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走进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宋辽金元到明清时期的民族的融合

“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国博的“内蒙古文物菁华展”。本期策划带您了解宋辽金元到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各民族的融合。

编者按:

在历史长河中,众多草原民族的血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他们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通过240多件(套)精品文物, 以“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个部分,系统揭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华夏经纬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系列策划,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带您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和文化,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峙与融合

1

2

3

宋辽金时期,是宋与辽、西夏,金与蒙古政权对峙的时期。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彼此之间的频繁交往,北方游牧民族逐渐仿照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弃之前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渐渐地开辟大量的农田,这是接受汉文化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影响深远,改变了宋以前以长城为农牧业分界线的格局。元代,在大一统的格局之下,蒙古族统治者制定的各种政治制度其实是学习汉民族的政治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大量汉人从长城以南地区进入长城以北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局面。

辽、宋、金的交往

IMG_4138

“富民县”铭铜钹,金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出土。铜钹上刻“丰州富民县官军户西院”10字铭文。丰州富民县为金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建置,军户西院为该县掌管军民的机构。

IMG_4148

西夏文书,西夏,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西夏文又名河西字、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由西夏景宗李元昊称帝前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其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西夏文书更是研究西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黑城古城,原为西夏黑水城,是黑水镇燕军司驻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设路总管府,称亦集乃路。黑城出土文书近3000件,其中汉文文书达2200余件,其他为西夏文、畏兀儿体蒙古文,八思巴文、藏文等各种文字文书。

IMG_4203

乳钉纹玻璃盘,辽代,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盘圆唇,敞口,弧腹,圈足。器壁较厚,外饰一周29个锥形乳钉。陈国公主墓共出土7件玻璃器。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于辽开泰七年(1018年)下葬,也意味着这批玻璃器不会晚于11世纪初。陈国公主墓出士成批西方玻璃器,并非孤立现象,属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辽宁朝阳市等地也曾有所发现,说明在唐代兴盛一时的“丝绸之路”之后,继之以中国北方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却依然保持着繁菜。

IMG_4211

鎏金高士图银杯,辽代,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杯作7面,口沿、圈足、器腹均以凸起的联珠纹作边框,口沿下外侧錾饰一周对鸟衔花纹,器腹7面錾饰7个闲逸的高士,均头戴花冠,身着宽袖长袍,有抚琴、看书、书写、举杯、闲坐等,形态各异。这种带柄杯与粟特银杯的器形非常接近,也是唐代金银器中常见的器形。耶律羽之墓的这件银杯特殊之处在于七棱杯体和柄缺失,有异于粟特常见的八棱杯体和完整的环柄。杯体七面体内各錾一位高士,如果确为中国传统的竹林七贤题材,那么这种器形的局部改良是为了安排七位高士特意而为,是契丹工匠对粟特器形的创新产品。

IMG_4311

鎏金高翅银冠,辽代,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高翅冠是契丹贵族妇女专用的一种冠饰。该冠用鎏金薄银片分别锤击,并用细银丝缝缀加固而成。冠正面和两侧立翅镂孔并錾刻火焰宝珠、凤鸟和云纹等。冠顶缀饰道教原始天尊像。陈国公主的伯父辽圣宗以及叔父耶律隆裕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人物为饰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传播。

IMG_4185

金釦花口白瓷盘(左)银釦花口白瓷盘(右),辽代,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花瓣形口,浅腹,平底,圈足。圈足内刻“官”字款。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了许多瓷器,白瓷中有带“官”或“新官”款的,据研究为辽代官窑所烧造。

IMG_4320

玛瑙骨朵,辽代,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骨朵为辽代帝王、官吏或衙役随身携带的武器,因其用途和形状的不同,有蒜头棒、铁瓜、朱蒜、瓜锤、锤挝等名称。除用作常备武器外,骨朵还用作杖击类刑具、卤薄仪仗类器具及作为某种身份地位的标志。此骨朵为玉质,当为契丹贵族游猎出行时的仪仗用具。

IMG_4326

金铐银鞓蹀躞带,辽代,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长带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制作带扣、带銙等带具和带饰为金质。方形带銙上均有“古眼”,垂系11条小带,其中有两条小带上还各系1件錾花银囊,内侧相邻的2条小带下垂挂1件倒置葫芦形兽面纹金带饰。此条蹀躞带是目前所见到的辽代最为完整的腰帶 虽为随葬用的明器,但与实用腰带完全相同。

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及汉族政权的并立和更替过程中,游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接纳农耕文化,引起了他们社会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冲击,也为中原王朝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对抗和融合中,为后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元朝的大一统

IMG_4379

成吉思汗圣旨银牌,蒙古汗国。此为成吉思汗时期的圣旨牌。银质、圆角条形牌,一面刻“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汉字,另一面为同意蒙文,上錾虎头饰。除国家博物馆藏这件银牌外,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发现一八思巴文银圣旨牌,在索伦镇发现一八思巴文金圣旨牌。此外,俄罗斯藏还有3枚,日本藏有2枚。

