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2日电 题:从字字入目到声声入耳,“有声阅读”正怎样改变你我生活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李宇佳
趁着打折,一口气买了好几本新书,结果一直放在书架上“吃灰”;好不容易翻开一本,没读几页就被微信、电话打断;电子阅读虽然方便,但时间长了眼睛得不到休息……
面对种种读书“困境”,时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音频类平台上听书,“有声阅读”正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声音陪伴”:越来越多人愿意为耳朵付费
右手握着牙刷在唇齿间摆动,左手娴熟地在手机上打开音频App……夜幕降临,沈阳“90后”赵聪琪一边洗漱,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主播讲述《激荡三十年》书中的故事。
“平时工作忙,这本书买了大半年都没来得及翻开。”赵聪琪说,偶然发现音频上有主播在讲,现在天天听,不知不觉上册都听完了。
上下班路上听新闻,午休时间听理财,做家务时听音乐,睡觉前听小说……像赵聪琪这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听音频的人不在少数。
“得益于独特的陪伴属性和多样化的适配场景,‘有声阅读’正借助5G网络、智能手机等的发展而兴起,听书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天之传媒集团董事长、爱音斯坦FM创始人解卿说。
不仅如此,为了寻求更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免费听书,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耳朵付费。这也让众多知识服务商敏锐地捕捉到商机,通过“做减法”屏蔽垃圾信息、筛选优质内容帮助用户快速、高效地学习,“耳朵经济”正成为消费新风口。
在“有声阅读”的世界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听不到。在大型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上,既有泛知识领域的金融、文化、历史类节目,又有泛娱乐领域的小说,既有适合少儿的教育内容,又有适合中老年的经典内容。在著名讲书人罗振宇创办的“得到”音频平台,消费者可搜索各种关键词,付费收听自己需要的知识。
“讲书变现”:人人皆是内容生产者
阅读一本书,梳理其中的脉络,找到对应的知识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绘声绘色地讲给身边人听……当下,人人皆可“讲书”,人人皆是内容生产者,人人皆可借助知识分享变现创业。
从技术工人转变为阅读推广者的辽宁青年吴河图对此最有发言权。曾经在汽车轮毂厂当技术工的他,特别喜爱主持与表演。偶然间接触到樊登读书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通过看书、听书、讲书,他源源不断地把知识再创作后传递给别人。
如今的吴河图,出过书,也在音视频平台讲过书,还经常去许多单位做讲座,在沈阳读书圈已小有名气。“讲书倒逼我阅读大量书籍,掌握更多知识,这种收获不是用赚多少钱来衡量的。”吴河图说。
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耳朵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原创内容创作者数量已超过1500万。如今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音频主播,既有明星大咖,也有全职宝妈、企业职员、小镇青年乃至货车司机。
残疾人也加入主播队伍。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介绍,目前在喜马拉雅注册的1000万主播中,残疾人主播已超过8000名。“他们不仅自力更生,有的还创办公司,帮助更多残疾人用声音获得收入。”
一些平台和公司也开展针对性培训,推出扶持激励措施,优化内容变现路径,帮助更多爱好者和“行业小白”入行。借讲书而衍生的线下读书会、声音博物馆、企业数字阅读角等模式也在出现。余建军说,与“有声阅读”的兴起相同步,配音达人、讲书人、翻转师、知识顾问等新职业不断涌现,他们将在创新创业中让人们的生活和社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既要碎片化,也要深学习
荔枝FM、喜马拉雅、云听、蜻蜓FM……随着音频平台的兴起,“有声阅读”在陪伴人们的同时,也难免被一些人诟病:贩卖知识焦虑、学习碎片化、内容重复等问题层出不穷。
对此,罗振宇就多次表示,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持续增加的工作压力,人们必须搞清楚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学习,才能知晓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去获取。
吴河图说,现在的学习是终身学习,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需要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通过音频平台听来的知识虽然零碎,但是终身学习者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它们串成线、联成网,才能从碎片化的学习中获取体系化的知识。”
学习方式的变化,无疑给内容创作者带来挑战。解卿说,未来职场人出于提高效率、快速筛选的需要,更可能跟着讲书人而不是书本学习。“因此讲书人要成为学习的高手,做细分领域的知识达人,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机器’。”
没有人可以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对于受众来说,既要接受碎片化学习的现实,也要保持深度学习的自主能力,还可以用好阅读与社交相叠加的属性。
在樊登读书CEO吴江看来,分布在许多城市的一个个樊登书店,有望打造成社区里的书香社交空间。在他的设想中,平时大家在这里喝咖啡、聊天,晚上变成社区居民的自习室,终身学习者可以在这里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结伴而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