千米左右,且具有良好的下视能力。E-3预警机所用APY-1雷达采用机扫(水平)+相扫(俯仰)体制,同时能引导和处理的目标批次更多。第二代预警机加装了电子/通信侦察、敌我识别等装置,机上的控制引导人员可运用数据链传输信息,成为空中C3I的中心节点。

  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的E-2C预警机将叙军战机相关数据源源不断传至以军战机,同时提供截击方案和攻击先后次序,使以军依托信息优势锁定胜局。

  第三代预警机:于21世纪初开始发展,其发现能力、识别能力和响应能力更强,大多能提供对敌方弹道导弹攻击的早期预警。代表机型有E-2D舰载预警机、E-7“楔尾”预警机、“海雕”预警机等。

  随着有源相控阵技术与数据链的发展,第三代预警机注重网络化作战能力建设,可实现与体系中其他节点协同探测,使多数据源获得的信息融为统一态势图,并在体系内进行共享。预警机升级为网络化作战体系的核心装备。  

  安-71预警机(资料图片)  

  加装“瞭望台”空中预警系统的“墨林”预警直升机(资料图片)

  能力拓展:多方因素成就“空中帅府”

  对预警机的发展来说,战场需求是第一推动力。战场需求随时间推移在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预警机的功用也不断拓展与升级。

  战场环境的变化给预警机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预警机需要从雷达技术、所用平台等各方面加以改进才能满足现实需求。纵观当今世界先进的预警指挥机,大多是以下几种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先进的雷达体制。对预警雷达来说,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往往会使雷达的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先进、高效。当前,随着隐身战机和各类具有隐身功能导弹的增多,传统防空反导系统的感知力相对下降。此外,针对雷达的干扰反制手段也在不断增加。为保证预警机继续发挥应有作用,一些国家加大了研制新型机载预警雷达的力度。

  美国相关公司升级E-2D舰载预警机,在预警雷达“机械扫描+相扫”体制基础上,使用高速处理器、大内存,运用复杂处理跟踪算法,增强了其在陆地、海洋战场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探测能力,尤其是对小型高机动目标及低雷达截面积目标的探测能力。

  以色列“海雕”预警机机身两侧、机头、机尾搭载有不同波段的雷达,这些雷达甚至被称作“4D雷达”,即能同时提供所跟踪目标的三维位置和多普勒信息。借助这些雷达,“海雕”预警机能更好地发现小目标。

  瑞典SAAB公司研制的增程型“爱立眼”有源相控阵雷达,选择了固定阵列而非最初的可重新定位雷达(可转动)概念,氮化镓基元件组成的收发通道加上模块化设计,使该型雷达抗电子干扰和对小目标探测能力更强,可选择的适装平台更多。

  强大的任务系统。预警雷达性能提升只是相关技术支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与其他相关系统与设备的整合与融合问题,这种整合与融合的本质是赋予预警机更强大的任务系统。以预警机的通信手段为例,高速数据链的融入能有效提升其网络中心战能力,米波、分米波、卫星通信、网络电话、安全语音、综合内部通信等也有助于其实时了解和掌握作战态势。在这些方面“攥指成拳”,预警机就有条件遂行更多任务。

  当前,打造适应多军兵种联合作战需要的预警机,是一些国家的研发重点。从E-2D“先进鹰眼”预警机一系列升级举措不难看出,美军旨在进一步增强预警机对各类目标的态势感知、作战管理和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等能力,以便实现预警机与空中、海上和地面相关系统之间的更好联通,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

  优良的载机性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空战中,预警机要发挥作用,所选用平台性能如何也很关键。机内空间、最大起飞重量、飞行性能、留空时长、经济性、安全性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正因此,早期的预警机多以舰载轰炸机、反潜机和攻击机为平台。随后,为更加迅速地进行部署和撤离,并加装大型预警雷达与指挥控制系统,第二代预警机拓宽了载机选择面,除运输机外,采用了一批喷气式客机为改装平台。

  同时,出于对军事需求、研制成本及使用费用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一些小型客机、公务机和直升机,也成为预警机的改装平台。如英皇家海军去年列装的新型预警机,就为“瞭望台”系统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的“墨林”直升机作为搭载平台。以色列与巴西所属的两家公司联手推出的P600预警机,则选择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Praetor 600小型公务机为机体平台。

  当然,推动预警机能力拓展的远不止以上几种因素,如今,预警机更多地被视为“空中帅府”,它功能发挥的程度越来越取决于所融入系统的整体水平。

  

  在巴西ERJ-145客机上加装印度国产雷达的“天空之眼”预警机(资料图片)  

  E-7“楔尾”预警机(资料图片)

  迭代升级:下一代预警机发展趋势初现

  作为空中联合作战体系的核心节点,预警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今后战争双方都力图给予重点攻击的高价值目标。

  现阶段,高性能隐身战机、远程空空导弹、地空导弹等都能对预警机产生现实威胁。以远程空空导弹为例,俄罗斯的R-37导弹射程达到398千米,速度6马赫。美军正在研制的AIM-260空空导弹,据称射程要达到260千米。这些空空导弹的射程一旦得到足够拓展,很可能成为在对手防区外打击其预警机的利器。

  作战需求决定发展途径。预警机未来面对的作战环境,基本决定了它必须增长能力进而继续迭代升级。

  一是必须具备对隐身目标探测的可靠能力。虽说各主要国家空军都为确保预警机安全,建有各自的威胁响应机制和护航措施,但隐身战机的研制及具有隐身功能的导弹的运用,有可能相应压缩预警机的警戒范围,危及预警机的战场生存。新一代预警机只有具备对隐身目标进行探测的可靠能力,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得以生存。

  二是增加无人化分布式预警能力。预警无人机的概念提出很早,但至今没有推出成熟型号。有专家认为,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预警机作用重大、机上载人可及时应对非常情况、可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也是原因之一。

  相比传统的载人预警机,预警无人机借助与载荷的一体化设计,具有阻力小、航时长、载荷重量大等优势,同样吸引着研发人员的目光。在数据链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今后预警机或将实现预警侦察与集中指挥引导功能的解耦,实现“人在回路中”的无人化分布式预警格局。

  这种转变,一方面能提升预警侦察单元在作战空间上的分布数量,增大预警距离,提高抗打击能力和战场生存力;另一方面,还能在有效降低系统成本与复杂程度的同时,扩大己方拦截线,降低人员伤亡概率。

  三是增加与预警体系共融联动的能力。随着战争双方远程打击武器的发展,预警机在高威胁、强对抗环境下的生存力将进一步被压低。在这种情况下,融入更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和作战体系,是一种有益选择。

  近年来,一些国家推出了先进作战管理系统(ABMS)概念。从本质上讲,它是新一代战场监视、作战管理和指挥控制系统,能通过连接战场中各种多源异类传感器并对传感器数据进行统一、无中心的融合,提供更有效的空中、地面、海面目标侦察、识别功能,具备多域作战管理与控制能力,可逐步达到并超越当今大型预警机的作战能力。

  分布式、多域互联共享的特点,使该系统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式架构设计,使其能够快速集成新的传感器、武器平台。未来的预警机,可能只是该系统中的一个信息节点。

  四是具备集“智”指挥控制能力。未来,人机协同作战将成为空战新形态,无人化战争或将成为新的战争模式。面对日益先进的进攻体系,预警装备智能化或将是最有效的破解途径。随着人工智能渐渐深度介入现代战争,未来预警机大概率会在深度人机交互中,应用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而缩短“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环路周期,提升指挥决策速度,有效缩短“杀伤链”做出反应的时间,大幅提升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能力。

作者:张鼎一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