IMG_4382

青釉荷叶盖罐,元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出土。瓜棱形荷叶盖罐的器形是元代新创的器型,符合元代蒙古族粗扩大气的审美取向,其用途可能用来盛酒。为龙泉窑产品。

IMG_4412

十字纹铜牌,元代,內蒙古鄂尔乡斯市准格尔族大路公社出土。铜质。整体以圆形为骨架,内饰十字形、直角形纹,外饰六片花瓣,对称分布,状如颗粒饱满的葵花花盘。背后有钮。景教十字形徽章多发现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鄂尔多斯地区,尤以鄂尔多斯地区 发现较多,是宋元时期这一地区蒙古部落景教流行的见证。徽章背后有钮,可以系佩,亦可作为手章使用,故又名花押。徽章以十字为骨干而变化出多种样式,外缘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IMG_4427

花瓣形鋬耳金杯,元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五股泉出土。这种金杯应是一种酒器,流行于蒙元时期的草原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杯沿外接月牙形或多曲的耳,耳下连指环。

IMG_4385

云凤纹青花高足杯,元代,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这类青花高足杯出土较多,装饰略有差别,一般认为是饮酒之用,名之为“马上杯”。江西高安窖藏曾出土一件青花高足杯,杯心有诗曰:“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该器为景德镇窑产品。

1206年,经过长期征战,蒙古乞颜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政权。随后又南下攻灭夏、金政权,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271年建立的元朝,使得中华一统的疆域空前广阔,来自境内外的民族众多。入元以后,统治者采行汉法、实行行省制度;尊孔重儒,开科取士;畅行驿路交通、鼓励经济贸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长城也失去了其军事防御的意义。

明朝与蒙古的互动

八思巴文“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铜印,明代,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

八思巴文“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铜印 ,明代,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铜质,方形,印背左侧刻“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印”,左侧刻“天元元年二月日”和“中书礼部造”。印文四行: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印。刻天元元年(1379年)为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年号。

IMG_4120

《九边图》屏,明代。屏风正面为绢本,粘贴于十二块木板之上,画面整体采用写实的青绿重彩山水的画法绘简略地图。东起辽东半岛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间边陲要地称“镇”者共九个,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宁夏镇、甘肃镇、太原镇、固原镇、故名“九边图”。图中还详细绘出九边之内外的城镇关堡、蒙古营帐,山川河流等地理内容,主要城镇之间,标有距离里数。在第十一幅上部有题款为“嘉靖甲午四月六日职方清吏司主事灵宝许论识”的墨书序文,它所事绘的原本是成书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许论所著的《九边图论》,屏风背面粘贴纸本行书《后赤壁赋》全文,落款“隆庆三年春三月之吉,赐武进士第京管练勇参将,古燕养静山人郭全仁书”,后钤两枚小方印。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统治者退回到蒙古草原,与明廷沿长城分立。为了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全,明朝修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并在沿线先后设置九个边镇,长城防御体系达到可谓空前完备的程度。1480年后,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其孙俺答汗接受明朝的封贡,在长城边关开启了定期的明蒙互市贸易,为实现中原与北方各族民族之间的和平与交流交往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漠南蒙古

IMG_4083

蒙古族妇女服饰,清代。长袍不系腰带,外套对襟四开裾长坎肩,蒙语称 “敖吉”;脚穿小底短靿,绣有吉祥图案的尖头布靴,蒙语称“马海”。

IMG_4437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扎萨克银印,清代。清代在蒙古地区遍设盟旗,旗为清朝国家行政体制中蒙古地区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旗之最高长官称札萨克,选自效忠清廷且军功卓著的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可世袭罔替。此印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颁予成吉思汗第二十一世孙松喇布之印。

IMG_4465

蒙古象棋,清代。蒙古象棋,蒙古语称“沙塔尔”,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棋类游戏。蒙古象棋源于波斯,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引入蒙古地区。其走法、规则更接近国际象棋。蒙古象棋棋盘一般为黑白共64个方格,有时方格的颜色地会有所不同。该棋盘为蓝白相的盒式棋盘,边缘有红、黄、蓝、绿色相间的花辦纹。

IMG_4449

镶银镀金龙纹蒙古刀,清代。刀身以优质钢打制,刀柄镶饰牛角,刀柄柄首及刀鞘镶饰银箍。系坠的火镰上用镶珊瑚、松石等的银饰装饰。蒙古刀是蒙古人传统的装饰物,也是不可或缺的实用具。

清朝建立后,推行蒙古诸部会盟、联姻的政策,并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至清末年,清政府又一改早期的“蒙禁”政策,转向“放垦”蒙地。山、陕、冀、豫等地民众大量来到长城地带从事农业生产,长城地带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发生了非常大的融合变异。加之中、蒙、俄之间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道的开通与兴旺,进一步促进了草原地区城镇的兴起与多元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切,都为长城地带民族的融合与社会变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编辑策划、摄影: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