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打仗,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战场“耳目”。作战中,通信联络不通不畅,则无异于“瞎子”“聋子”,是不可能取得战场胜利的。二战时期,德军入侵苏联伊始,就把摧毁对方通信联络作为先期目标,预先派出大批特务渗入苏境,于进攻发起前破坏了众多苏军部队的通信设施。进攻发起后,苏联西部地区3个方面军和各军区的通信线路几乎全部被毁,无线通信也遭到严重破坏,通信中心完全不能使用。苏军最高统帅部搞不清方面军司令员的指挥位置,方面军司令员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在哪里,部队找不到上级在何处,一时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轻而易举地插入苏军防御纵深。
无独有偶。美军也在太平洋战争中吃过通信不畅的苦头。1941年12月,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前12小时向舰队发出的作战命令,被美军情报机构截获破译,并迅速报告统帅部。美军统帅部于日军突袭前两小时,用无线电向夏威夷驻军发出警报。然而,由于通信环节出了问题,直至日军偷袭成功7小时之后,夏威夷美军指挥官才看到这份令人啼笑皆非的电报。而与此相反,中途岛战役中,由于美军及时侦获并快速传递日军欲袭击中途岛的秘密情报,提前做好了迎击准备,一举歼灭了日海军主力。
现代战争,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战场“耳目”变得越来越灵敏。除常规通信手段外,还有侦察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打击防护系统、效果评估系统等,构成了一个密集而庞大的战场“耳目”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个系统既能独立运行,又能融为一体,可将战场各种情况置于己方监控之下,为作战行动提供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的决策和指挥服务。在这种战场条件下,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体系各要素、各区域、各作战模块和单元之间联系更紧、交互功能要求更高,倘若在其互联互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耳目”失灵、神经瘫痪,招致无法预测的不利后果。
正因为战场“耳目”如此重要,许多国家军队尤其是发达国家军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在实战中加以运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卫星侦察、航空侦察、地面侦察、水面侦察、水下侦察等多种侦察力量和手段,构建陆、海、空、天“四位一体”和传感器、发生器、处理器、数据链“三器一链”的侦察监视体系。仅在太空层级,美军就动用数十颗卫星、数万人实施战场情报信息的全面搜集、综合分析、分类传输、辅助决策等“耳目”行动,为战场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指出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用和商业遥感卫星也被广泛运用和服务于包括战场侦察、武器制导、毒剂侦测、气象观测等在内的国防和军事领域。与军事专用卫星相比,民用和商业卫星具有成本低、星座布点多、覆盖面广、系统弹性强等特点,使目标侦察、情报获取、打击效果评估、战场气象保障等具备了更多方法手段。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军利用“陆地卫星-4号”拍摄和处理伊拉克地区的高清遥感图像,并结合军用卫星图像数据,制订空袭行动计划和火力打击路径,为美军作战起到了有效支撑作用。民用和商业卫星等非军事专用设施参与战事、辅助作战,既为现代战争提供了更多获取精准情报信息的渠道,也对未来战场提出了更加严峻复杂的挑战。
如果说,机械化战争更多地注重武器功能和人的体能的作用,那么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则更加突出战场感控效能和人工智能的优势。这一转变,大幅提升了对战场态势的精确感知、对作战行动的精确控制和对攻击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形成了独特的制胜机理,并以各种新奇而多变的作战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对此,需要持续高度关注,深入跟踪研究。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